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技创新对策(科技创新上海要更)
范洁/文
“创新,从来不是一帆风顺,而是九死一生。”如何在风雨兼程中劈波斩浪,如何在冲云破雾时勇往直前,如何在“九死”中找到“一生”的路径?今年两会,上海科创人发出了要更“敢”的声音:形成一个让科学家敢干、资本敢投、企业敢闯、政府敢支持的风险共担机制和全链条生态。
图说:上海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开幕 新民晚报记者 刘歆 摄
敢,源于放手一搏的决心。“怎么让科学家能够更加敢干?把钱给他,不要管他。”来自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的王延峰代表直言,让科学家敢于走进一些创新“无人区”,敢于选择高风险课题开展研究,背后是贯穿人才遴选、考核评审、资源使用的支持与放权,要形成基于长期主义的科研规划与考评,而不仅是看每年交多少论文、出多少专利、获多少奖项,要将人才、经费等科技资源的决策权、支配权真正交到科学家尤其是战略科学家的手里。不少来自政府部门的代表则坦言要“修炼内功”:政府既要有敏锐的眼光和判断,抓住早期前沿的科技领域、急需攻克的核心技术,能鉴别什么是好研究、好项目、好企业,更要了解创新的底层逻辑和规律,在不同阶段不缺位、不越位、不错位。
敢,源于无惧风险的信心。这是一场“双向奔赴”,既是企业与资本对于制度的信任、对于市场的预期,也是政府与行业对于人才的放权、对于技术的应用。上海氪信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朱明杰代表分享了三个“敢”,良好的法治保障和稳定的政策环境,让牛人要“敢来”,在颠覆性、突破性的技术上,企业要“敢用”,对于这些探索和创新,市场要“敢试”,提供多元的应用场景,成为行业的试点和标杆。“希望上海能成为科创企业的灯塔,让我们在惊涛骇浪之中更加敢闯。”
敢,源于静待花开的耐心。容错,是科创人共同呼吁的“关键词”。科技创新绝非一蹴而就,要在全社会建立起对于失败的包容机制。让科学家“敢干”,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所务委员史迅代表建议,从实验室成果到转化为市场产品周期长、投入大,需要改革机制体制从而吸引稳定的资金支持、凝聚靠谱的合作伙伴。让企业“敢闯”,上海优刻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季昕华代表建议,要帮助创业失败者建立信用修复的制度,能够接受他们过去的经验和教训再出发。让资本“敢投”,上海启迪创业孵化器有限公司董事长韩威代表建议,要支持“天使基金”的市场化募资,要为政府或国有资本投资早期创投基金松绑。让政府“敢支持”,上海市科技工作党委书记徐枫代表建议,政府要有容错的机制以及风险共担的意识,承担起对于基础研究以及前沿技术早期的投入,即使最终结果未必如同预期。“打造最优的创新生态,我们要有静待花开的耐心。”
决心、信心和耐心,是科创人更“敢”的“定心丸”,这也将转化为锐意创新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成为上海创新浪潮澎湃不息、奔腾向前的底气。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