方言的最早刻本(象形方言43尘垢浊蜀浑)

“尘”“垢”“浊”“浑”“蜀”,既不同音,又不同形但是,它们有两个共同的特点:①我们现代汉语词典无法对它们准确解释,只能够将它们循环解释②它们都非常的小,似乎微不足道,但是,人们又非常的关注,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方言的最早刻本?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方言的最早刻本(象形方言43尘垢浊蜀浑)

方言的最早刻本

“尘”“垢”“浊”“浑”“蜀”,既不同音,又不同形。但是,它们有两个共同的特点:①我们现代汉语词典无法对它们准确解释,只能够将它们循环解释。②它们都非常的小,似乎微不足道,但是,人们又非常的关注。

之所以谈这五个字,是因为昨天听了仙神网友@董点国学吟唱的曹植《洛神赋》名句:“翩若惊鸿,宛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董点国学的吟诵唯美,她的品诗更美。在品诗中,提出了一个古今谜团,认为现代汉语词典对“尘”的解释,都配不上“清尘”的仙气。曹植为什么要用“尘”来形容洛神仙女?崇拜“尘”的不仅仅是曹植,还有屈原的《远游》:“闻赤松之(传说中的仙人)清尘兮,愿承风乎遗则。”这里的尘,具有了清高绝俗;枚乘的《七岁》:“揄流波,杂杜若;蒙清尘,被兰泽。”用清尘形容香气迷人的西施;葛洪《抱朴子》:“蹑玄波而轻步,鼓翮清尘。”

我在《“尽”“鬲”》的解释中:假设“鬲”是古人用来熬制盐卤的,并且把用鬲熬制的盐卤视为大地的精华。当时,我确实没有证据可以说明古人崇拜用鬲熬制的盐卤。

但是,在@董点国学吟诵的曹植的《洛神赋》、《远游》、《七岁》、《抱朴子》的过程中尽显古人对“清尘”的推崇,使我看到了古人对盐的崇拜。特别是最后的“鼓翮清尘”,令人遐想,似乎只能够用鸟的翮羽轻轻地小心地掸下细细的盐卤――清尘。

我通过象形字“尽”和“鬲”推演出:古人曾经崇拜过:将井水灌入鬲中制成的微小颗粒盐。@董点国学通过诗文解释来阐述古人曾经崇拜微小的尘。

盐卤和“清尘”具有三个明显的共同点:①都与水有关。②都是细微的物质。③都受到了古人的崇拜。

因此,古人就把用鬲浓缩井水获得的盐卤叫“尘”。

把空气中的灰形成的污垢称之为“灰尘”。

当然,古代是由各个部落组成,每一个部落或者部落联盟,对自己所熬制的盐卤取不同的名称。

所以,盐卤、尘、垢、烛、濁、蜀、浊等字都表示同一个东西盐,或者表示不同工艺所制作的盐。古人把这些当作大地之精华,自然而然必须加以崇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