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剧十大名家赵秀君(记清徐早年的几个晋剧班社)

记清徐早年的几个晋剧班社郭维忠

晋剧十大名家赵秀君(记清徐早年的几个晋剧班社)(1)

戏剧的盛衰,与社会经济有着直接的关系。清光绪三年前,晋中各地年景颇好,农业发达,农村经济发展很快。地处晋中平川的清徐县,更占有天时和地利,与省城较近,交通便利,成为南北粮食总汇之地,商贾云集,粮行营业可媲天骄。

随着农业经济的迅速发展,广大农民对文化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尤其是对群众喜闻乐见的晋剧更是如此;一些富豪巨商,在发财之后又想出名,达到“名利兼收”的目的,由于其从政不可能,便筹办山西梆子戏班,晋中一带戏班一时如雨后春笋,相继成立,蓬勃发展。清末民初,我县就组建有大寨村的“舞霓园”、东罗村的“小梨园”等六、七个班子。这些班子随着历史的向前发展,虽时兴时衰,但它为我省晋剧培养出了不少著名演员,对于晋剧的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一)大寨村李玉和的“舞霓圈”光绪三年前,大寨村人李玉和(徐沟粮行巨商),他借天时地利的条件,又凭投机专营之能,一时成为当地富豪,知县到任也须拜访,遇事让他三分。同治十三年,徐沟一年中连换四个知县,据传说即与当地粮行巨富作祟有关。李玉和以徐沟县斗行名义,组建了“舞霓园”山西梆子戏班。

他财大气粗,承租后重金招聘南北名伶、名弦、鼓师,成双成对,行当齐全。号称演员中有“七红”、“八黑”、“十二生”。

七红是:“老玉昌红”、“老十八红”、“彦子红”、“狗儿红”、“大碗肉”、“秃红”、“老十六红”。

八黑是:“块块黑”、“京二黑”、“门门黑”、“天佑黑”、“豫让黑”、“夺元黑”、“马武黑”、“八百黑”。

十二生是:“子都生”、“寇准生”、“张仪生”、“破布生”、“鸡娃生”、“炭炭生”、“翎只生”、“仁儿生”、“七斤生”、“娃娃生”、“水岸生”、“朝阳生”。

青衣旦有“盖绛州”、“盖兰州”,小旦有“白罗纱”、“水上漂”,武旦有“四川马”,三花脸有“木瓜丑”、“班门丑”,老旦有“夹生旦”、“赛毛毛”等。

彩女、流成龙套各两趟(每趟四人),上下手八名。

乐队中有:打板的“吉儿”,铙钹“毛蛮”,马锣“吴连德”,小锣“郝计蛮”,木头“宝贵”,拉胡芦“富子”。另外还有拉场的“锁儿”。真是阵容整齐,名伶荟萃,班底厚实,高手林立。在当时班社中首屈一指,无可伦比。

该班还托彩帛行“协丰号”由苏州订制行头,购买新乐器,每年易新。建班二十年来名名闻太原盆地,誉满府十汾八。名演员中好多来自蒲州,如老玉昌红,老十六红,彦子红,豫让黑,门门黑,盖绛州等均为蒲州人。这些名伶,各人都有拿手好戏,如玉昌红的《金沙滩》、《汜水关》;十六红的“三烧一关”,即《火烧葫芦峪》、《火烧盘陀峪》、《火烧博望坡》和《天水关》;彦子红的《金马门》,豫让黑的《豫让桥》,马武黑的《斩单通》,夺元黑的《玉虎坠》,门门黑的《盗御马》,子都生的《伐子都》,水岸生的《双合印》,翎子生的《凤仪亭》,张仪生的《琥珀珠》,破布生的《坐窑》,寇准生的《告御状》,鸡娃生的《十字坡》,仁儿生的《白门楼》,七斤生的《长坂坡》,朝阳生的《火焰驹》,盖绛州的《女忠孝》,盖兰州的《东宫扫雪》,白罗纱的《合凤裙》,水上漂的《泗州城》,四川马的《烈火旗》,木瓜丑的《斩子》等。

舞霓园经常上演的还有文戏《春秋笔》、《蝴蝶杯》、《双玉镯》等。武戏有:《战宛城》、《四杰村》、《盗御马》等。真可谓名角多,阵容强,行当全,剧目新,班子硬。这些都是这个戏班的特点。

该班出外演戏,每到一处,高头大马驾驭,轿车一大串,首尾不相见,浩浩荡荡,在晋中平川红的发紫。

这个斑社由于经济基础雄厚,名角、高手集中,在晋剧戏曲上进行过不少音乐、唱腔上的探讨、改革。这在当时来说是难能可贵的,对以后晋剧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

舞霓园演一处,红一处,轰动了晋阳大地,引起了清朝山西官吏的注意。山西巡抚曾国荃亲自观看舞霓园的演出后,盛赞文武戏均佳,特赏白银十两。李玉和班主,以一个商人偶得山西最高统治大人奖赏,对这一殊荣,真是受宠着惊,忘乎所以。从此办园更加“热心”。同治年间,邑人安徽巡抚乔松年,倡议集资新建徐沟金河书院,李玉和首先应捐白银五百两。地方上为此推崇备至。

李玉和创办舞霓园,真乃财名俱旺,不免踌躇满志,在斗行继续经营“虎盘”(买空卖空之交易),且越做越大,但还是以彻底败北告终。粮行资金全部赔光后,舞霓园亦无心再办,从此门庭冷落,名望消沉。接着有祁县富戶渠源淦(金财主)重新组建“聚梨园”,分上、中、下三班,称雄晋中盆地。李、渠前后媲美,凡四十年。这在晋剧发展史上是值得一提的。

(二)东罗村时成瀛的“小梨园”

小梨园是晋剧戏曲班社,为东罗村时成瀛所创办。

时成瀛是东罗村财主,生于清道光五年(1825),死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其曾祖父为清乾隆庚午科武举,祖父赐武翼都尉,其父为嘉庆乙丑科武进士、曾任四川北镇游击后升参将,署总兵等职。家有土地六百余亩,商店二十余座,远至黑龙江、吉林、沈阳,近至徐沟、清源、太谷、祁县,号称万贯家产。时成瀛又是“东九村”(东罗附近九个村庄的总称)的乡绅,东罗村的村长。他在本村开设的药铺“秋风堂”,是处理村民纠纷的政务场所,人称“小衙门”。历任知县到任,必亲往东罗村拜望,成为当地举足轻重的人物。

时成瀛财多势大,百事如意,却有一事使他牵肠挂肚,缘因没有子嗣,引为憾事。“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在封建社会可不是一件小事。

时成瀛膝下无子,晚年孤闷难耐,经人劝说,组建戏曲娃娃班,既可消愁解闷,又能培养出科之伶,聊为慰籍。光绪十八年(1884)时成瀛五十九岁,令人由阳曲等地以一至二吊钱买回十岁左右的男孩四十名,在东罗村北关帝庙东下处开办“小梨园”娃娃斑。聘请“寇准生”,“斜眼黑”、“捞鱼鹳”、“庆娃”等为教师。为重点培养三儿生(孟珍卿),以一冬五十两白银的重金,聘请名艺人毛毛生(客教),冬季三个月教会三个戏,即:《双罗衫》、《折桂斧》、《伐子都》。毛毛师傅执教严谨,三儿生好学上进,这为三儿生后来红及晋剧舞台打下扎实基础。

东罗村小梨园先后办过两期,培养瘩出名伶很多。其中除“三儿生”外,“天贵旦”(王天贵)、“自才旦”,“十柱汉”(花脸)、“黄狗黑”(花脸)、“硬台头”(老生)、“二圪”、“万盏灯”(旦角)、“七百红”(须生)、“云遮月”(正旦)、“十二红”(须生)等,在晋剧界也享有盛名。

小梨园演出剧目主要有:《黄河阵》、《双罗衫》、《宁武关》、《少华山》、《折桂斧》、《伐子都》、《黄鹤楼》、《六月雪》、《坐窑》等。

小梨园在府十县、汾八县,深得广大群众欢迎。人们传诵着这样的顺口溜:“时财主的戏班真好看,全凭三儿生和自才旦”。

光绪二十二年(1896),班内名伶自才旦被拐骗到张家口,几经交涉终未回来。三儿生因无适当人配戏,心情不爽,演出水平大受影响。加之,时成瀛年事已高,诸事不顺,一气之下,将小梨园交给本村韩姓等十大股经营。光绪二十六年(1900),小梨园终因班主之间不睦,大旱成灾等多种因素而结束。小梨园解散后其主要演员分别在山西、内蒙、张家口等地另搭班社,颇受欢迎。

小梨园中,最出色,在观众中声望最高的要数三儿生和天贵旦。三儿生本名孟珍卿,太原人。工小生,长得面白眼大,身材适中、精明聪慧,坐科时勤学苦练,底功扎实。再加上天生一副童子音嗓子,表演细腻逼真,他演的《折桂斧》、《宁武关》、《双罗衫》、《黄鹤楼》等,使人百看不厌。三十年代与筱桂桃会演的《少华山》更是脍炙人口,一晚上曾返场多达五次。直到六十岁时饰娃娃生仍形象逼真,声色动人。三十年代初到北京演出,受到同行们的赞许。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大师称其为“晋剧小生泰斗”,并以道具“扁担”相赠。

四十年代,晋剧的表演艺术家联袂到京,昼夜演出,观众如痴如醉。同台演出的著名演员有:三儿生、狮子黑、彦章黑、毛毛旦、李子健(夺庆)、筱桂桃、十四红、盖天红、果子红、自来丑,尤以三儿生观众印象最深。

三儿生时年已逾不惑,清秀其外,隽雅其中。演出《土祖庙》之郑兴郎,贫困潦倒于荒村野寺,耐酷寒抄写经卷,表演呵手舒冻,踏足驱寒的瑟缩形象,使观众遍体生凉,顿忘置身于炎夏盛暑。及至庙视嗟来就食,口角掀动如垂饥涎,抱肩愈趋,步法如鸿。此时上负珠宝小袱的中军李智,李问卜于土祖庙中。饰李智者为十四红(我县南营留村人,本名乔冬元,又称南营红,冬元红),其解包袱,摇签筒,下海灯,辨签谶,现喜色种种做表,亦精细温雅。最精彩处是李智得上上签而惊喜,忘掉包袱,驰马而下。郑兴郎恰于这时上场,触袱拾起,知为珠宝,初以为苍天恩赐,可纡贫困;继又虑及失者焦急,或寻短见。秘而藏之还是候而还之的思想斗争的大段独白,三儿生念的有层次,有感情,有节奏。最后屏绝侥幸之私,坐待失者来寻。李智匆匆返上,焦急地四处寻觅。三儿生短促的念白,与十四红问答包袱所有,对白愈念愈紧,神色瞬息万变。在证实无误之倾,李智突然拨出佩刀,紧抓兴郎衣领,横刀项下逼问,“可是你拾得此包袱?”兴郎出于意外,期期艾艾,陈述坐待还赵之意。李智之刀随着郑郎之念白愈逼愈近,直至真相大白,刀离而兴郎已痴!此处表演,描摹人物之反常心理,叹为观止。李智失袱而复得,趋前感谢,兴郎快步闪躲,表现惊后余波,如名画复题名诗,更为神韵。

三儿生演《双巧配》中的冯欢,也有绝技。冯欢即列国中无车弹铗,焚券市义的孟尝君食客。剧演冯欢发迹时,穷途剜野菜自愤命桀,以剜菜刀刻诗于树身以明智。三儿生反腕劲刻,边刻边念,表现饥寒无力,壮志难酬的心情,演的入木三分。冯欢遇女扮男装之女侠,以大段唱功,倾述身世,唱中偷觑对方,自感寒,时而整巾拉领,时而扯襟蔽履,声容并茂,入神入理。当女侠赠金后,三儿生略添高方巾于顶,左手托金,右手指金,频画圆圈,两眉轩动,阔步挺腰,踌躇地走向下场门。忽而金落地,返身寻觅,心慌意乱的做、表,制约节奏而又逼肖于生活,多年来,他在班社任承事、掌班,同行尊称他为“三承事”。

天贵旦,正旦,本名王天贵,清徐县南里旺村人(一说冯郭楚王村人)。自幼家贫,随舅父住在王答。成年入赘于太原县武家庄。天贵旦身高脸黑,乍看并非旦角之才,但其嗓音甜脆,梆板尺寸清楚,能运用自如。他对花腔有特殊造诣,三花腔、五花腔到他嘴里可任意填词活唱,博得观众喝彩。人们称他为“天贵娘娘”。他演的《春秋配》《永寿庵》《断桥》《血手印》《祭江》等,几乎成为他台台不离的剧目。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