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沽青莲高跷(天津河东区非遗项目青莲高跷)
中国经济导报 中国发展网 石晓钰 刘泽瑞 记者王敏报道 在日前举办的家庭文化艺术节开幕现场,天津河东区非遗项目青莲高跷团队在鼓乐声中为居民群众呈现了一场精彩的表演他们或装扮成神话故事人物,或装扮成戏曲人物,勾画着不同的脸谱,穿戴着鲜艳的服装头饰,花旦娇媚、武生功夫、老生稳健、丑旦诙谐,演员个个手眼身法步炉火纯青,再配合节奏铿锵的伴奏鼓乐,整场演出集诙谐、浑厚、震撼于一体,瞬间燃起了观众的热情,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葛沽青莲高跷?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葛沽青莲高跷
中国经济导报 中国发展网 石晓钰 刘泽瑞 记者王敏报道 在日前举办的家庭文化艺术节开幕现场,天津河东区非遗项目青莲高跷团队在鼓乐声中为居民群众呈现了一场精彩的表演。他们或装扮成神话故事人物,或装扮成戏曲人物,勾画着不同的脸谱,穿戴着鲜艳的服装头饰,花旦娇媚、武生功夫、老生稳健、丑旦诙谐,演员个个手眼身法步炉火纯青,再配合节奏铿锵的伴奏鼓乐,整场演出集诙谐、浑厚、震撼于一体,瞬间燃起了观众的热情。
青莲高跷第六代传人韩燕鹏介绍,青莲高跷是河东区民间花会艺术代表之一,其传承历史可追溯到150年前。“据我国考古记载,高跷属于我国古代时期的一种生活工具,其主要体现在渔民耙海,踩跷捕鱼,农民耙地所用,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韩燕鹏说,“俗话说先有大直沽后有天津卫,天津本属退海之地,河东所处海河东岸,古时拥有内河航运,百姓以漕运、捕鱼为生,故此工具是不可缺少的,后来演变成一种娱乐项目,在年节、庙会期间供百姓观赏,自娱自乐,世代相传。”
由于历史变迁,河东区的青莲高跷消失过很多年,说起青莲高跷的恢复成立,那就得说说现如今的青莲高跷第六代传人韩燕鹏。韩燕鹏在葛沽长大,自幼酷爱高跷,他2013年到河东作纸品生意时,偶然听说河东早先有支青字高跷队青莲高跷,传承的是葛沽青字高跷,却由于自抗战到现在失去了传承队伍而逐渐被人们遗忘。韩燕鹏出于对高跷的热爱,觉得不能让这么好的民俗文化被人们遗忘。回到葛沽后,韩燕鹏找到了青字高跷第九代传人,原青云老高跷大头衔李连忠老师傅,并将河东青莲高跷的事向李老求证。“当时李老回忆道‘我的师傅冯连柱曾对我说过,他的师傅冯老槐曾在河东传授过本门高跷技艺,起名青莲高跷’,得到了证实我就对恢复青莲高跷更有信心了,当时就请求李老重新传授青字技艺,让河东区的青莲高跷可以后继有人。”韩燕鹏说。2013年底,青莲高跷正式恢复成立,并开始传授高跷技艺。
青莲高跷刚恢复成立时,队伍只招收到12个人,这是组成一个高跷队最基本的人数。大家从练腿功开始,接着练动作、练冬功,第一批队员练了一年才小有收获。随后高跷队参加了福建、青岛等地的文化节表演,逢年过节常在河东万达、嘉里汇、爱琴海等非遗项目展示中表演,青莲高跷集唱,唸,做,打为艺术特色,集开口场,哑剧场,演武场为艺术风格,集历史传说,神话故事为素材,十二个角色十二段唱,十二个人物十二种身法,梁山好汉闹东京,白娘子传奇等故事深受观众喜爱。随着人气的增长和非遗进校园活动的开展,高跷队的人数也渐渐增加到60多人。韩燕鹏介绍:“我们的鼓乐很有特色,分为单韵律曲目和双韵律曲目,单韵律曲目表现为锣鼓手单击乐器,其韵律清晰有序,每个曲目有每个曲目的韵律。双韵律曲目表现为锣鼓手连击乐器,其韵律随着场景的需求,时而劲爆,时而平和,其声音清脆有序,连而不乱,表演者在队列变换中,各代各相,身体每个部位都应合鼓乐。这样的高跷韵律在我国各地高跷韵律中都比较罕见,甚至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
因为练高跷有一定的危险性,高跷队招收的小队员最小的也有15岁,刚刚练了4个月腿功的小队员徐传凯说:“我一直喜欢高跷这项民俗技艺,但平时也接触不到,此前非遗进校园活动让我近距离接触了这门技艺,而且还可以加入高跷队学习,我特别高兴。我现在正在练动作,希望明年开春我就能参加表演。”
谈到青莲高跷的技艺传承,韩燕鹏说:“首先这项古老的艺术表演难度及危险度比较高,没有三五年的功夫学不到精髓。其次队员们一旦步入社会,几乎没时间来进行深造和研讨这门技艺的精髓。以前,每四五十年或五六十年才传承一代,所以老师傅们才把技艺打磨得淋漓尽致,各项精华才不会失传,我们作为新时代的传承人,我想如何处理和解决好这些困难和矛盾是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我希望通过广招学员和非遗项目展示等途径让更多人了解青莲高跷、喜欢青莲高跷、愿意学习和传承这门技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