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最明智的商人(他是古代最会说话)

中国古代商人的精明,大抵可以从“说话”这件事上完美体现。

春秋那时候有个哥们儿,姓范,名蠡(),咱们都知道,这人是个大富豪,打从公元前那会儿,就是富甲一方。

历史上最明智的商人(他是古代最会说话)(1)

范蠡

更牛的是,范蠡非常会说话,堪称把话术运用到极致。

这事儿还得从越王勾践身上说起,大家应该都听过“卧薪尝胆”的故事,但在此之前,越国刚刚战败,按与吴国议和的条件,越王勾践得携家带口,跑到吴国给人当奴隶。

历史上最明智的商人(他是古代最会说话)(2)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

勾践呢,怕自己在吴国不安全,就想着把谋臣文种也叫上。

历史上最明智的商人(他是古代最会说话)(3)

文种

范蠡一看他俩人这阵势,心想怎么能少的了自己辅佐在右呢?

于是主动请缨,说要跟随勾践一起去往吴国,互相也好有个照应。

结果勾践把他拦了下来,说:“爱卿还是帮我守好国土吧。

《国语·越语下》:王曰:“ 蠡为我守於国。”

勾践的意思其实很明确,此去吴国当人质,本就不是光彩事儿,你范蠡身为国之重臣,跟着去也是白受罪,还不如替我守好家门,以防外敌来犯。

同时也能看出勾践对范蠡的信任,一国之君跑到别国去当人质,国家肯定群龙无首,而既然肯任命范蠡去主持大局,自然是毫不担心范蠡会趁虚篡位。

没曾想范蠡竟从容对答,说:“这四面疆域之内,百姓之事,范蠡自然不如文种精通。而在四面疆土之外,敌国之内,决策之事,文种却不如我。

《国语·越语下》:(范蠡)对曰:“四封之内,百姓之事, 蠡不如种也。四封之外,敌国之制,立断之事,种亦不如蠡也。”

历史上最明智的商人(他是古代最会说话)(4)

这句话虽简单,然而说的却很巧妙。

一方面通过贬自己,却抬高了谋臣文种,夸他善守家国,对百姓之事了如指掌。

放在话术中,这就是先贬低自己,再抬高别人,其实是为了达成自己的目的,而“先抑后扬”。

另一方面,顺势突出自己的优势:在外,范蠡的人脉极广,也擅于决断,而且熟悉敌国内部的情况,有我范蠡跟着去,自然能省下很多麻烦。

与此同时,结合范蠡前一句的铺垫,将“镇守国门”如此重大的任务转交给谋臣文种,乃至于范蠡说完“四面疆土之外……文种却不如我”,并没有让文种感到被冒犯,同时也不至于得罪文种。

可以说就是这么简单的一句话,既捧了文种一嘴,顺带突出了自己的长处,最后又将了勾践一军,反而让勾践觉得自己必须得带范蠡去,不带都不行。

于是勾践果真按照范蠡所说,带着他前往吴国,而将文种留在越国,镇守国门,主持大局。

在古代,尤其是谋臣与谋臣之间的关系,很可能一句话说不好,就会导致二人之间的关系决裂,甚至为日后可能出现的政治危机埋下隐患。

然而范蠡却机智的采取“先贬低自己,夸别人,再说出自己优势”的策略,如此一来,与自己平分秋色的谋臣文种自然就好接受,甚至文种自己都觉得,这是勾践与范蠡对他的最高信任,毕竟勾践是去吴国当人质,说句不好听的,他这位一国之君,三年五载的要是回不来,那整个越国,也就只剩文种说了算,所以去吴国当人质,本身就要承担极大的风险,但凡文种有一丝谋逆之心,即使等勾践从吴国回来,那越国可能也就易主了。

如此就更得夸赞范蠡的智慧,这番提议实为上上策,更体现出他的胸怀,在功劳面前不求一时利益,而是着眼于未来长远,也正因此,范蠡能在跟随勾践前往吴国当人质后,对整个吴国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

历史上最明智的商人(他是古代最会说话)(5)

范蠡·画像

常言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等勾践从吴国安然返回后,也正是范蠡辅佐他制定出灭吴之策,其深谋远虑,由此可见一斑。

如果是不会说话的人,很可能当勾践说完:“爱卿还是帮我守国门。”

他就直接怼回去了,说:“凭啥让我守国门?这么大的重担我可担不起,别到时候真出了事儿,责任都算我头上。

或者直接说:“你带文种去都不带我,我到底哪点比文种差?他又有啥本事?

大家想想,日常生活里是不是有很多人存在此类问题?通常我们都会说这个人很不会办事儿,或者不会说话,老是想着逃避责任。

面对责任时,首先想的是逃避,就算不逃避,也会觉得是自己不受重视,于是就凭着好胜之心,说一些得罪人的话,尤其是在职场里,和同事们之间的交往,更会经常出现此类情况。

历史上最明智的商人(他是古代最会说话)(6)

所以范蠡算是很会说话的一类人,既邀了功,也不得罪别人,同时还抬别人一回,三方都受益,自己的好处也没落下。

同样的例子,还体现在范蠡日后给文种所写的书信中,也最能体现,一般会说话的人,都不是在乎眼前利益,而是把目光放的非常长远,信中他如此写道:

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城府极深,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

《史记·卷四十一·越王勾践世家·第十一》:范蠡遂去,自齐遗大夫种书曰:“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

种见书,称病不朝。

人或谗种且作乱,越王乃赐种剑曰:“子教寡人伐吴七术,寡人用其三而败吴,其四在子,子为我从先王试之。”

种遂自杀。

这段话的大意为:

天上没有了飞鸟,于是猎人就把用不着的弓给藏起来。

狡猾的兔子一死,那猎狗也就没有用了,于是就把它给炖了吃掉。

越王这人就是如此,脖子长嘴巴尖,这种人往往城府极深,只能跟他共患难,要想一块儿享乐,那纯粹是痴人说梦,所以你文种还不赶快离开他身边?

历史上最明智的商人(他是古代最会说话)(7)

结果文种听完这话,立即以生病为由,请假不上朝,当天就要卷铺盖走人,可终究还是迟了一步,被容不下他存在的越王叫了回去,最终被赐死。

而当时的范蠡为何会写信提醒文种呢?

原因正是在联合文种一起帮勾践灭掉吴国后,范蠡敏锐的察觉到危险,同时伴君如伴虎,长期相处下来,他心知肚明勾践是个无法共享福的人,所以前脚刚灭掉吴国,范蠡就宣布隐退,越王勾践看他很识抬举,便放了范蠡一马。

然而灭掉吴国以后,文种仍旧享受着功劳,在越国当权倾朝野的丞相。

范蠡也正是因此,才写信知会文种,让他趁机赶紧离开,否则眼里容不下功高震主之人的勾践,必定会刀剑相向。

果不其然,最终文种还是没能逃过一劫。

从此点来看,足以得见范蠡的长远眼光,他的智慧不仅体现在说话上面,反而是因为比别人先看到了更为长远的利益,才决定了他当前的言行举止。

而这一点,也体现在他的经商策略中:

乃治产积居,与时逐而不责于人。——《史记·货殖列传》

这句话便是出自范蠡之口,之前他说:“陶邑这个地方,交通发达,为天下经商中心,此处宜为经商。但在经商过程中,要提防日后可能出现的危机,所以要“治产积居”,就是囤积货物,以备以后不时之需,如此便能做到有备无患。

而要让自己与时间赛跑,尽量跑到时间的前面去思考问题,而不应该在出现问题后责备他人。

于是凭借这种经商思维,范蠡很快便接连“三次赚得千金”财富

《史记·货殖列传》:朱公以为陶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也。乃治产积居,与时逐而不责于人。故善治生者,能择人而任时。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

历史上最明智的商人(他是古代最会说话)(8)

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为人处世,也是同样的道理。

如果过分纠结眼前的利益,而不把目光放长远,就会在某些关键时刻,将自己置于困境。

正如被赐死的文种,当初打败吴国前,一切都好,而且他也没犯过什么大错,但打败吴国后,勾践就坐不住了,可是文种却在丞相的位置上坐住了,尤其是勾践在吴国当了这么多年人质,国家大局一直由文种暂为代管,勾践就更会对他不放心。

然而文种却并未察觉到这一点,也为他日后的不幸埋下了祸端。

当然我并非表达文种不顾长远,只顾眼前利益的观点,而是通过这件事来说明范蠡的深谋远虑,他的这种思维,先想以后,思考长远的利益,等把未来的问题都想明白了,大丈夫能屈能伸,眼前的一点小委屈,甚至是一点小麻烦也就不算什么了。

而这种智慧,也决定了范蠡前期处处照顾到位的言行,以及战胜吴国后的明哲保身,实属我们应该学习的处事典范。

与诸君,共勉之。

——————

关注作者:钱品聚,了解更多历史与文化趣闻,带你发现更大的世界~

历史上最明智的商人(他是古代最会说话)(9)

——————

参考文献:

《国语·越语下》:王曰:“蠡为我守于国。”对曰:“四封之内,百姓之事,蠡不如种也。四封之外,敌国之制,立断之事,种亦不如蠡也。”王曰:“诺。”令大夫种守于国,与范蠡入宦于吴。

——————

《史记·卷四十一;越王勾践世家第十一》:范蠡遂去,自齐遗大夫种书曰:“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种见书,称病不朝。人或谗种且作乱,越王乃赐种剑曰:“子教寡人伐吴七术,寡人用其三而败吴,其四在子,子为我从先王试之。”种遂自杀。

——————

《史记·货殖列传》:朱公以为陶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也。乃治产积居,与时逐而不责于人。故善治生者,能择人而任时。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