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哪看到春天(在那科学的春天)

前几日,单位办公室的同事小陈在整理以前档案时,发现了一个意外惊喜——她找到了单位铁道兵独立舟桥团时期获得的全国科学大会获奖证书。

打开鲜红的证书,只见上面写着:“为表扬在我国科学技术工作中作出重大贡献者,特颁发此奖状,以资鼓励。受奖者:铁道兵舟桥团;完成的成果:钢沉井下水——沉船法。”落款是全国科学大会。这是当时中国科技界的最高荣誉,是我们单位在上世纪70年代修建沙通线白河大桥时,敢于创新勇攀科技高峰的历史见证。

在哪看到春天(在那科学的春天)(1)

手捧前辈们获得的这个国家级大奖,我的思绪回到了那科学的春天,耳边回荡着郭沫若先生那著名的篇章:“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

这些日子里,我和同事们一起找到了当年科技奇迹的见证者,聆听了他们勇获大奖的故事和奥秘。

“白河大桥创造了好几个全国第一:它是我国第一次采用钢螺栓联结工艺的桥梁;是第一座大跨度、小截面铁路钢梁;是第一次成功采用‘沉船法’下放钢沉井入水的桥梁。”时任舟桥团五连二排排长的共产党员吴家宽自豪地说。

“这是舟桥团第一次参加铁路施工建设。我们就像一张白纸,没想到却画出了那么美的一幅画。”如今72岁的姚志东感慨地说。当时25岁的他担任五连一排排长,也是一名共产党员。“因为白河大桥横跨密云水库,两边是陡峭的高山,桥址一端是隧道。建设场地狭小,交通不便,大型器材设备根本运不进来。即使能运进来,也施展不开,发挥不了作用,只有舟桥团的水上器材和设备可以派上用场。”

当时,工程遇到的最大难题,就是如何把100多吨重的钢沉井沉入水中。当时没有大型起重吊装设备,没有大吨位船只和50吨以上滑车设备,常用的起吊法吊放钢沉井下水明显“此路不通”。怎么办?

从团机关到施工连队,迅速开展了如何使钢沉井下水的大讨论,同时成立了由团领导、技术干部、战士参加的“三结合”方案设计小组。工程师林根海提出了“沉船法”设想——利用舟桥器材连成拼组船,把沉井在拼组船上安装好,然后推送拼组船到墩位处附近,灌水加重,一起沉入水中;当钢沉井自浮后,再让船井脱离,然后推送钢沉井就位,再打捞沉船。

这种方法当时在我国尚无成功先例,只是有关资料上记载了失败的教训。“一张白纸可以画更新更美的图画,没有经验可以激励我们在实践中取得;缺少专用设备,可以土洋结合,因陋就简,立足现有设备,走自力更生的道路。”团长术永福鼓励大家。

于是,“三结合”方案设计小组开始进行技术攻关,沉船法钢沉井施工方案被制定出来。

在哪看到春天(在那科学的春天)(2)

为了确保钢沉井安全下水,人们先进行了模拟试验。第一次,船翻了。第二次,船体大倾斜。第三次,又失败了。接二连三的失败,使个别同志产生了动摇和怀疑。

来工地视察的铁道兵政委吕正操鼓励大家:失败是成功之母。试验本身就包含着失败的可能,失败中又孕育着成功的希望,关键是要总结好失败的教训,一步一步改进,就会离成功越来越近。

舟桥团党委表示,气可鼓,不可泄,只要坚持,就会胜利!

功夫不负有心人!第四次沉船试验取得了圆满成功,为“沉船法”正式实施取得了第一手资料。

1974年4月29日,是姚志东终生难忘的日子。那是白河大桥首次成功运用“沉船法”,将140吨重的钢沉井沉入水中的日子。

据姚志东回忆,当天施工现场有200人同时作业。“沉船法”施工开始后,吴家宽带领二排战士负责将岸上的“压舱石”搬运到船上,姚志东带领一排战士负责将“压舱石”逐一摆放到隔舱指定位置。所谓压舱石,就是一块块30到50斤重的铁锭。完成任务后,他才发现自己累得连走路的力气都没有了,许多战士的手、胳膊和肩膀都划出了血口子。

当亲眼看到“拼组船”稳稳沉入水中,钢沉井顺利自浮并就位时,姚志东和吴家宽忘记了所有的艰辛,满心满眼的都是喜悦。他们还不知道自己已经创造了历史。

在哪看到春天(在那科学的春天)(3)

后来,他们听说这项施工方法得到了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的称赞,才知道自己原来“很了不起”。

从对修桥技术的一窍不通,到沉船法施工取得成功,让大家充分认识到:实践出真知,斗争长才干,不怕不会干,就怕不实践,只有实干,才能逐步了解情况,摸清事物变化的规律,掌握主动权,夺取最终胜利。

这种认知也由一代又一代舟桥人传承至今。它鼓舞着舟桥建设者栉风沐雨,披荆斩棘,在克服江河湖海障碍,让天堑变通途的征程上砥砺创新,攻坚克难,高歌猛进,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了不起的成绩。

1984年改制后,我们单位实现了华丽转身,参与建设大桥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先后承担青岛海湾大桥、京沪高铁黄河特大桥等800多个国家重点桥梁建设项目,以及宁夏中卫、乌玛、四川甘洛等十几个脱贫攻坚建设项目。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技成果奖60余项,国家专利20多项。

近年来,单位继承“沉船法”精神,打造金牌科技创新团队,用科技创新不断激发单位活力,一如既往地保持着不怕困难、创新奋进的蓬勃朝气,获得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称号。

徐小祥团队主攻深水桥梁基础施工。2017年,葛洲坝集团千里迢迢而来洽谈合作事宜。徐小祥团队迎难而上,敢于创新,一举攻克福建龙岩龙湖特大桥66米水深、45度坡岩打桩难关,创造了国内内河桥梁最大水深基础施工的奇迹。

成宏永团队主攻钢套箱施工。湖南常益长高速铁路沅江特大桥,水中主墩钢围堰高约40米,外径38.5米,体积4.7万立方米,总重量达2300吨,是目前我国高铁桥梁建设史上最大最高的双壁钢套箱。施工安全风险高、技术难度大。成宏永团队采用连续液压同步下放系统、RTK三维方向同步跟踪监测、舟桥锚定设备辅助的方法,成功将套箱精准下放到位。该技术处于国内深水施工领域先进水平。

吴玉团队主攻钢板桩施工。广西北海西村港跨海大桥是北海市重点建设项目之一。由于地质复杂,24米长锁扣桩插打难度极大,吴玉团队采用“射水辅助沉桩”工艺,成功解决锁扣桩打入难题,锁口钢管桩围堰平面尺寸和主墩承台浇筑混凝土体量均创下北海市工程项目之最。

追忆那美丽的科学春天,追踪这段辉煌的历史,让我深刻认识到,这是一个大奖引发的建桥奇迹。历史不能忘记,科学精神更需砥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