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好一篇人物传记(关于怎样写纪实性人物小传的经验分享)

在众多文章体裁类别中,在以第三人称的手法写纪实性人物小传方面,我认为这是我的强项,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如何写好一篇人物传记?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如何写好一篇人物传记(关于怎样写纪实性人物小传的经验分享)

如何写好一篇人物传记

在众多文章体裁类别中,在以第三人称的手法写纪实性人物小传方面,我认为这是我的强项。

在以往的文章里,纪实性人物传记占据了我的个人主页将近三分之二。从注册简书开始,第一篇写了《怀忆伯父的一生》,之后相继写了二伯、岳父、周围同事和朋友,以及最近堪称“爆文”的《我的姑妈》。

这些文章发表后,我都要第一时间发给当事人或他们的亲属。本意并非炫耀请赏,就是本着一方面让当事人在意外惊喜的同时看看我写得是否属实,另一方面也有对已故当事人的怀念和对其后人的激励。当事人或亲属读过之后,第一反应就是很惊奇!惊奇的是文章里叙述其生平事迹和生活经历那些事,有的是他们跟我亲口讲过,还有很大一部分他们都想不起来曾经还有那些经历,现在一看才猛然回首往事。就连当事人的直系亲属也纳闷,文中所描述的那些事,我们这些做子女的都没听说过,你都是怎么搜集到的?!并且完全属实,没有虚构夸大,这些素材来源于哪里?

现在,我就关于纪实性人物小传的素材涉猎和搜集整理方面,分享我的一点拙见。

首先,在准备写一个人的传记之时,必须心中以“实”为准绳,不能虚构捏造,不得刻意夸大或诋毁,实事求是地去写,这不仅是对当事人的尊重和客观评价,更是对作者自身的严格要求!

1.搜集素材的途径和方法

我们写这方面的文章前,务必要把主人公的人生历程搜集整理出来,在大脑里有个大致轮廓。至于这些素材,搜集的途径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途径不外乎就是当事人亲口述说和他周围的亲人、同事和朋友的讲述、当事人生前遗物或(在世当事人)平时生活和工作中的点滴经历等。

当事人亲口述说的,我们可以当成采访录来看待,这种搜集形式的叙述要占到全文的最低50%,并且由当事人亲口述说的,更利于我们获取最直接最原汁原味的素材。因为,当事人在和你述说同时,他肯定要顺便把他的思想也带出来,这就为文章带来不少真实性和哲理性。

主人公在述说时,我们不妨多问几个“为什么?”、“当时你是怎么想的?”等等问题,这样才能最大化挖掘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精神层面。

有时,主人公离世或没能和他接触的情况下,就要最先从他的直系亲属开始采访。毕竟这些受访者所掌握当事人的资料最多,并且是带着感情色彩来讲述的,甚至不经意间都可以获取连当事人都不知道或记不起来的往事。其次就是从主人公的生前好友或者正在和曾经和他共事的同事以及亲戚等入手搜集,这一类被访人群,又为我们带来对主人公生前或平时生活中不一样的素材,并且很大一部分连主人公本人和他的亲属都不知道的经历,这就涉及到主人公的为人处世、工作和生活中的一些情况等等。

关于以上两点,因人而异,这就完全靠搜集者和被访者之间的相互配合。其实,搜集者应该占主动权,把自己当成记者来看待,注意谦词和态度,灵活运用,方能完美完成采访式的搜集工作。

第三条途径,在实战搜集中基本用不到,尽管如此,这条搜集途径也是为文章增添了一些别样的伏笔和感召力。比如当事人去世,我们通过他的生前遗物、他生前在网络上的活动踪迹(比如他的微信朋友圈和QQ空间日志等等社交平台),这些素材又是当事人另外一个内心世界。至于健在的当事人,条件许可的话,在对他进行采访搜集时,不妨多多接触,从他对外界的行为举止、思维谈吐等方面去发掘另外一个他,或许这才是最真实的他呢。

2.如何在创作时整理和编辑素材

当事人的素材搜集到了,接下来在写作时,我的套路是一边整理一边编辑的。这个时候,我的大脑在高速运转,双管齐下。

比如我在写一个已经去世的或高龄老人时,就是以第三人称在给当事人做回忆录的境界而写,这种心态才能写出比较负责任的文章。

在文章开头,先做个前言,阐明我写这篇文章的初衷和必要性。这一块,完全由我的思想和个人感情来支配,但不要娇捏造作,无病呻吟,要带着真情去写,让读者一看就有极大的阅读欲和兴趣。

接下来,把在这类当事人(指去世或高龄老人)身上搜集到的素材在编辑时,基本由童年、青中年、晚年或病危时以及去世后的个人历史几部分组成而贯穿全文。在写童年时,必须把当事人出生时间、地点、家庭背景以及出生时所处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都要写到,尤其是在写当事人出生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时,这有个诀窍,因为有的当事人不一定都给你提供如此详细,这就靠搜索查阅他出生时的本土历史资料,并且一定要写在文章里。

别忽视这个诀窍,这是从侧面来描述当事人的又一个途径,写到文章里,所取得阅读效果和写作渲染力更好!(参考我的《怀忆伯父的一生》和《我的姑妈》)

在搜集到的众多素材里,就要做筛选工作,因为我们不可能把当事人所有的素材写下来。我对筛选也有一套方法,哪些可以写?为什么要写?这些可以写的素材在全文里占什么优势和作用?考虑清楚了这几个问题,就要把可以写的再回忆一遍,边回忆边构思,下笔轻重就胸有成竹了。同样,哪些不可以写?为什么不能写?如果强行写上去会不会对当事人带来负面影响乃至毁了全文?……这些一系列问题都要考虑周全,不能意气用事、急功近利、不顾后果地去写,这也是作者所具备的准则。

叙述时,更不能一味地像背地里和别人说当事人的闲话一样枯燥乏味地写。在叙述一些经历时,不妨把作者内心的想法表达出来,就把你自己当成当事人,嗯,当时当事人应该或绝对像我现在这样想的!要把自己的情感合理靠谱地强加于当事人的思想里。如果还没理解,那就听评书,评书就是在评书的同时,讲评者都要间或插讲几句自己的理解和看法的。

其实,人物传记很容易写。打个生动的比方,搜集到的素材就像准备盖楼(写作)用的原料,打好根基、整座大楼得选用那种结构(文章框架),打好了根基和支撑起结构,哪些可以砖瓦、哪些是混凝土、最后封顶时用哪种方式(文章结尾)。把这些都考虑和准备好了,就在框架里按照自己的要求和选择添砖加瓦、然后从上到下浇筑而一气呵成。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