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漫大理寺日志解读(唐代也有34)

"少卿,杂役,今日公案何时毕?陷阱迷局,蔽日浮云终将散",伴随着悠扬的国风旋律,国漫《大理寺日志》一经播出,便瞬间在B站刮起了一道"狂潮"。在众多青少年倾羡于精良美感的画面之作时,其中蕴藏着的丰富有趣的历史文化知识,也博得了不少关注的眼光,颇受好评!

从第一话"洛阳寻兄"中的"饮茶文化",到第二话"猫妖脱狱"中的"礼仪文化",紧接着后面每一话中结尾处都会出现这种唐代历史文化知识的"小彩蛋",让许多青少年在狂热地追剧的同时,也不忘学习一些"冷知识",不失为一种寓教于乐的好方式。那么,国漫《大理寺日志》中到底蕴藏着多少历史文化"冷知识"呢?让我们一起来仔细回顾一下。

国漫大理寺日志解读(唐代也有34)(1)

国漫大理寺日志解读(唐代也有34)(2)

国漫《大理寺日志》

01、唐代也有"外卖"?

国漫《大理寺日志》中蕴藏着的"饮食文化",可谓是相当丰富。在第三话"新官上任"中,有一段特意突出描绘的"外卖"情节。在大理寺少卿"猫爷"新官上任之后,由于挑食的缘故,加上膳房莫名其妙地发了大水,大理寺中工作人员的晚餐只能"订外卖"了。很多人可能会猜想这一情节的设定肯定是现代元素的融入,不过这一猜想是不完全正确的。

其实,在唐代时期"外卖行业"已经产生了。中国最早的商业性送餐服务就起源自唐朝,在《唐国史补》中有记载,被临时调任的吴凑发现府中已经摆好了宴席,他感到十分的诧异,难道是府中早已知道自己将要调任外地?便问小吏哪里来的宴席,小吏坦然地告诉他,如今都城的东西两市都有礼席服务,就算是三五百人同时用的筵席,也能够飞快地准备好,并送到家门之中。

国漫大理寺日志解读(唐代也有34)(3)

国漫大理寺日志解读(唐代也有34)(4)

王七假办的“泰和楼”小妹

在国漫《大理寺日志》的剧情中,大理寺膳房为少卿"猫爷"定制了泰和楼的美味特餐,后来由男扮女装的王七送到了少卿大人府中。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这份泰和楼"外卖"餐点名单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上面写有写有巨胜奴、葱醋鸡、羊皮花丝、醴酪、醋芹等。其实呢,这些菜色全部来自一部唐代食谱《烧尾宴食单》。

国漫大理寺日志解读(唐代也有34)(5)

国漫大理寺日志解读(唐代也有34)(6)

国漫《大理寺日志》中的“泰和楼”外卖

据考证,外卖行业的雏形在中国汉代时期便已经出现。比如,东汉时期,马市官员曾向饭店乞求购买饭菜带回回马市中食用。

发展到后来的唐代,市场中林立的酒店、茶店等场所都有了属于自己的品牌,许多知名的店铺都开展了自己的"外卖服务",专门会派一些人提着饭盒给那些有权势的"客户"家门送餐。

国漫《大理寺日志》中的背景被设定于女皇武则天统治时期,当时的饼类食铺已经很常见。比如,在第一话"洛阳寻兄"中,憨厚敦实的李拾用身上仅剩的一些钱买了一个"胡饼"。

所谓的"胡饼"其实就是馕的一种,在汉代控制管辖西域疆土之后,中原地区引进了芝麻、胡桃等原料,为饼类制作增添了新的辅料,流行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饼"胡饼"便应运而生,成为了许多坊市老百姓的热衷食物。

虽然唐朝的"外卖"行业还算比较兴盛,但是我们要认清一个现实,那就是唐朝各大酒楼上门服务的"外卖"面向的受众群体基本上都是权贵门第,市场竞争也是十分的激烈。在国漫《大理寺日志》中出现的"泰和楼",其实算是古代河南洛阳一带非常有名的大酒楼了,"泰和楼"的名声也一直流传至今,现在不少河南大酒店的门匾上也依旧印有"泰和楼"的字样,显然这已经形成了比较固定的地域性饮食文化的传统。

国漫大理寺日志解读(唐代也有34)(7)

国漫大理寺日志解读(唐代也有34)(8)

国漫大理寺日志解读(唐代也有34)(9)

国漫《大理寺日志》

02、唐代时期的"饮食文化"

在唐代时期,人们除了爱吃"胡饼"以外,更多的底层人们是习惯喝粥的。在琳琅满目、眼花缭乱的唐代粥类名单中,其中不乏有一些富有异域特色的粥品。比如,当时特别受人们欢迎的"乳粥",又称"乳糜"或"乳麋",曾经是北方少数民族的主食之一。主要做法比较简单,就是用乳汁或酥油调制成成稀饭食用。在《寿亲养老新书》中,有对乳粥的制作进行过详细的描述:

牛羊乳皆可,先淅细粳米,令精,细控,令极干,乃煎乳令沸,一依用水法,乃投米煮之,侯熟即挹置碗中,每碗下真酥半两,置粥上,令自熔,如油遍覆粥上,食时旋搅,美无比。

由于添加了乳汁或酥油,这种"乳粥"的味道是十分鲜美软糯的,这也难怪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如此称赞:"融雪煎香茗,调酥煮乳糜。"在粥中添加新鲜乳汁,偏于温润补虚,后来"乳粥"也成为了唐代文人阶层中一道流行的异域美食。

在国漫《大理寺日志》中也出现了饮食文化的介绍。比如,"在唐代,人们日常的主食以面食为主,蒸饼、胡饼、烧饼等在当时十分盛行。而馎饦则是一种改良后的面条,是当时最常见的早点之一,类似现在的面片汤。"这种"馎饦"作为中国传统的水煮面食,后来奈良时代由大唐传入日本,成为了日本众多"唐果子"种类之一。

国漫大理寺日志解读(唐代也有34)(10)

此外,唐代的"饮食文化"可谓是缤彩纷呈,在一些小说中便记载了许多奢华美食。由于唐代社会风俗尚"夸侈",所以饮食奢靡成为了许多权贵地主家门的普遍现象。唐代皇室对于饮食的追求也不外乎于"奢华"二字。在《太平广记》卷二三七引《杜阳编》中便有这样的文字记载:

上每赐御馔汤物,而道路之使相属。其馔有灵消炙、红虬脯,其酒有凝露浆、桂花酘,其茶则绿华、紫英之号。灵消炙,一羊之肉,取之四两,虽经暑毒,终不见败。红虬脯,非虬也,但贮于盘中,则健如虬。红丝高一尺,以箸抑之无数分,撤则复其故。闻诸品味,人莫能识。而公主家餐菜,如里中糠糠。

既然唐代皇室对于饮食奢华现象没有顾忌,权贵官僚们的饮食生活更是"穷奢极欲",甚至充斥着一些暴殄恶趣。比如,在《太平广记》卷一三三中有这样的记载:

唐内侍徐可范,性好畋猎,杀害甚众。尝取活鳖,凿其甲,以热油注之,谓之鳖䭔……以驴縻绊于一室内,盆盛五味汁于前,四面迫以烈火,待其渴饮五味汁尽,取其肠胃为馔。前后烹宰,不计其数。

国漫大理寺日志解读(唐代也有34)(11)

国漫大理寺日志解读(唐代也有34)(12)

国漫大理寺日志解读(唐代也有34)(13)

国漫大理寺日志解读(唐代也有34)(14)

国漫《大理寺日志》中的饮食场景

虽然《太平广记》是宋代人编的一部野史小说,里面记载的一些事情也不一定可信。但是,其中记载的一些饮食方面的事迹,足够能证明唐代上层中"饮食文化"奢华之风的确盛行。

在小说中,各类出奇的美食往往被赋予一些神奇的功效,甚至鼓吹食之能够驱疾健体,不同于常人,获得神力成仙也是常见的事情。比如,在《太平广记》卷六七引《逸史》中有记载:

唐元和十二年,虢州湖城小里正吴清,妻杨氏,号监真,居天仙乡车谷村,因头疼,乃不食。自春及夏,每静坐入定,皆数日。村邻等就看,三度见,得药共二十一丸,以水下,玉液浆两碗,令煎茶饮。

国漫大理寺日志解读(唐代也有34)(15)

国漫大理寺日志解读(唐代也有34)(16)

03、唐宋时期的"饮食文化"的对比

到了宋代,"饮食文化"显然更为讲究,不过宋代饮食更加注重世俗、务实,大部分变得不再夸张奢靡。这是因为在宋代有不少士人都出身社会中下层,基本上都有过过攻苦食淡的人生经历。

比如,"风雪破窑记"中的吕蒙正便是出身于寒门庶族,曾经的他"见卖瓜者,意欲得之,无钱可买",一度身无分文的他无奈在一所破窑中暂居。后来,得知岳父良苦用心,在日后的飞黄腾达之日,也免得迷恋富贵钱财。

"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虽然部分宋代文人比较节俭,但是这也丝毫抵挡不住繁荣饮食市场的出现。以酒店来说,北宋汴京即有"正店七十二户,此外不能遍数","九桥门街市酒店,彩楼相对,绣笠相招,掩翳天日"。盛极一时的"杨楼街",成为了宋代饮食文化中的重要标志。在人烟辐凑,车马骈阗的宋代酒楼街道中,一派歌舞升平,灯火阑珊……

"梁园歌舞足风流,美酒如刀解断愁。

忆得少年多乐事,夜深灯火上樊楼。"

一首首饮食诗词从后世文人嘴中脱口而出,在他们感怀往昔、追忆神伤的同时,也还原出了一派空前繁荣的宋代饮食之景,食物店铺,人烟浩穰。

国漫大理寺日志解读(唐代也有34)(17)

国漫《大理寺日志》中的"饮食文化",寓教于乐!

国漫《大理寺日志》中体现出的"饮食文化"丰富迷人,使得长期混迹于B站的小伙伴漫迷们,在感慨国漫已经取得长足发展进步的同时,也领略到了中华文化几千年来的美食传统。在现播的剧中,既有琳琅满目、应接不暇的"街头小吃",也有大理寺膳房的"独家美味",在柔和饱满色彩的烘托之下,一道道美味呼之欲出,仿若可以从屏幕中溢出一般,令人回味。

国漫大理寺日志解读(唐代也有34)(18)

国漫大理寺日志解读(唐代也有34)(19)

国漫《大理寺日志》饮食文化“彩蛋”

不得不说,国漫《大理寺日志》的确将唐代历史还原得恰到好处,在细节处理方面也独具匠心。既有惊悚元素,也有荒诞戏份;既有历史文化信息的传承,也有情节饱满的故事框架,这也难怪在B站刚上映的那段时间,一度达到了9.9的高分!

既然国漫《大理寺日志》,如今已经很好地做到了将历史文化"冷知识"与现代视觉产业相结合,而且好评如潮。那么,我相信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良心优秀国漫涌现。让我们一起期待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