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宝社年轻(写一个开会的戏)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蒋肖斌
编剧王宝社的作品,比他的名字要为人熟知:陈佩斯、朱时茂的小品《王爷与邮差》,黄宏、巩汉林的小品《鞋钉》,陈佩斯的话剧《托儿》……作为曾经《综艺大观》等栏目的策划撰稿,当年倪萍的台词大多也是他写的。
话剧《三湾,那一夜》,是王宝社第一次写历史题材。故事的发生时间很短,1927年9月29日晚至30日凌晨;故事的情节很简单,开会;就连故事的结果大家也都知道了,三湾改编嘛。这怎么写?在接受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专访时,王宝社说:“年轻人如果中途退场,算我输。”
继首轮公演和上海国际艺术节后,12月25日~29日,被王宝社定义为“热血青春偶像剧”的《三湾,那一夜》,又将在国家话剧院剧场连演5场。
《三湾,那一夜》剧照 王昊宸 摄
90多年前,一个会议决定了22年后的胜利。与会者都很年轻:主持人34岁、师长29岁、团长23岁、营长26岁、战士21岁……正面人物燃,反派也燃——28岁的师长,黄埔军校毕业生,只是路线不同,胸怀目标都是一致的。
换个时代背景和叙事角度,这就像一个年轻的创业团队,开了一次事关公司命运的会议。“如果把中国革命比作一个公司从初创到上市的过程,那三湾改编,就是树立企业文化的阶段,确立了公司的方向、纲领、目标。一个有了价值观的公司才可能长久。”王宝社说。
要写一个开会的戏,朋友们知道后,对王宝社说,“开会能有多精彩?你胆儿真大”!王宝社不这么觉得,“不仅要写,还要写给90后、00后看”。
为了验证自己的戏好不好看,王宝社特地讲给一个“愤青”听:“25岁的罗荣桓荷枪实弹保护的这个会议,做了哪些决定呢?去掉军官的四菜一汤——就像现在老板和员工一起吃食堂;不许军官坐轿子——就像老板和员工一起坐大巴车上下班……”
听完这些细节,那位“愤青”有点激动。王宝社接着说:“一个‘创业公司’刚经历失败,5000人只剩下不足1000人,还是一盘散沙,开了一夜会,突然就变成了一支最有战斗力的队伍。你想知道懦夫一夜之间变成勇士的故事吗?”怎么办到的?王宝社卖了个关子,“你去看这部戏吧”。
王宝社说:“军队指挥官都希望‘将士受命之日,则忘其家;临阵之时,则忘其亲;击鼓之时,则忘其身’,那一夜,毛泽东让所有人做到了。这种能力,用‘励志’来形容都太弱。放到今天,能够指导年轻人的创业、成长。”
《三湾,那一夜》剧照 王昊宸 摄
王宝社曾说,喜剧是让观众乐,不是当观众傻。主旋律剧也是一样的道理。“你一定要尊重戏剧的艺术规律,比如,毛泽东是戏中人,一定要在戏剧的漩涡里搅来搅去,而不是作为一个神立在那儿。今天的年轻人太聪明了,一旦意识到你在教育我,就让你一边待着去;他们平常看的是短视频,剧情三五分钟没变化,他就烦了。所以,你的信息量一定要丰富、矛盾冲突要密集”。
但讲红色历史的戏似乎有一个大问题——结局大家都知道,悬念从何而来?为此,王宝社在《三湾,那一夜》中设置了两个主要悬念:“既然知道结果,那就千方百计让观众不知道过程;同时设置了一条副线,一个22岁雷排长跑还是不跑,看到最后才知道。”
在王宝社看来,主旋律的故事其实非常精彩,因为一个民族的主旋律一定是经历了曲折、戏剧性特别强的历史,“说年轻人不爱看主旋律,那是讲故事的人没做好”。
为了写这部戏,王宝社专注地花了一年多时间,别的啥事没干,还去了几次三湾、井冈山等地。他也跟很多年轻人聊天,“他们的思维直截了当,蒙不了”。
王宝社注意到,近年来有一种现象,请流量明星出演主旋律影视剧,以吸引年轻观众。“我并不反对用这种方式,但这也可能是编剧导演没用功,没有挖掘出真正精彩的故事,只能靠外包装来吸引观众。”王宝社说,“我们要相信年轻人的判断力,他们是愿意看故事的,如果只靠明星,我觉得这是瞧不起年轻人的审美。”
王宝社觉得自己“不如年轻人聪明”,所以只想好好地用编剧的基本功来讲故事。“我渴望成为年轻人的朋友,叫我一声‘大哥’,虽然年龄上已经是‘大爷’了。我没有存教育你的心,就想跟你分享先辈的故事。”(文化副刊部编辑)
本文源自中国青年报客户端。阅读更多精彩资讯,请下载中国青年报客户端(app.cyo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