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九六九年知青下乡(忆当年一九七二年)
“‘五七干校’的知青岁月”(上),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我的一九六九年知青下乡?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我的一九六九年知青下乡
“‘五七干校’的知青岁月”(上)
一九七二年,我们把青春扎进田野
湘潭日报社全媒体记者陈姿雯
那是1972年春天,一个不平凡的清晨。
天才蒙蒙亮,原湘潭地委(现市委党校)的院子里已十分热闹,来自文教卫系统的干部子弟们聚集于此。他们是湘潭地区送往攸县新市“五七干校”的第一批知识青年。
听着窗外的声响,提前一晚住到集合点的陈金海猛地一个翻身坐起来。在整理行李的时候,她不小心将自己的木质行李箱甩到了地上,锁扣便再也扣不上了。这是17岁的陈金海第一次出远门,难免有些手忙脚乱,父母因为工作原因没能来送行,但这并不影响她的心情。她和她的同龄人大喊着,“响应毛主席号召!到农村去!到农村去!”
声音在地委大院上空久久地回响。
毛主席的号召
“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的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出发的时间到了,广播里播放着毛主席关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最高指示,知青们兴高采烈地结伴步行至乘车地点——市一中,挂着大红花和标语的中巴车已在这里恭候多时。
那是一个充满希望的三月,春光明媚,微风徐徐。在亲友的祝福声中,知青们踏上了上山下乡的旅程,目的地是距离湘潭约150公里外的株洲攸县新市镇“五七干校”,一个新建的湘潭地区知青点。
新市镇位于湖南省东南部,罗霄山脉中段武功山西端,东、西两面群山环绕,丘陵相嵌。“那里一定美极了!”陈金海想。
若以现在的交通工具和道路条件来计算,这一段路程驾车只需要两个多小时,但1972年的道路基础设施还十分薄弱,这一路他们颠簸了近5个小时,但一路欢笑一路歌,对农村无限憧憬的兴奋感,挤走了车尘马足的疲惫感。
“你们听说了吗,会要种花生、犁田呢。”“花生树长什么样子?我还从来没见过呢。”“油茶果子好大一颗?”旅途中,这些城里来的知识青年,对农村充满未知,有的甚至连花生长在地里的常识都没有。上山下乡对于他们来说,一方面是响应毛主席号召,到农村接受再教育;另一方面,也暂时化解了就业难的尴尬。
可还没等知青们从兴奋劲中缓过来,眼前的景象,让他们傻了眼。
田埂上的泪水
攸县新市湘潭地区“五七干校”的位置比较偏,距前后左右的村庄都有十公里左右。汽车驶到目的地,等待他们的是平层的红瓦房,房子的东边是菜地,西边是花生地和养猪场。周围的世界呢?土泥巴路,草很深,山丘上的梯田还没完全开垦出来……
在同行人的帮助下,陈金海将那个烂行李箱抬下了车,原本她以为这就是她落脚的地方,可没想到,因为床位不够,她被安顿到了几公里外的农民家暂住两个月。脱离了大部队,总是不情愿的,但也没办法,她只能服从安排。好不容易将行李弄到目的地,她坐在农民家门前的田埂上,看到那片破败荒凉,嚎啕大哭起来。
陈金海的父亲在湘剧团工作,月工资有87.5元,在那个人均工资只有20元的时代,这算得上是高工资了。在家排行老二的陈金海,除了必要的家务事,没干过其他体力活,用“肩不能扛,手不能提”来形容她也是恰当的。这一路辗转,她的体力已经吃不消了,可她不知道,更难的还在后头。
湘潭地区到攸县新市“五七干校”的知青有数百人,被分在水稻排、采茶排、果木排、蔬菜排等不同的排劳作,由干校干部负责对他们进行半学校化、半军事化管理,钟声是他们一切集体行动的信号。
陈金海很幸运,被分在了体力劳动强度不算太大的采茶排。在干部的带领下,没过多久,她学会了给茶树施肥、采茶、炒茶等工作。
肩膀上的茧子
第二年去的刘卓君就没那么幸运了,她被分在劳动强度最大的水稻排。从春季开始,整地、育苗、插秧、除草除虫、灌排水、双抢……一年四季都有干不完的活。
去田间干活,由经验丰富的老农和干校的干部亲自带队。知青们排着队,肩扛铁锹锄头,浩浩荡荡地走在羊肠小路上。这些十七八岁的小姑娘、小伙子刚开始新奇劲儿很足,干起活来也很卖力。没出三天,一个个便成了“瘸子将军”。
慢慢地,他们开始适应这样的生活,也对手心里豆大的水泡和肩膀上硬币大的茧子,见怪不怪了。尤其是丰收时节,一个个都铆足了劲。
干活霸得蛮的刘卓君总是被委以重任。1973年9月,干校菜地里收了几百公斤红薯,但由于没有地窖无法储存,带队干部安排刘卓君和其他几位男知青将红薯寄存到十公里开外的农民家。
男孩力气大,挑着两篓子红薯也能走得快,走到前面,他们就停下来边休息边等后面的女孩。为了不被落下,刘卓君只能不歇气地往前赶。这负重的十公里,她足足走了大半天,中途没停下来一次。到达目的地一上称,刘卓君的篓子最重,足足50公斤重,比男孩都强。
现在,当年的知青都已是花甲老人,但大多身体还硬朗,用他们的话来说,这是上山下乡那几年锻炼出来的。现在,他们经常聚在一起搞活动。他们的故事,关乎理想,关乎爱情,关乎友情,就这样,一直延续了40多年,历久而弥新。
>>返回湘潭在线首页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