饺子逗事儿(饺子.乱谈)
南方人初到北方,或许会感到困惑:你们这么爱吃饺子吗?街上到处都是“饺子馆”!他不知道,所谓“饺子馆”并不只卖饺子,其实就是普通的菜馆、饭店而已。不过,这个现象倒足以显示北方人对饺子的热爱之情。
在漫长的曾经的岁月里,吃饺子是很奢侈的事情。我老家有一句话:热面省,凉面费,吃顿饺子卖了地(鲁西很多地方把fei念成fi,所以这句话是押韵的)。细想是很有道理的。煮熟就吃的热面条最简单,佐以咸菜即可,大不了炒个菜;吃凉面就费钱费事了,煮熟过凉水这些程序不讲,还要准备蒜泥、香油、麻酱、咸菜,林林总总一堆佐料;吃饺子那就更麻烦了,和面,拌馅儿,一家人忙,需要的材料也多、佐料也多,要不然不好吃啊。所以说没钱、没闲工夫,吃不了饺子。
马三立的相声里,关于饺子的话题很多。有一段大意是这么说的。过了春节,到“破五”这天,院里邻居们都包饺子,“捏小人”,他儿子也闹着要吃饺子,可是家里只剩一点棒子面,没奈何,去胡同口米面铺王麻子那里赊白面。央告了半天,王掌柜就是不赊给,他只好厚着脸皮学要饭的给人家唱喜歌:
“新年新月度新春,花红对子贴满门,天上财神来进宝,我把元宝抬进门,一送金,二送银,三送摇钱树,四送聚宝盆,聚宝盆内插金花,富贵荣华头一家!发财吧掌柜的,发财吧大掌柜……”
王麻子不为所动,依旧是个不赊。
没办法,再念:“一进门来抬头观,空中来了三位仙,增福仙,增寿仙,刘海儿本是那海外的仙,神仙不落得凡间地,差派来人送吉言,吉言送到了宝号内,富贵荣华万万年!发财吧大掌柜,一顺百顺呐,给您送财神爷来了……”
还是白搭,“概不赊欠”。
最后,心一横:“您要实在不赊我可还念,我堵你门口我可不走!”
王掌柜的不吃这一套:“念呐,越念越吉祥!”
“您别怨我,再念没喜歌了——一进门来丧气多,丧门吊客两边陪着,掌柜的一会儿得瘟病,内掌柜一会儿长噎嗝。正面观,看明白(上口念bo),空中来了五殿阎罗,牛头马面两边站,丧门神在后面跟着,不给我马三立赊白面,一会儿你这儿就着火!倒霉吧掌柜的,倒霉吧大掌柜!一丧百丧,给您送火神爷来啦!”
王麻子扛不住了,连连求饶:“给给给,我给白面给白面……”
笑过之后,不免心酸。为了几斤白面,为了一顿饺子,把人逼到什么份上了。
今天当然是什么都不缺了。不瞒您说,今晚我吃的就是饺子,也正是在吃饺子的时候想起了马三立这段相声,才勾起了写点什么的念头。
我知道写这类文章有哪些路子。可以写成百科全书似的,查完资料,告诉读者饺子怎么来的,有多少种别称,历史演变,顺便说说外国的饺子跟咱中国的饺子有什么不一样……可以掉掉书袋,引用些典故、诗词,辩论一番武大郎的炊饼、聊斋上的馎饦是不是饺子呀……云云。还可以——忆苦思甜,“我老人家小时候啊,吃个饺子那可真是……您再瞧现在,我是顿顿想吃啥吃啥,饺子有什么稀奇的……”还能写成鸡汤文,深情一些,写饺子的象征意义,团圆啦之类的。我也不是不会那样写,但感觉挺没劲的。非要有什么意义么?干啥要抒发感情呢?哪儿来的那么多意义、感情?也不图发表(仅限于这篇哈),我就想说点啥说点啥,没有目的,不讲逻辑,图个痛快,有人看了抿嘴一乐,那就行了。
既然如此,那我索性把马三立另一段与饺子有关的相声也讲一下,上面那段叫《吃饺子》,我要讲的这段叫《打油诗》,您有兴趣可以自己找来听听。
弟兄四人进京赶考,老三瞧不起老四,处处作弄他,知道老四笨嘴拙舌,常常一个字一个字往外蹦,就故意挑动大家作诗,一人一句,前仨人都是一整句诗,最后到老四这儿,他就接一个字——就像三句半似的。老三就用这个办法挤兑老四。有一天住店,“挂笊篱的”,不供饮食,自己做饭,弟兄四人就包饺子吃。煮熟盛好了,老三又发坏,发动大家作诗,规则是说几个字吃几个饺子。老大说:“抬头瞧见一燕窝。”拨了七个饺子。老二:“小燕里头八九个。”也拨了七个。老三:“大燕打食回窝转。”他是故意的,因为他知道这一句说完,到老四那儿准接一个字:“喂。”老三拨出七个饺子,边吃边馋老四。老四又急又气,张嘴刚想说“喂”被老二制止了,老二提醒他:“你真傻装傻?说几个字吃几个你不知道啊?”老四嘟嘟囔囔说:“那我要多说呢?”大家说你要多说你也多吃啊。老四就说了:“我把大燕说一说!”大家很惊奇,说行啊你来你也吃七个吧。没想到老四一摆手:“我这还没完呢——我把大燕说一说。大燕清晨出窝去,展翅摇翎往前挪,飞过三里桃花店,越过五里杏花坡,桃花店前有美酒,杏花坡里美人多,好容易才把食打够,大燕这才回了窝,大燕才把窝门进,小燕一见乐呵呵,这个就把妈妈叫,叫声妈妈你听着,你出门去把食打,溜溜饿了我有半天多,大燕一见不怠慢,喂了这个喂那个,喂了那个喂这个,喂了这……”老三说别念了,饺子全归你了。
我替老四数了数,快一百个饺子了,估计他们根本都没包这么多。这个相声告诉我们,别欺负老实人,逼急了他会让你追悔莫及。
我不知道您各位能吃几个饺子,我现在顶多也就二十个,正好一盘儿,多了吃不下了。其实第一只饺子最好吃,最后几只就像是为完成任务而吃的。在饭店吃饺子的话,一家人一盘也就够了,因为总得点几个菜,饺子反而成了点缀。饭店的饺子通常比家里的好吃,人家下的料足,通常还辅以不可告人的秘方——或许不够安全,所以最好浅尝辄止、切勿贪恋。还是家里的饺子,家常滋味,熨帖放心,尤其是看着煮熟的饺子外皮儿上一棱一棱的高粱杆盖帘的压痕,那才是家的印记,心里舒坦。
但是家里吃饺子通常有个有趣的现象——边做边吃。我家过去就是这样。一家人围着一张面案子忙活,我和我妹擀皮儿,我妈包,我爸在一旁侍弄炉子、烧水煮饺子。包满一盖帘就煮,煮好了围着面案儿就吃,满手的面粉都不用洗,吃完了继续包,再够了再煮……如此再三,有时候吃饱了还得把下一顿的包出来,所以基本上就是一边忙一边吃。终于有一天我觉得这事儿不太合理,匆匆忙忙的,一点吃饭的感觉都没有。我就向我妈提出了抗议,我妈也觉得有些些道理,就改进了一下,一气儿包完,再煮出来,从从容容地吃。后来我成家后发现我太太也有这个习惯,我就给她也改了过来。
我给我妈提意见的时候,也就十四五岁,我觉得那是我从日常饮食思考人生的第一次尝试。朦朦胧胧地,我就觉得生活不该如此混沌混乱,干啥就要有个干啥的样子。后来我又从看人杀鸡感悟人生,因为杀鸡要剖开胸腹从里边掏出一大把内脏,我就想这不就光剩个空壳了么?这一只鸡,褪了毛掏了膛还剩多少有价值的东西?我就联想到生活,我把生活中的付出、辛劳、吃苦比作鸡毛、内脏(对于鸡来说不可缺少但对吃鸡来说都是无用的东西),把享受生活比作剩下的“壳”,我觉得做人要掂量两者的轻重,别委屈了自己。
我现在想想,这两点感悟有其内在联系。这算是我人生观的一点端倪。我是主张——准确地说,是追求——享受人生的。我们来一趟太不易了,亿万斯年就这一瞬,过去了就再也没有了,谁也回不来,所以应该尽可能多听多看多知,多去享受、体验、感觉。如果苦自己一辈子,何如不来过。所以付出和收获至少要平衡,如果收获比付出多那么一点点,那就算赢。
……不好意思,还是说回到饺子。中国人对饺子的重视,背后蕴含的文化意味太多。吃饺子有时候有送别之意,俗话说上车饺子下车面,我老家管上车前这段饺子叫“撵包子”(我老家管饺子叫包子,管包子叫大包子)。饺子是过年最重要的标志,“谁家过年还不吃顿饺子啊”,初一拜年见了老人通常要问一句:“吃碗饺子了吗?”——说到这里又想起一个小段子来,是个数来宝快板小段儿:“高高山上有两间房,一家姓李一家姓王,李家有位大公子,王家有个好姑娘,两家门当户又对,商商量量拜了花堂,正月里说媒二月娶,三月里养了个胖儿郎,四月学爬、五月会走,六月里把他送进学房,七月里提笔能写字,八月吟诗做文章,九月里上京去赶考,十月得中状元郎,十一月告老回家转,腊月三十见了阎王。”逗哏的唱完这段,捧哏的往往补一句:“一辈子都没喝碗饺子汤。”
行了,扯得差不多了。回头看了一下,太乱了——好极了,越乱越好玩。
——再最后扯一句,“越乱越好”是电影《大决战》中林彪的一句著名台词。廖耀湘溃败,四野追击残兵,全乱了套,编制打乱了,纵队找不到师,师找不着团。林彪说:越乱越好,几十味中药一起下锅。谁找不着谁我不管,找到廖耀湘就行。据说在各地首映时,当林彪说出“越乱越好”四个字,很多观众都会心地笑了。(2020.10.18)
南方人初到北方,或许会感到困惑:你们这么爱吃饺子吗?街上到处都是“饺子馆”!他不知道,所谓“饺子馆”并不只卖饺子,其实就是普通的菜馆、饭店而已。不过,这个现象倒足以显示北方人对饺子的热爱之情。
在漫长的曾经的岁月里,吃饺子是很奢侈的事情。我老家有一句话:热面省,凉面费,吃顿饺子卖了地(鲁西很多地方把fei念成fi,所以这句话是押韵的)。细想是很有道理的。煮熟就吃的热面条最简单,佐以咸菜即可,大不了炒个菜;吃凉面就费钱费事了,煮熟过凉水这些程序不讲,还要准备蒜泥、香油、麻酱、咸菜,林林总总一堆佐料;吃饺子那就更麻烦了,和面,拌馅儿,一家人忙,需要的材料也多、佐料也多,要不然不好吃啊。所以说没钱、没闲工夫,吃不了饺子。
马三立的相声里,关于饺子的话题很多。有一段大意是这么说的。过了春节,到“破五”这天,院里邻居们都包饺子,“捏小人”,他儿子也闹着要吃饺子,可是家里只剩一点棒子面,没奈何,去胡同口米面铺王麻子那里赊白面。央告了半天,王掌柜就是不赊给,他只好厚着脸皮学要饭的给人家唱喜歌:
“新年新月度新春,花红对子贴满门,天上财神来进宝,我把元宝抬进门,一送金,二送银,三送摇钱树,四送聚宝盆,聚宝盆内插金花,富贵荣华头一家!发财吧掌柜的,发财吧大掌柜……”
王麻子不为所动,依旧是个不赊。
没办法,再念:“一进门来抬头观,空中来了三位仙,增福仙,增寿仙,刘海儿本是那海外的仙,神仙不落得凡间地,差派来人送吉言,吉言送到了宝号内,富贵荣华万万年!发财吧大掌柜,一顺百顺呐,给您送财神爷来了……”
还是白搭,“概不赊欠”。
最后,心一横:“您要实在不赊我可还念,我堵你门口我可不走!”
王掌柜的不吃这一套:“念呐,越念越吉祥!”
“您别怨我,再念没喜歌了——一进门来丧气多,丧门吊客两边陪着,掌柜的一会儿得瘟病,内掌柜一会儿长噎嗝。正面观,看明白(上口念bo),空中来了五殿阎罗,牛头马面两边站,丧门神在后面跟着,不给我马三立赊白面,一会儿你这儿就着火!倒霉吧掌柜的,倒霉吧大掌柜!一丧百丧,给您送火神爷来啦!”
王麻子扛不住了,连连求饶:“给给给,我给白面给白面……”
笑过之后,不免心酸。为了几斤白面,为了一顿饺子,把人逼到什么份上了。
今天当然是什么都不缺了。不瞒您说,今晚我吃的就是饺子,也正是在吃饺子的时候想起了马三立这段相声,才勾起了写点什么的念头。
我知道写这类文章有哪些路子。可以写成百科全书似的,查完资料,告诉读者饺子怎么来的,有多少种别称,历史演变,顺便说说外国的饺子跟咱中国的饺子有什么不一样……可以掉掉书袋,引用些典故、诗词,辩论一番武大郎的炊饼、聊斋上的馎饦是不是饺子呀……云云。还可以——忆苦思甜,“我老人家小时候啊,吃个饺子那可真是……您再瞧现在,我是顿顿想吃啥吃啥,饺子有什么稀奇的……”还能写成鸡汤文,深情一些,写饺子的象征意义,团圆啦之类的。我也不是不会那样写,但感觉挺没劲的。非要有什么意义么?干啥要抒发感情呢?哪儿来的那么多意义、感情?也不图发表(仅限于这篇哈),我就想说点啥说点啥,没有目的,不讲逻辑,图个痛快,有人看了抿嘴一乐,那就行了。
既然如此,那我索性把马三立另一段与饺子有关的相声也讲一下,上面那段叫《吃饺子》,我要讲的这段叫《打油诗》,您有兴趣可以自己找来听听。
弟兄四人进京赶考,老三瞧不起老四,处处作弄他,知道老四笨嘴拙舌,常常一个字一个字往外蹦,就故意挑动大家作诗,一人一句,前仨人都是一整句诗,最后到老四这儿,他就接一个字——就像三句半似的。老三就用这个办法挤兑老四。有一天住店,“挂笊篱的”,不供饮食,自己做饭,弟兄四人就包饺子吃。煮熟盛好了,老三又发坏,发动大家作诗,规则是说几个字吃几个饺子。老大说:“抬头瞧见一燕窝。”拨了七个饺子。老二:“小燕里头八九个。”也拨了七个。老三:“大燕打食回窝转。”他是故意的,因为他知道这一句说完,到老四那儿准接一个字:“喂。”老三拨出七个饺子,边吃边馋老四。老四又急又气,张嘴刚想说“喂”被老二制止了,老二提醒他:“你真傻装傻?说几个字吃几个你不知道啊?”老四嘟嘟囔囔说:“那我要多说呢?”大家说你要多说你也多吃啊。老四就说了:“我把大燕说一说!”大家很惊奇,说行啊你来你也吃七个吧。没想到老四一摆手:“我这还没完呢——我把大燕说一说。大燕清晨出窝去,展翅摇翎往前挪,飞过三里桃花店,越过五里杏花坡,桃花店前有美酒,杏花坡里美人多,好容易才把食打够,大燕这才回了窝,大燕才把窝门进,小燕一见乐呵呵,这个就把妈妈叫,叫声妈妈你听着,你出门去把食打,溜溜饿了我有半天多,大燕一见不怠慢,喂了这个喂那个,喂了那个喂这个,喂了这……”老三说别念了,饺子全归你了。
我替老四数了数,快一百个饺子了,估计他们根本都没包这么多。这个相声告诉我们,别欺负老实人,逼急了他会让你追悔莫及。
我不知道您各位能吃几个饺子,我现在顶多也就二十个,正好一盘儿,多了吃不下了。其实第一只饺子最好吃,最后几只就像是为完成任务而吃的。在饭店吃饺子的话,一家人一盘也就够了,因为总得点几个菜,饺子反而成了点缀。饭店的饺子通常比家里的好吃,人家下的料足,通常还辅以不可告人的秘方——或许不够安全,所以最好浅尝辄止、切勿贪恋。还是家里的饺子,家常滋味,熨帖放心,尤其是看着煮熟的饺子外皮儿上一棱一棱的高粱杆盖帘的压痕,那才是家的印记,心里舒坦。
但是家里吃饺子通常有个有趣的现象——边做边吃。我家过去就是这样。一家人围着一张面案子忙活,我和我妹擀皮儿,我妈包,我爸在一旁侍弄炉子、烧水煮饺子。包满一盖帘就煮,煮好了围着面案儿就吃,满手的面粉都不用洗,吃完了继续包,再够了再煮……如此再三,有时候吃饱了还得把下一顿的包出来,所以基本上就是一边忙一边吃。终于有一天我觉得这事儿不太合理,匆匆忙忙的,一点吃饭的感觉都没有。我就向我妈提出了抗议,我妈也觉得有些些道理,就改进了一下,一气儿包完,再煮出来,从从容容地吃。后来我成家后发现我太太也有这个习惯,我就给她也改了过来。
我给我妈提意见的时候,也就十四五岁,我觉得那是我从日常饮食思考人生的第一次尝试。朦朦胧胧地,我就觉得生活不该如此混沌混乱,干啥就要有个干啥的样子。后来我又从看人杀鸡感悟人生,因为杀鸡要剖开胸腹从里边掏出一大把内脏,我就想这不就光剩个空壳了么?这一只鸡,褪了毛掏了膛还剩多少有价值的东西?我就联想到生活,我把生活中的付出、辛劳、吃苦比作鸡毛、内脏(对于鸡来说不可缺少但对吃鸡来说都是无用的东西),把享受生活比作剩下的“壳”,我觉得做人要掂量两者的轻重,别委屈了自己。
我现在想想,这两点感悟有其内在联系。这算是我人生观的一点端倪。我是主张——准确地说,是追求——享受人生的。我们来一趟太不易了,亿万斯年就这一瞬,过去了就再也没有了,谁也回不来,所以应该尽可能多听多看多知,多去享受、体验、感觉。如果苦自己一辈子,何如不来过。所以付出和收获至少要平衡,如果收获比付出多那么一点点,那就算赢。
……不好意思,还是说回到饺子。中国人对饺子的重视,背后蕴含的文化意味太多。吃饺子有时候有送别之意,俗话说上车饺子下车面,我老家管上车前这段饺子叫“撵包子”(我老家管饺子叫包子,管包子叫大包子)。饺子是过年最重要的标志,“谁家过年还不吃顿饺子啊”,初一拜年见了老人通常要问一句:“吃碗饺子了吗?”——说到这里又想起一个小段子来,是个数来宝快板小段儿:“高高山上有两间房,一家姓李一家姓王,李家有位大公子,王家有个好姑娘,两家门当户又对,商商量量拜了花堂,正月里说媒二月娶,三月里养了个胖儿郎,四月学爬、五月会走,六月里把他送进学房,七月里提笔能写字,八月吟诗做文章,九月里上京去赶考,十月得中状元郎,十一月告老回家转,腊月三十见了阎王。”逗哏的唱完这段,捧哏的往往补一句:“一辈子都没喝碗饺子汤。”
行了,扯得差不多了。回头看了一下,太乱了——好极了,越乱越好玩。
——再最后扯一句,“越乱越好”是电影《大决战》中林彪的一句著名台词。廖耀湘溃败,四野追击残兵,全乱了套,编制打乱了,纵队找不到师,师找不着团。林彪说:越乱越好,几十味中药一起下锅。谁找不着谁我不管,找到廖耀湘就行。据说在各地首映时,当林彪说出“越乱越好”四个字,很多观众都会心地笑了。(2020.10.18)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