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初的代表作(中唐诗人樊晃的代表作)

(全文共2600字,读完大约需要6分钟,如果您暂时没有时间,建议先收藏哦)

樊晃,是中唐诗人,您可能对他不太熟。

因为《全唐诗》只收录了他的一首诗,就是《南中感怀》。

但仅凭这一首诗,他就足以青史留名。

这首诗好在哪里?

我认为,好在构思。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看看诗人是如何构思的。

南路蹉跎客未回,

常嗟物候暗相催。

四时不变江头草,

十月先开岭上梅。

写作背景:樊晃是河南人,通过这首诗描写的内容,可以判断诗人此时在南方。

南中,指云贵川南部地区。

您看,这首诗是不是很简单?

诗人的感情确实很简单,就是一首思乡诗。

但是诗人的构思很有意思,我通俗点讲,您看完了肯定会有收获。

唐初的代表作(中唐诗人樊晃的代表作)(1)

江草

  • 1、南路蹉跎客未回

南路,泛指南方。

蹉跎,指虚度光阴。

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游子在南方虚度光阴,没有回到家乡。

这句话看起来很简单。

但是,其中隐藏了一个冲突。

(1)先看“蹉跎”。

“蹉跎”,这两个字本身很普通。

但是,“在外地蹉跎”,这就很有意思了。

诗人为什么会感觉到自己在外地虚度光阴呢?

我们想一想,诗人到外地是为了旅游吗?

很显然不是。

如果是为了旅游,他早就回去了,不会在外地虚度光阴。

“蹉跎”两个字表明,诗人到外地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且待了很长时间,却没有实现理想。

所以他才觉得自己在虚度光阴,否则,他不会觉得蹉跎,对吧?

这就是“蹉跎”两个字的含义。

(2)再看“客未还”。

诗人为什么会说自己“未还”呢?

很显然,诗人心里是想回家的。

想回家,但是还没有回去,所以诗人才会说“客未还”。

如果诗人压根就没想回家,他就不可能写“未还”两个字,对不对?

到这里,您有没有发现一个很奇怪的问题:诗人觉得自己在外地虚度光阴,而且他又想回家,那么他为什么不回家?

是不是很奇怪?

原因很简单,就是“蹉跎”两个字告诉我们的:诗人的理想还没有实现,他还不能回去。

冲突就是这样产生的:诗人想回家,但是理想还没有实现,又不能回去。

唐初的代表作(中唐诗人樊晃的代表作)(2)

江草

为了方便大家理解诗人的构思,我们把冲突对象理解成两个人:

甲,代表“理想没有实现,不能回去的现实”;

乙,代表“想回家的念头”。

现在甲和乙发生了冲突,那么诗人该怎么调解这个冲突呢?

肯定不能让他们打一架,这样诗人会很痛苦。

那就只能想办法让他们握手言和,或者其中的一方退让也行。

但是,甲会退让吗?

显然不能。

如果能回去早就回去了,根本用不着在这里蹉跎。

所以要解决这个冲突,只能乙退让。

而且乙也比较好说话。

于是诗人这样劝说乙:“你是个好人,不要给甲一般见识,退一步,海阔天空。”

乙一想,反正也待了这么久了,算了,放弃回家的念头吧。

您看,这个冲突就这样解决了:诗人继续在外地蹉跎,不再想回家的事情。

可能您会说,这只是我的猜想,不是诗人的本意。

不!

这就是诗人的本意,证据在下一句。

我们继续往下读。

唐初的代表作(中唐诗人樊晃的代表作)(3)

梅花

  • 2、常嗟物候暗相催。

嗟,嗟叹。

物候,指生物的变化对气候的反应。

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经常嗟叹物候暗暗地相催。

这里出现了另一个对象:物候。

我们用丙来表示它。

丙在催什么呢?

很显然,物候在唤起诗人回家的念头,也就是在催乙。

您看,本来乙已经退让了,而丙却在从中作梗,给乙吹耳边风:“不要怂,跟甲干。”

注意了,这个丙非常阴险,体现在两点:

(1)常,不是一次两次,而是“经常”;

(2)暗,而且是偷偷地进行。

那么,丙为什么要经常偷偷地给乙吹耳边风,而不是一次就明明白白地给乙讲清楚呢?

就是因为诗人正在调解甲和乙的冲突,而且他已经说服了乙,乙已经选择了退让。

正因为乙已经放弃了回家的念想,所以丙才只能经常偷偷地给乙吹耳边风。

如果甲和乙的冲突没有被诗人调解好,那么丙就可以直接大大方方地火上浇油,而不会用“常”和“暗”字。

您看,是不是这个道理?

我前面说诗人已经调解了甲和乙的冲突,这不是瞎猜吧。

“常”和“暗”,就是我的证据。

那么,诗人发现了丙的存在么?

发现了。

因为这个“嗟”字。

您看,诗人虽然发现了丙的存在,但是他无可奈何,只能发出嗟叹声。

为什么?

我们继续读后两句。

唐初的代表作(中唐诗人樊晃的代表作)(4)

梅花

  • 3、四时不变江头草,十月先开岭上梅。

这两句话的字面意思是:江边的草,一年四季都没有变化;十月山岭上的梅花就已经率先开/放了。

诗人为什么对丙无可奈何?

我们先看看丙对乙偷偷说的内容。

(1)四时不变江头草

在诗人的家乡北方,不同的季节草的颜色不一样,一般会经过嫩黄、青绿、枯黄这样的变化过程。

但是诗人现在所在的南方不一样,一年四季草的颜色都是青绿色。

所以只要发生季节变换,丙都要这样催一次乙:这里的草色和你的家乡不一样哦,想不想回家了?

(2)十月先开岭上梅

在诗人的家乡,梅花通常在春节以后才会开/放。

而诗人现在所在的南方,梅花十月就已经开/放了。

(关于十月梅花发,唐朝诗人卢僎在《十月梅花书赠》中曾写道:“君不见巴乡气候与华别,年年十月梅花发。”可见在唐朝,蜀地的梅花确实开得比较早。)

所以每年十月,丙又要催一次乙:梅花都已经开/放了哦,又要到新的一年了,还不回家吗?

您看,丙说得有没有道理?

这里的草色确实和家乡不同啊。

这里的梅花确实十月开/放,是梅花要催得这么急,丙只是陈述事实而已。

丙,虽然是个阴险小人,但是他对乙说的话句句在理,诗人也找不到反驳的理由。

诗人都没有办法反驳,更何况乙呢。

很显然,乙听了丙的话,肯定又重新产生了回家的念头。

我们可以想见,甲和乙的冲突又会加剧。

而此时诗人再想调解,已经无法再说服乙了。

所以诗人又要重新处在想回家又无法回家的痛苦之中,但是他已经无可奈何。

这就是诗人的感情。

我们来理一理这首诗的感情脉络。

唐初的代表作(中唐诗人樊晃的代表作)(5)

梅花

  • 4、整首诗的感情脉络梳理

首先,甲(不能回家的现实)和乙(想回家的念头)发生了冲突;

其次,诗人来调解,甲不会退让,只能劝乙退让,乙打消了回家的念头,冲突解决了;

然后,又出来了一个丙(物候),他经常偷偷地给乙吹耳边风,让乙不要怂;

结尾,诗人发现了丙,但是无可奈何,因为丙说得都是事实,于是乙又重新和甲发生冲突,诗人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

您可能会说,诗人的感情又回到了开头,这首诗有什么意思呢?

有两点意思:

(1)诗人的感情发生了波澜,先发生冲突,然后解决了冲突,再产生冲突,文似看山不喜平,感情波澜起伏,才会更有诗意,更耐读;

(2)再次发生冲突以后,诗人已经无法再进行调解,感情更深了一层。

我们可以看到,如果诗人没有先打消回家的念头,物候相催也可以增加诗人的痛苦之情,但是感情就不会这么波澜起伏,这首诗也不会这么耐读。

这就是诗人的构思巧妙之处。

您认可我的观点吗?

欢迎留言讨论哦。

我是沉于古诗,如果您喜欢,欢迎关注我,我每天都会为您解读一首古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