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钢琴小白到即兴高手书(从贫民家庭通往钢琴大师的奇迹)

人人都渴望机遇,因为机遇能够改变命运机遇是狡狯的,往往在不经意之间来到你的面前,当你伸出手去抓它时,它却从你的指缝间一下溜了出去,使你心愿难遂,空留一地惆怅,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从钢琴小白到即兴高手书?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从钢琴小白到即兴高手书(从贫民家庭通往钢琴大师的奇迹)

从钢琴小白到即兴高手书

人人都渴望机遇,因为机遇能够改变命运。机遇是狡狯的,往往在不经意之间来到你的面前,当你伸出手去抓它时,它却从你的指缝间一下溜了出去,使你心愿难遂,空留一地惆怅。

沈文裕到德国后,很快发现面对的一切并非如当初想像的那样激动人心,曾经在上海、成都、香港、南非等地受欢迎的盛况每每在眼前掠过,与现在的困窘处境相比,真有高峰低谷之别,他对豪尔老师有时给他安排的小型家庭音乐会不感兴趣,只当作任务一样的完成。文裕母亲有些悲观了,她对儿子说:“你是神童,但你是个中国人,如果你是德国人有你这样才华,早就炒红了半边天。像这样待下去,很难成功。”文裕父亲反复给母子二人做工作,请他们再坚持一下,成功的机会往往产生于再坚持之中。他告诉文裕,不要拒绝那种小型的音乐会,哪怕只有十几个听众甚至更少,你也要毫无保留地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能够开小型音乐会的人,至少都是德国中产阶级,懂音乐的人很多,伯乐不要很多,只要有一个发现,机会就来了。认真对待每一场音乐会,不论场面大小,都是在寻找伯乐,一定要坚定信念。

国外演出市场表面风平浪静,彬彬有礼,背后却波涛汹涌,竞争激烈。类是猎头、星探这样的情况在音乐界一样存在。一个天才的出现,你认为别人没有在意你,其实早就有人以敏锐的目光注视着你,正在想方设法与你接近,给你创造加盟的条件。沈文裕在德国不止一次地碰到这样的情况,遗憾的是由于地域、文化、语言等方面的差异,我们有时对别人主动伸过来的橄榄枝没有立即以友好而热烈的回应,不能撩开薄薄的面纱看见蕴藏其中的真实意思,使机遇丧失了一个又一个。

成都。有一天,川音的李明珠教授叫肖元生看一封信。这封信时德国大提琴家玛利亚.克妮格尔写给李老师的。信里说,在南非音乐节她听了沈文裕的钢琴独奏后非常震惊,认为这样世所罕见的神童如被埋没是非常可惜的。经她努力,现在已与德国的一个基金会谈好,由基金会出资送沈文裕到美国深造,提供一切费用。因为李老师是沈文裕在南非访问期间的全权代理人,因此把信写给了李老师并请李老师征求沈文裕父母的意见。这真是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对沈文裕这又是一个极好的发展机遇。

豪尔老师从李老师处得知了这个消息后很为难:自己教了一辈子钢琴,才遇上沈文裕这样一个天才学生,一下放手舍不得;另一方面他看到了沈文裕是做钢琴大师的料,人的一生,关键时期就那么几步,不放,岂不误了孩子?他在选择中困惑,一时竟下不了决断。

文裕母亲知道了这事,就直接打电话找了在德国的大提琴家玛利亚.克妮格尔。大提琴家一听到沈文裕现在已在德国就大吃一惊!怎么到德国来了?我还不知道。当他知道沈文裕是在跟卡尔斯鲁厄音乐学院的豪尔教授学习时,大提琴家话语就不多了。他与豪尔联系上后,大提琴家的态度就有些改变。她与文裕母子见了一面,但不再提到美国学习的事。大提琴家对文裕母亲说:“沈文裕跟豪尔教授学习很好嘛。既然来了,就在德国学习也很不错,以后有困难再说。”大提琴家万万没有想到,事情的结果是这样。对文裕一家来看,他们同样万万没有想到这么好的一件事就这样搅黄了。这件事情还真的不好怪谁。豪尔老师是好心,老师几十年才得到了一个天才学生,想留在身边,也是人之常情。大提琴家呢?更是好心。自从在南非听到了沈文裕的钢琴独奏,以后大家在地球上各奔东西,没有任何联系。她这样出于非功利性地主动帮助沈文裕,完全在于大提琴家具有中国人常常称道的古道热肠和侠义肝胆,这更没有什么过错。我们对大提琴家这位德国朋友只有敬佩之情。但事态的出人意料,使大提琴家陷入了一个尴尬的境地,使得她在这两难的处境中必须作出选择。大提琴家难道会说,我们德国的钢琴教学水平赶不上美国,沈文裕应该到美国去。按照日耳曼人的性格,她不这样说才是正常的。文裕去美国学习一事就这么不了了之。文裕倒没有什么,他沉得住气,或许这件事根本就没往心里去,他依然在豪尔老师身边学琴如故,只是父母心里留下了痛。

对这次机遇,有很多假设:假设大提琴家不是德国人而是其它国家的人,假设。。。。。。。,但现实并非假设,只能怪机遇来得不是时候,命运只能如此。

豪尔老师却从此认为沈文裕不愿意留在德国。他把不满怪到文裕父亲身上,他毫不掩饰地对文裕说,你爸爸很聪明,但德国人也不笨,想利用我们是不行的。这件事在豪尔老师与肖元生之间打了很长一段时间的肚皮官司。豪尔老师在这件事上真的多疑了,读者已从前面的叙述中了解到,德国某一个基金会要帮助文裕去美国学习,文裕父母哪有什么预谋,聪明、愚笨之说,完全是非常偶然的事情,是大提琴家主动找上门来的,文裕父母才知道。这怎么能怪文裕父母亲呢?东西方在思维方式和对事物的判断标准以及表达方式等等方面的差异实在是太大了,不少深层次的问题很难沟通。

豪尔老师终于找到了热心的赞助人米勒格里森.沃尔夫冈夫妇,从1999年1月开始给沈文裕赞助,每月一千马克,豪尔对文裕也更加友好和热情了。

不久,卡尔斯鲁厄音乐学院其他教授都知道有基金会赞助沈文裕去美国深造这件事。

好一段时间,人们都在议论。文裕去琴房练琴,经常碰上其他教授。有的教授对文裕说:“你怎么会找豪尔老师?他不算最好的,你应该找最好的老师学。”有的说:“你是一个天才,应该找个机会去美国。”豪尔老师是东德人,是德国统一前从东德跑到西德来的。据说他学琴很晚,不过算他现在60多岁的年龄,弹琴与教学也有数十年了,对付大学本科生的钢琴教学绰绰有余。一些教授不看好豪尔教授,估计有更深层次的原因,我们就不去探究了吧.

大提琴家又经过一番努力,把沈文裕引荐给德国科隆音乐学院教授、著名台湾钢琴教育家、演奏家陈壁先女士。陈壁先女士曾被音乐界称为有着“音乐神迹”的中国女琴童。陈教授听了文裕的弹奏,非常满意,又与文裕随意交谈了一些,她对大提琴家和文裕母亲说:“这孩子音乐天资确实很高,对乐曲表现力很独特,是一个天才,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到科隆来跟我学。我就把我的部分演出让给沈文裕。”陈教授的一席话,文裕母子听了都很高兴。最有吸引力的是陈教授豁达地把自己的演出让一部分给文裕,这在不少钢琴演奏家中很难听到这感人话语的。

德国尽管有世界上最大的演出市场。但市场大,争夺演出市场份额也很激烈。陈教授主动让出自己的演出,意味着她要减少收入。另一方面,演出约定是陈教授的,她推荐文裕演出说明她对文裕的演奏水品高度肯定并有充分信心。这使文裕母子在异国感到血浓于水 的亲情。这事是热心的德国朋友大提琴家推荐的,估计她没有让豪尔老师知道,文裕父亲鉴于上次豪尔老师的态度,告诉文裕母子这事一定要给豪尔老师说。很快,豪尔老师知道了,他对文裕去科隆跟陈壁先学习这事很反感,坚决反对。这件好事又没有办成,一直搁了下来。后来,沈文裕离开卡尔斯鲁厄,到汉诺威是从卡沫林,陈教授不知怎么知道了这件事。她专门为此打电话找到文裕,说:“怎么找卡沫林了?现在你是他的学生,我们没有任何关系了,从此一刀两断。”但文裕一家人不这样想,对文裕母子在德国留学期间所有帮助过他们的人,他们都心存感念,永不忘记!

一次,沈文裕参加了当地教会主办的义演活动。这次义演,是为欧洲某个战事频仍国家的难民筹款,在义演音乐会上,文裕主打。弹奏了肖邦、贝多芬的曲目。没有想到,教会负责人竟兴奋起来,大声赞叹文裕弹得感人,并提出要专门给文裕安排一场音乐会,请教皇来看演出。

德国大提琴家玛利亚.克妮格尔对沈文裕如同南非朋友艾娜教授一样,真是热心极了。求师陈壁先教授的事搁下来后,大提琴家又继续联系,捕捉社会帮助沈文裕的机会。不久,她又推出了一个包装沈文裕上市进入职业化的工作班子。在这个强大的阵容组成人员中,有两家报社负责人,几个企业老板,一个有名的律师和德国总统府的一个秘书。从这个班子的构成中,看得出大提琴家的智慧不仅仅在大提琴上。班子一组建,马上就开展工作。首先要做的就是审视、验收“被包装对象”。他们还不放心,要亲眼见到沈文裕,满意了才行。又一次展现了德国人办事的精明和一丝不苟,德国人没有马大哈,叮当响的马克要让它落到该落的地方。

于是他们出资约定沈文裕母子到科隆来,给他们安排了高级宾馆和舒适的生活。这个时候卡尔斯鲁厄音乐学院已放假,豪尔老师旅行去了。文裕知道,住进这么好的宾馆,不是让他们来度假,他是来赶考的。关系到他以后的发展。母子二人住进宾馆的当天下午,一拨西装革履的德国绅士进来了,他们是来看望和检验沈文裕的。一个钢琴家要从事职业演出,除了应具有卓越演奏水平,为不同的听众接受外,还要有对各类作品快速消化的能力。也就是说,要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把任何作品快速地搬上舞台,而不仅仅是一部完成音符的打字机。显然,这个条件很多专业人士无法达到。但中国天才沈文裕例外。在很多钢琴家只能望洋兴叹的地方,沈文裕却能轻松划桨。始于启蒙恩师刘建平老师快速视奏法的严格训练,又经过郑大昕老师和豪尔老师的强化提高,对各类作品的快速消化、快速视奏恰恰是沈文裕的强项,他的琴上芭蕾的又一个绝活。这个包装沈文裕上市的班子成员全是音乐酷爱者,欣赏、评价和感悟音乐作品的级别绝对不低。走时,他们亮出了来看望文裕的主要目的:把贝多芬《黎明奏鸣曲》交给了沈文裕,告诉他,明天下午给他们弹奏。

《黎明奏鸣曲》是贝多芬五大钢琴奏鸣曲之一,很难又很长,而且,文裕练琴的时间只有几个小时。但文裕不露声色,沉着应对,认真练琴。第二天刚吃过午饭,这批德国先生来了。宾馆俨然就是一个考场,静得连呼吸也听得见。随着《黎明奏鸣曲》的琴声响起,严格的评委们竟情不自禁地步入了暑色初现,清明高远的田园之境,在贝多芬崇高的精神世界中探寻他丰富而隽永的人生感悟。一曲终了,先生们一下兴奋起来,赞不绝口,“天才、天才!”从德国人激动地表情中看出来,不需要谁来宣布,沈文裕通过了考试,德国先生们说,要让全德国的音乐爱好者为沈文裕卓越的才华惊呼和发狂,并立即现场向文裕母子开出条件:在科隆找最好的别墅,提供最好的钢琴,保证有最好的衣食住行。有他们尽快安排沈文裕的演出,尽快让全德国,全世界都认识沈文裕,聆听沈文裕。

这真是一个激动人心的安排!这个安排将极大地缩短文裕在德国学习的时间,极快地提高他在德国、在欧洲,在世界的知名度。他的职业钢琴家生涯即将开始。

被喜悦冲昏了头脑的文裕母亲,此时却向德国人提出了一个要求、一个非理性的要求。这个时候,应该是怎样促成这件事情立即展开,而不是节外生枝,提出新的问题。她提出:必须在科隆音乐学院给沈文裕找一个最好的老师和进校就读深造。德国人挺痛快,一下就答应了这个要求。但他们一去联系就卡壳了,被告之:一是科隆音乐学院今年招生已过;二是沈文裕在卡尔斯鲁厄学院是预科生,要到科隆音乐学院读书,必须先退学,再到科隆参加入学考试。你看,一不冷静提出的一个非理性问题竟一下牵出了这么多理性问题。更令人沮丧的是,豪尔度假回来又知道了这件事。你想一想:亲爱的德国大叔亲热地拥抱在一起,又会说些什么?只有上帝知道。总之,在日耳曼人的土地上生活并满怀憧憬的沈文裕母子二人很快知道的是,由大提琴家不辞辛劳组织推动起来的“包装沈文裕上市”的行动,其结局就像中国的一句歇后语“萝卜擦蜡——流了——又溜了。”

沈文裕——这个中国钢琴天才为什么在国外总是挫折连着挫折,失望连着失望?

天才的成长果真是这样艰难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