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姐是小萝卜头的妈妈(江姐的儿子小萝卜头)
提起江姐我们会不由自主的想起她的儿子小萝卜头。当时人们都被《红岩》中在《烈火中永生》饰演小萝卜头的那个孩子-小方舒感动了。
也正因为如此,这个大脑袋,小身子明显营养不良的小萝卜头形象,在人们心中刻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而其实那部具有教育意义的,让人热血沸腾的影视剧《红岩》中江姐的儿子-小萝卜头,并不是真正的现实中江姐的儿子。
彭云
关于江姐托孤的事件,我参考了江姐真正的儿子彭云人物百科,特摘录一段:
彭云口述:“1946年4月,妈妈在成都生下了我。1947年10月,我父母受命重返下川东组织农民暴动之前,母亲给谭妈妈(谭正伦)写了一封信,托谭妈妈的弟弟谭竹安转交,这封信不但将一切和盘托出,还嘱托谭妈妈尽快来重庆照顾我。那是我的两个妈妈唯一的一次通信,但她们从来没有见过面。”
彭云说。1948年2月,谭正伦冒着白色恐怖的威胁来到了重庆,从江姐的战友手中接过一岁零十个月的小彭云。
江姐
江姐原名江竹筠,1920年,出生在四川自贡市的江竹筠因为家中贫困,父母关系不好,幼年时就随其母去重庆投奔了舅舅家。
10岁那年,小小的江竹筠因生活所迫,当上了童工,尝尽生活的苦头。
然而小竹筠性格刚强,从小就显示出坚毅、刚强不输男性的优秀品质。
抗战爆发后,江竹筠终于找到了自己的信仰和归属,她义无反顾的投入到抗日战争中来。
1939年,江竹筠考入了重庆的中国公学。毕业后的江竹筠由于工作的需要、抗战的需要,又奉组织命令去学习了会计学,随后被分配到重庆新市区工作。
毕业时的江竹筠与同学
有了公开身份的江竹筠,此后便在重庆负责学生运动。
一九四三年,组织为了给彭咏梧同志制造一个掩护环境,需要给他物色一位“妻子”,而这个任务就落到了江竹筠身上。
彭咏梧彭咏梧,原名彭庆邦,小说《红岩》彭松涛的原型。
1938年家境贫寒的彭咏梧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在中共省立万县师范学校,任分支书记和总支书记。出生于1915年四川云阳县的彭咏梧,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而幼年丧父的彭咏梧却有一个伟大的,像孟子一样的母亲。
彭家虽家境十分贫寒,但望子成龙的母亲却深知学习的重要性,在全家都靠母亲务农度日的情况下,彭母仍节衣缩食,把彭咏梧送进了当地的学堂“易氏族学”就读。
懂事的小彭咏梧深知母亲的不易,也深知家族的命运全部寄托在了自己身上,于是小彭咏梧埋头苦读,成绩总是屈居人前。老师和乡亲们都对懂事的彭咏梧交口称赞。
就这样16岁的彭咏梧以优异的成绩进入云阳县城中学读书。
就在彭咏梧十六岁这一年,震惊全国的“九一八事件”爆发了,这给正值青春年少的彭咏梧,带来了思想上的第一次震撼与冲击。
很巧合的是,当时他的老师是一位地下党员,在老师的影响下,彭咏梧的思想逐渐起了变化。
他利用业余时间阅读马列书籍及进步刊物,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抵制日货,质问反动当局。
而因为彭咏梧突出的表现,学校一度害怕受到牵连,他因此被学校开除。
一心想让他通过学习改变命运的彭母相当着急,好在彭咏梧的外婆四处托情,又才勉强留校继续学习。
就是这时候,彭咏梧已经在心底深深的扎下了对党组织的热爱之根,他一直立志寻找党组织,并加入其中,为祖国抗日做贡献。
然而有一次,寻找组织的彭咏梧,差点被打着抗日救国的旗号,在云阳招收军官学员的郭汝栋带偏。
郭汝栋此次云阳招收军官学员,不仅不是抗日,反而是为了训练后是去江西“剿G”。
意志坚定,信仰坚定的彭咏梧得知后,偷偷跑回了老家“易氏族学”教书,一方面在学校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一方面积极寻找党组织。
1938年10月,彭咏梧终于找到了党组织,并加入其中。实现了其“从戎”救国的梦想。
1940年的彭咏梧任云阳县委书记,于次年调入重庆市委任第一委员。
1941年秋,彭咏梧奉中共川东特委之命到达重庆。在那段艰苦的岁月里,经组织安排,应当时的环境需要,于1943年与江竹筠扮为夫妻。
伉俪情深,同生共死,江姐托孤。
没想到两个人就在这个共同的信仰里,互相信任互相扶持,从而产生了深厚的情感,最后终于结成了真正的夫妻。
结为夫妻的彭江二人,时常西装革履出入于各种社交场合,开始了更为紧张的革命工作。
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由于联络工作的需要,人们开始亲切地称呼江竹筠为“江姐”。
一年后,江竹筠生下了儿子彭云。也就是我们开头说的影视剧中的“小萝卜头”。
1948年春节前夕,彭咏梧在一次他领导的战役中牺牲。
牺牲的时候,他吞下了同志们的组织关系和联络关系图,不让它落入敌人之手。
他在身负重伤的情况下,掩护游击队员迅速突围,最后自己中弹壮烈牺牲。
牺牲后的彭咏梧被敌人砍下了头颅,挂到奉节竹园坪场的城楼上示众。
后来这一段历史被写进小说《红岩》,后又改编成电影《烈火中永生》,其中有一幕是这样的:“雨雾蒙蒙的奉节城门楼上,挂着一颗颗血淋淋的人头”。
在彭咏梧牺牲的同年6月,江竹筠江姐也被叛徒出卖,被特务抓捕后关在重庆渣滓洞。
被抓进牢中的江姐,被非人的酷刑折磨,其残忍程度正如电影中所演,扎手指、老虎凳等等各种难以想象的刑罚。
但是在这种情况下江姐都坚决不暴露同志们的情况。
然而江姐亦是一个女人,她在行刑前唯一牵挂的,就是她和彭咏梧的儿子彭云。
在行刑前,江姐用竹签和棉花水写下了遗书,托人交给表弟谭竹安。
这封托孤遗书里多次提到儿子彭云,她希望孩子长大以后能报效国家。
而此时江姐的儿子彭云,被托孤在了彭咏梧老家的妻子谭正伦那里。
不得不说一下,彭咏梧在与江姐假扮夫妻之前,曾经在老家有过一段婚姻,其妻子就是谭正伦,他们当时结婚八年,并与之育有一子名叫彭炳忠。
后来彭咏梧把他们转移到安全的地方,自己只身投入革命事业中去。
在与江姐的假扮夫妻时,彭咏梧与江竹筠形成了真正的革命感情,这件事在他们二人生下儿子彭云后,也告知了谭正伦。
由于二人投身革命运动,他们请求谭正伦帮他们把孩子彭云抚养大。
谭正伦是一个深明大义的女人,她不仅理解了他们的革命感情,并愿意帮他们把孩子抚养大。
就这样江姐的儿子彭云,生下来实际上是寄养在了同父异母的谭妈妈家。
《烈火中永生》的小萝卜头,其真实原型并不是江姐的儿子。
小萝卜头原名宋振中 ,1941年出生,乳名森森,别名小萝卜头,江苏邳县人,而他实际上是宋绮云和徐林侠的幼子。
这一家是典型的一门三烈,宋绮云和徐林侠狱中八年坚决不低头。最终与幼子宋振中,以及杨虎城将军父子一起,在重庆松林坡遭到了暗害。
当时8个月大的宋振中随母亲被关入了重庆白公馆监狱。正是这段历史的重叠,让《红岩》这部小说的创作获得了一定的灵感。
他们以江姐和小萝卜头为原型,勾勒出了一对狱中艰难度日,绝不屈服的革命母子形象,令人们印象深刻。
小萝卜头的形象,更是典型的勾勒出,当时在狱中发育不良的头大身小的营养不良儿童形象。
宋振中当时因年龄小,行动相对自由,成功的称为狱中难友们传递消息的“小交通员”。
然而不幸的是,1949年9月6日,年仅8岁的宋振中还是被特务杀害于重庆歌乐山下的松林坡,成为中国年龄最小的烈士 。
重庆解放后,宋振中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
宋振中的父母
最后:而江姐真正的儿子彭云,受到了谭妈妈视如己出的细心照顾,19岁的彭云于1965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1977年,恢复高考后,彭云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中国科学院计算所的研究生。
谭正伦:彭咏梧的前妻
现在的彭云定居美国,任马里兰大学计算机系终身教授。
而彭云的儿子,即江姐的孙子彭壮壮,在彭云和母亲易小冶的悉心教导下,扛过了革命的大旗,替父亲完成了江姐的遗愿。
彭壮壮在美国以优异的学习成绩完成了学业,然而在父亲仅完成了一半的“江姐”遗愿下,彭壮壮听从父亲的教诲,选择回到祖国为国家效力,并继续完成了奶奶江竹筠当时遗书中的愿望。
左二为江姐的儿子彭云,左三为孙子彭壮壮。
下面为了更好的提高阅读体验我特地摘录了江姐遗书:
竹安弟:
苦难的日子快完了,除了希望这du日子快点到来而外,我这里什么都不能兑现。安弟啊,的确太辛苦你了。我有必胜和必活的信心,我们在牢里也不白坐,我们一直是不断地在学习,希望我俩见面时你更有惊人的进步。这点我们当然及不上外面的朋友。
话又得说回来,我们到底还是虎口里的人,生死未定。假如不幸的话,云儿就送给你了,盼教以踏着父母之足迹,以建设新中国为志,为共产主义革命事业奋斗到底。
孩子们决不要娇养,粗服淡饭足矣。就这样吧,握别,愿你们都健康!
因此彭壮壮博士一毕业,就不负众望,在父亲彭云的殷殷嘱托中回到了中国,进入麦肯锡大中华地区工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