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休闲会所为什么大量关闭(当年大规模整治的西湖会所)
十多年前,在西湖的一汪碧水四周,藏匿着一些奢华会所。它们一度以高昂的消费门槛,令百姓望而却步。而出入会所的非富即贵,且有公职人员参与其中,不仅脱离群众,还助长奢靡之风。2009年,钱江晚报率先对“西湖会所”现象予以高度关注并展开调查报道。
变化从2013年底开始,浙江以杭州西湖为起点,开启会所整治专项行动,曾被“垄断”的绝版西湖美景,开始对民众敞开平价大门——西湖景区内30家会所关停,相继走上转型之路,成为大众茶馆、咖啡馆、展览馆、文创空间等等。
还湖于民是杭州一以贯之的“天条”,更得益于2012年12月,中央出台的八项规定。整治“会所中的歪风”正是其中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
在八项规定出台十年后的今天,曾独占一线湖景的高档会所怎么样了?转型后的它们何去何从?近日,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就此展开调查。
钱报2009年5月7日对西湖“会所风”的调查报道
钱报2014年1月16日继续关注西湖“会所风”
现场探访:
20元一杯茶坐一天,
欣赏最佳湖景成了市民日常
中午10点多,冬日暖阳和煦地映照在开心茶馆的户外平台上。
面对着曲院风荷、湖光山色,三位年过六旬的奶奶正围坐在一张桌子边聊天边打扑克,她们人手一杯龙井茶。
“20元一杯茶,热水管够,能在这儿坐一天。”刘奶奶乐呵呵地说,自己和同伴们几乎每天上午9点多就来这打牌,还随手带了一些橘子和泡面,当作午饭。“风景好,价格又实惠,喝茶、打牌、聊天,多惬意。”刘奶奶说,这是她喜欢的“老杭州”的生活。
邻桌,退休不久的张阿姨和丈夫边用自带音响放着柔美的音乐,边闲适地倚靠着椅子晒太阳。他们也是开心茶馆的常客,“已经来了五六年,有空就来喝茶。有时,也带朋友来感受江南特色。”
5元一只茶叶蛋、18元一碗馄饨、25元一碗片儿川……开心茶馆除了茶品,也供应小吃和快餐,其中,商务套餐也不过40元。在此打发闲暇时光的常客们却很少知道,九年前,这幢临湖而建的亭台式建筑曾是一家名叫“西湖会”的奢华会所。
“2014年初,变成茶馆后很亲民,户外最低消费20元,室内58元。”店员罗国华曾是“西湖会”的服务员,她清楚记得,“转型前,一餐上千上万都不稀奇。”
开心茶馆至今仍留存着过往奢华的痕迹,室内挂着不少巨型水晶吊灯,院后和二层分别坐落着大小不一、景色别致的包厢。除了接待散客,如今,开心茶馆也利用这些特色包厢承接会务、团建、春秋游等各类团队活动。在西湖边排摸出的30家高档经营场所(私人会所)中,“西湖会”是转型试点的第一家。
走出茶馆,沿西湖边往北步行约1.8公里,便是坐落于北山街的抱青别墅。这幢建于清末民初的古典建筑,如今,摇身变作杭州国画院美术馆。12月初,区县少年儿童作品选拔展正在这里展出。红砖、青瓦、拱门、浮雕……作为欧式风格和中国传统建筑的结合体,它还吸引了一对新婚夫妇在此拍摄婚纱照。游客也禁不住停下步伐,与它合影留念。他们难以想象,这里原是另一家高档私人会所——“抱青会馆”。
中午11点多,湖畔居花港店一楼已经坐满了人,收银台上摆出了面条售罄的牌子。窗外是波光粼粼的水面和残荷茅草,室内坐着的基本都是退休的老人。有的一边磕着瓜子,一边忙不迭看着手里的牌;有的和朋友们围坐在长桌边聊家常,还让服务员帮他们拍照留影;也有老杭州人和老伴坐在湖畔的室外座位,点一碗不到二十块的面,准备坐到太阳落山再回家。
“就是大众茶馆嘛,我看价格和小朋友喝的什么奶茶也一样的,还能看看景色,锻炼身体。”住在滨江,每天转地铁和公交来喝早茶的孙爷爷指了指小票,告诉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这里原本是作为花港公园配套设施的花港茶楼,在2009年被租赁出去,变为只允许会员进入的高端会所莲庄。如今,它又回到了寻常百姓家。
湖畔居的价目表,茶品的价格在20元到50元之间
昔日的奢华会所,大多都找到了转型之路。据悉,西湖边的原高档经营场所,现有9家成为茶馆、2家成为咖啡馆、3家成为公益机构、2家成为培训交流基地,还有的成为文创空间或大众餐馆。
整治近十年:
明察暗访,
“还湖于民”不是“还湖于权贵”
2012年,杭州对西湖景区周边的会所展开排摸调查。2014年,正式启动严肃整治“会所中的歪风”暨“三还于民”专项行动,对景区、公园、名人故居等地的私人会所、高档经营场所开展大规模整治。一位曾在西湖景区工作了近三十年的工作人员就是其中的参与者。
“当时我们这小组是负责西湖的西北区块,把工商注册上有会所名称的,或者民众反映这个餐饮场所是设定最低消费的、有准入门槛的,全都排查了一遍。租了农民的房子、挂了会所的牌子,显得企业有档次,但带来不良风气的,我们就要求它改名。原本属于公共资源,但不对民众开放的、设置会员制的,我们就要求他们转型或关停。”
他告诉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当时有的会所消费是比较贵的,一瓶水就卖到上百元,根本不是百姓消费得起的。有的会所位置隐蔽且不挂门牌,极个别的道路都走不通,俨然被特定少数人垄断。
当年的会所“菩提精舍”转型成为杭州党史馆,2015年04月30日,百余名党员代表共同见证中国共产党杭州历史馆的开馆揭幕 视觉中国供图
据统计,浙江省在专项整治行动中共排摸出高档经营场所(私人会所)98家,关停20家,转型76家,期满收回2家。其中,杭州市排摸出高档经营场所(私人会所)56家,关停2家,转型54家,有的成为茶馆、咖啡馆,有的成为公益机构、培训交流基地,还有的成为文创空间或大众餐馆。
工作人员介绍,在1988年修建太子湾公园时,听涛居的建筑原本是作为公园的配套设施建设的,供给游客歇脚、喝口茶,后变成了会所。而湖畔居花港店的前身——会所莲庄,原本也是作为花港公园的配套设施花港茶室,向市民开放的。“当时想盘活这些景区内的建筑,将租金用于西湖24小时全天候开放后增加的园林养护管理费用。但在通过公开租赁建筑招标的同时,可能没注意到公共资源共享、还湖于民的问题。其实是和西湖公共空间设计初衷有背的。”
在专项整治行动中,杭州市制定“一所一方案”,科学规划和管理景区公共资源空间内的市场行为,明确将文化性、公益性作为转型方向,并在《杭州市公园管理条例》中明确规定“禁止在公园内设立为特定群体服务的会所会馆等非公益性场所”。
2015年5月26日下午,来到杭州城市规划展览馆,了解城建总体情况。在听取西湖周边会所整治工作汇报时,指出:“公共资源不能为少数人垄断享用,更不能搞不正之风,败坏社会风气。”
自专项整治开展至今,已经近十年,期间也出现过“起起伏伏”的情况。2019年底,在全省范围内开展的“回头看”行动当中,部分转型后的会所存在开放不够、打擦边球、办公区域过大的问题。在被承租用作办公场所的原九里松会馆中,检查人员发现了包厢、圆桌、酒柜等设施以及正在建设的地下泳池和健身房。而转型为素食餐厅的原御尊园私人会所则存在局部区域游客进入不便的问题。
如何防止“会所中的歪风”死灰复燃?常态化监督管理的第一道关是西湖景区六大管理处的属地巡查,网格员会重点检查转型后会所的经营现状,并将情况反映给西湖景区。西湖景区则会时不时展开专项巡查和暗访。此外,在中秋、国庆、春节等假期前后,相关部门也会组织检查小组进行抽查暗访。
出现在傍晚时分的西湖边,背着挎包、戴顶鸭舌帽、穿一套普通休闲装,和身边的朋友说说笑笑——这可能是游客在看风景,也可能是西湖景区的工作人员。工作人员重点观察有没有傍晚六点后仍在营业的经营场所,有没有不对民众开放、设置包厢的场所等等。
近年来,杭州还对强化部门监管职责作出明确规定,要求规划资源、住房建设等职能部门,对公共资源中涉及项目立项、规划建设、消防审批、经营许可、工商登记等事项严格审核把关,加强日常监督检查。
西湖景区也参考《杭州西湖西溪产业引导规划》,优化“原30家转型高档场所”管控要求,明晰物业负面清单并纳入管控列表,研究探索西湖景区成为城市发展和治理的鲜明导向的落实路径。
“景区内类似公共资源场所均按不同等级纳入管理名册,与经营主体签订承诺书,实行网格化管理。同时,我们也会对他们提交的装修方案进行审核。”工作人员介绍,在相关场所装修期间,他们也会让24小时值班的保安注意出入的送货车辆,是否运载了圆桌、酒柜等宴请设施,一有发现,就会联系经营主体整改退回。
转型之后:
彰显公益、共惠共享,
积极寻求合适业态
位于南山路的柳莺玖号也是首批关停转型的西湖会所之一。在高德地图上,它显示为西湖法国红酒文化陈列馆。
12月初,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到访时,柳莺玖号的整个院落被一块木板分隔成两片区域,附体建筑是一家开业三个月的咖啡馆,主体建筑却大门虚掩。企业工作人员介绍,陈列馆的红酒进口业务在2019年底至2020年初左右因疫情影响陷入了停滞状态。“主楼接下来也准备调整业态,要成为文化交流场所。”这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今后一楼是文化展示、茶室,二楼是商务会谈和茶室,都对外开放,目前仍在装修阶段。
景区工作人员表示,2022年8月,为推进租赁合同超五年期整改工作,水域管理处与杭州久得贸易有限公司重新签订租赁合同,业态范围为游客服务的茶室、咖啡、红酒以及对外文化展示等。目前该商业网点的咖啡吧已成为网红点,吸引众多游客来此打卡。属地单位也按要求,将物业纳入景区电子沙盘高档经营场所数据网格化模块中,常态化安排人员巡查,加强监管。
柳莺玖号主体建筑大门虚掩
而位于太子湾公园的听涛居,因为地理位置僻静,交通不便,目前也已闲置。西湖风景区工作人员介绍,2014年,听涛居响应会所整治关停。2016年3月1日至2019年8月31日,由浙江西湖大学堂承租,主要用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播,开展各类文化活动。
听涛居关停后,由西湖大学堂承租,承租期到后,闲置至今。
记者走访当天看到,听涛居位于林野中,主体建筑显得有些萧瑟,藤蔓自屋脊蜿蜒而下,木质台阶也出现不同程度的断裂。
景区工作人员说,听涛居目前仍在积极寻找新业态转型。
听涛居木质台阶也出现不同程度的断裂。
西湖景区工作人员介绍,当年关停转型的30家会所中,产权属于景区的有12家,只有听涛居目前是闲置状态。今年1月,听涛居等西湖风景名胜区21处景区物业的5年租赁权在阿里拍卖上公开拍卖,其中首年租金起拍价162.3万元的听涛居因无人报名而流拍。这也是听涛居对外组织的租赁权拍卖第三次流拍。
对此,西湖风景区管委会工作人员也正在寻找解决办法。“近两年,受到疫情影响,旅游业也不景气。中间也有客户过来看过听涛居的地块,有的提出想做私人办公楼,但这肯定不符合我们大众化、可消费、可进入的需求。我们也在积极寻找适合西湖的业态,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浙江大学政策研究院副院长、浙江省人大代表、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范柏乃告诉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在2010年前后,西湖会所滋生了一些不正之风。“有会所在西湖边的名胜古迹里,一般老百姓进不去,高额消费也有公款,会所也因此成了腐败的滋生地。”
而西湖会所整治是八项规定中严禁公款吃喝的一部分。“不仅是公款吃喝,包括公车私用、公费旅游、出国等问题都在查处范围内。并且八项规定不是‘运动式’的一阵风,而是年年如此,只要发现问题,立即进行查处,这也是八项规定行之有效的原因。”
今年是八项规定出台的第十年,它已经成了改变政治生态和社会面貌的标志性举措。中央纪委副书记、国家监委副主任肖培曾表示,党中央始终强调,中央八项规定不是管五年十年的,而是长期有效的铁规矩、硬杠杠。
范柏乃认为,八项规定出台的十年,也是政府职能发生转变的十年。2014年,浙江省大力推进以“四张清单一张网”为重点的政府自身改革。“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一方面给行政职权打造了一个透明的制度笼子,另一方面给市场释放出更多新动能。八项规定的出台,对于遏制腐败之风、激发市场活力、提高党和政府的公信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指出,近年来新型腐败手段更加隐蔽,需要不断创新反腐败思路。“光靠纪委监委的力量有限,需要建立相应的奖励机制,发动人民群众的力量,展开监督检举。”在倡导监督主体多元化外,也可以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应对,比如建立数字化平台,通过大数据实现信息共享,加大监督力度。
栏目主编:秦红 文字编辑:程沛 题图来源:新华社 图片编辑:徐佳敏
来源:作者:钱江晚报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