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尔诺贝利巨型变异蜘蛛(变异巨鼠的奇幻传说之下)
一部新剧《切尔诺贝利》把观众带回到33年前那场触目惊心的核灾难。
紧张的节奏中,似乎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巨量的辐射扑面而来。
在辐射量如此严重的情况下,接踵而来的又将是何种灾情?
曾经有夸张到失实的报道称,在隔离区发现受辐射变异的暴躁巨鼠,甚至引发乌克兰国出动军队进行歼灭。
1986年4月26日,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了一场核反应堆破裂事故。
为了追求高功率,操作人员错误地拔出大量控制棒,反应堆失去了控制。
一阵剧烈的振动猛然袭来,核电站的4号反应堆发生爆炸。
只要500伦琴的强度下照射一小时就会导致急性死亡。
而当时却有20000伦琴的核辐射流露而出。
随之而来的,是长达数十年的世界级噩梦。
反应堆7000吨的顶盖被炸飞,核心暴露出来,大量的放射性微粒散发到空气中。
这其中主要包括铯-137和锶-90,都是人类无能为力的超强辐射。
当时释放出的辐射量相当于400颗原子弹落在广岛上。
237人患上了急性放射病(ARS),31人死于爆炸或者ARS。
而辐射悄然进入人体,导致生出畸形儿和诱发癌症的人群更是不计其数。
辐射影响下出生的畸形儿童
这次事故被评为世界上第一个7级事故。
即使到现在,也只有2011年的日本福岛核泄漏和它同居最高级。
科学家估计,工厂周围区域在长达3000年内都不适宜人类居住。
自核泄漏事故发生后,核电站方圆30公里被隔离起来,35万居民全部撤离。
危险和神秘往往是酝酿传说的土壤,隔离区就流传着一则耸人听闻的故事。
一支由美国、俄罗斯、乌克兰三国科学家组成的9人科学考察小组,首次进入切尔诺贝利禁区。
这毕竟是世界上最严重的一次核事故,在伤亡的悲痛之外,他们希望借此收集科学研究数据。
但就在考察期间,他们却遭遇了一群凶残巨鼠的恐怖袭击。
据描述,在强辐射的影响下,这些鼠没有死去,反而突变成体型巨大、脾性暴烈的变异鼠。
虽然考察小组做足了抵抗辐射的准备,却招架不住大量巨鼠的攻击。
在凶猛的巨鼠袭击下,考察小组无一生还。
这还迫使乌克兰国派遣大量军队,轻重型武器结合对抗,才把巨鼠歼灭。
除此之外,还有变异青蛙、变异熊等奇幻传说。
这样一出猎奇经历足以调动起人们的惊慌和好奇。
高强度的核辐射、前所未见的生物变异,两者的结合是看似十分合理。
但事实上,切尔诺贝利的辐射真的会促使突变出体型巨大、脾性暴烈的巨鼠?
答案是否定的,这更像是建立在真实灾难之上,脑洞大开的虚幻创作。
大量的核辐射对生物固然会引发突变。
它以人眼不可见的方式袭来,却带来粗暴打断DNA链的轰击。
但这种摧毁并没有明确的方向。
辐射接受者的基因突变随机多样,表现出的性状也不能确定。
过低的辐射剂量往往难以突出有效突变,而辐射量过高则容易导致死亡。
恰如其分的中等剂量也可能引发突变。
但这时的突变极高概率都会使生物体发生有害变异,甚至接近死亡。
切尔诺贝利里原本平凡的鼠接受到辐射也会有所反应。
根据辐射量的大小,部分死去,部分可能只是发生变异而苟延残喘。
变大、变强,这种满足人类的幻想的突变却极为罕见。
而且当时禁区中缺少自然筛选的过程,巨鼠这类性状又怎能突出重围呢?
巨鼠的产生和存在显然都没有站得住脚的依据。
辐射诱发物种变大,这也许来源于人们对于太空植物的印象。
宇航员把植物种子带上太空培育,接受了宇宙强辐射的种子因此发生突变。
这突变当然也是不定向的,但人工的选择却可以是定向的。
后期人们通过筛选,留下突变成更丰满的种子,再进行多代选育培养。
这才培育出所谓设想的“大个子”蔬菜,或更甜的瓜果。
而切尔诺贝利禁区内,即使产生突变,也没有选育杂交的过程。
巨鼠出现的几率已经很低,巨鼠成群结队攻击人类的几率更是小之又小。
更何况相对植物来说,动物的突变范围要小得多。
与体型性状关联的基因同时发生改变,这也未必会造成体型变大,反而更可能导致死亡。
太空中的培育装置
最直观的证据,还来自于人们的亲眼所见、亲身所知。
虽然发生了这起严重的核事故,但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并没有完全关停。
事故发生后,约40个国家联合出资,想方设法阻止核辐射扩散。
于是一个足球场大的密封石棺笼罩在爆炸的反应堆和附近腐朽工业景观上。
数百吨核燃料和灰尘就此掩埋。
而直到2000年12月,禁区之外的核电站实际还在照常运作。
对于辐射泄露的清洁工作也一直在进行着。
要是变异巨鼠真的存在,核电站的工作人员便是距离危险最近的人群。
但别说遭遇巨鼠袭击了,他们连巨鼠的踪影都未曾见过。
切尔诺贝利巨鼠的谣言来到切尔诺贝利跟前,也就不攻自破了。
假如存在变异巨鼠,这想必也是生物研究中一项宝贵的研究资源。
但如此稀罕的变异生物没有受到任何科学研究,《自然》等SCI期刊上难寻踪迹。
而类似这样的猎奇故事只屡屡登上《奥秘》、《故事会》等趣味期刊。
辐射巨鼠更可能是人们脑洞大开设计的小说情节,其真实性可见一斑。
虽然辐射不会导致普通小鼠突变成凶悍的变异巨鼠,但自然界本身也不乏“巨鼠”。
在鼠科的名目下,一种入侵物种海狸鼠就可谓巨大了。
海狸鼠身长约50厘米,成年后重达6公斤。
它们就不曾引发人类的恐慌,反而被人们戏耍为表情包,萌性十足。
一些随着切尔诺贝利巨鼠传闻流传的照片,多是找了海狸鼠来当替身。
海狸鼠
切尔诺贝利不会出现巨型变异鼠,却给野生动物的多样性营造更多可能。
事故之际,受辐射影响最大的地区是一片松树林。
接受到最高剂量的辐射后,松树立即死亡,所有叶片变为红色。
看似绚丽的树林因此得名“红色森林”,实际上却很少有动物能在此存活。
但这片灾后荒芜之地,33年后竟成了野生动物的天堂。
事故后的几年内,受辐射影响,哺乳动物密度大量下降。
但此后,孤寂的切尔诺贝利禁区鲜有人打扰,反而吸引了许多野生动物。
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禁区内麋鹿和野猪的种群大幅增加,狼群的数量甚至增加了7倍。
如今已经逐渐构建成一个繁荣的哺乳动物群落。
人们注意到这番盛况,也开始了人为介入与研究。
1998年,乌克兰动物学家在此释放了30只濒临灭绝的普氏原羚马。
结果不出所料,它们在荒无人烟的禁区里生活安逸。
如今数量已经翻了一倍,这来自蒙古草原濒危动物分散在其中。
于是有人戏称,对于野生动物来说,人类的影响仿佛比切尔诺贝利的辐射更致命。
普氏原羚马
而针对强辐射,这些禁区内的生物自然表现出比人类更强的抵抗性。
一种翡绿色的雨蛙安静地环抱着枯枝。
仔细观察,会发现这雨蛙的颜色比禁区外正常的物种更加暗淡。
据推测,这也许是雨蛙一种防御辐射的演化。
依据色素改变及其他变异与自然选择,这类雨蛙更能适应辐射地带的生活。
雨蛙
除此之外,一些物种未必能实现对强辐射的适应,反而出现了负面影响。
在高辐射区域的寄生虫生活水平更强,这也就让动物更容易受到感染。
而某些鸟类在这种情况下会出现更高水平的白化病,出现生理与遗传改变。
但这些变异不一定会影响种群的生存。
即使携带疾病与遗传性改变,它们依然能够顽强存活。
2016年,禁区内的乌克兰部分被国家政府宣布为放射性和环境生物圈保护区。
这里广泛分布着棕熊、野牛、普氏原羚、200多种鸟类和其他动物。
变异巨兽的恐怖流言被破除,取而代之的是生态繁荣的事实。
讽刺的是,这场由人类引发的灾难,最终归还给自然一片无人打扰的平静。
*参考资料
Molli Mitchell. Chernobyl: What is radiationpoisoning? How far did Chernobyl radiation go[J]? Express, 2019.05.21.
Erin Blakemore. The Chernobyl disaster: Whathappened, and the long-term impacts[J]. National Geographic, 2019.05.17.
Germán Orizaola. Chernobyl has become arefuge for wildlife 33 years after the nuclear accident[J]. The Conversation,2017.05.
Adam Rogers. The Chernobyl Disater may havealso Built a Paradise[J]. Wired, 2019.05.13.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