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当好榜样孩子天天向上(孩子才能天天向上)
优秀的孩子从来都不是横空出世,而是父母悉心的教育和培养的结果。
在《家庭教育》这本书中,我们不止一次看到了作者陈鹤琴提到“父母应当以身作则”这样一个教育理念。
在提到儿童的心理特点的时候,作者说儿童天然具有模仿能力,基于这个心理特征,父母在家应该以身作则,在日常生活当中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
作者还专门用了一个章节的内容来专门列举了父母应当以身作则,包括父母应当公平的对待子女,在每个孩子面前的态度应当保持一致,父母应当待孩子有礼貌,不可欺骗孩子,更不要在孩子面前作伪等等。
这些观点虽然是在民国时期提出来的,但是放在现在我们发现一点也不过时,甚至可以拿来即用!
比如说父母应当公平的对待孩子,在每个孩子面前保持一致。现在三胎政策已经出来了,家庭里有两个孩子的已经非常常见了,那么父母应当怎样对待两个孩子呢?很显然,当二胎还在牙牙学语蹒跚学步对父母言听计从可爱爆表的时候,老大正在经历人生的第一个叛逆期,不听话,让干嘛不干嘛,不让干嘛偏要干嘛,动不动就闹小脾气耍小性子,父母不理解,孩子这是怎么了?难道是因为弟弟妹妹分走爸妈的爱不高兴了吗?其实这么想对也不对。这固然是原因之一,但让他们不理解还有原本是父母掌上明珠的自己怎么突然之间就做什么错什么,浑身上下一无是处了?为什么爸爸妈妈看见弟弟妹妹就不停地逗他,还跟着开心的笑,而对着自己的时候只有吵和责备?明明自己只是想要一个东西怎么就成了不听话了?
其实,孩子没有变,变的是父母。父母给了二宝过多的关注而忽略了大宝的感受,所以不管大宝做出什么样的行为,他都是为了重新唤回父母对他的关注和爱啊。
再比如说父母教育孩子不可以玩手机,父母尤其是父亲自己回家往沙发上一趟,手机不离手,孩子会听吗?我家灏宝就问他爸爸“爸爸,你不是说玩手机不好吗?为什么你一回家就玩手机啊?”爸爸想了想,告诉他,“爸爸在工作”。灏宝直接戳穿他,“爸爸骗人,你明明在看抖音”。说的他爸爸脸上讪讪的。打那以后就尽量克制自己在家看手机的时间了。
儿童教育学家李玫瑾曾经说过“孩子的根在父母,言行出自家庭”
我很赞同这句话,父母想让孩子做什么,那么父母自己首先得做什么!这就是言行指引!有人说那孩子学习的时候我们也应该学习吗?是的,当你的孩子刚开始学习写作业需要人陪的时候,你可以拿一本书坐在旁边,安静地看书。你的孩子发现你和他一起都坐在哪里,你也在学习,他也在学习,他的心理就不会产生“为什么我必须要写作业?而你却能看电视玩手机”这样的不平衡感。那么他的作业自然而然地就认真地去对待了。
父母好好学习,孩子才能天天向上。这句话很多人乍一听,都会觉得好笑,但是父母的言行真的决定了孩子的态度。你认真做事的样子就是孩子的榜样,也是孩子心中最美丽的风景。
试想一下,孩子写作业的时候,我们在旁边看书和坐在旁边刷视频抠手机这两个不同的画面,我们自己都会觉得看书会更有利于孩子专心的写作业。所以说,父母的态度决定了孩子的态度。
如果说母亲的爱是关怀,会让孩子的感情世界更丰满的话,那么父亲的爱就是指引,给孩子树立人生的目标和方向。
一个优秀的人格健全的孩子,童年时期一定缺少不了母亲的陪伴和父亲的指引!
所以父母们不要去羡慕别人的孩子多优秀,多么自律。在对比之前,请先和别人的父母做一下对比,看看自己和别人的父母差距在哪里?你要知道,你给孩子付出什么,孩子长大之后就会回报给你什么!
因此我们不需要拼爹,因为大多数人都拼不起,中国只有一个王健林,只有一个马云。但是我们可以拼父母给孩子的亲情陪伴和贴身养育,这个不需要过多的经济负担,但是需要时间和情感的付出,所以更不容易做到。
所以我们提出了家庭教育,提出了情感抚育,而家庭教育的关键期,在0——6岁的儿童时期就帮助孩子养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这个比能力的培养更重要。所以成人比成才更重要的教育理念也越来越多地获得大众的认可。
作为父母,我们应该时刻反思自己教育孩子的行为,要跟孩子平等的交流,而不是强迫他们按照父母自己的意愿去做孩子不想做的事情。比如读书学习这件事情。
郭麒麟初中毕业辍学,靠自己的努力和实力赢得大众的喜爱,他出演的电视剧有《庆余年》《赘婿》等都叫座大火,还有那让人赞不绝口的相声功底,彬彬有礼的君子之仪,连中央电视台都点名其父郭德纲教子有方,谁还会在意他的初中学历呢?韩寒高一辍学,却是深受大众喜爱的作家,这几年更是亲自导演了很多脍炙人口的影视作品而广为流传;我们不鼓励孩子舍弃读书去做其他的事情,但是我们可以根据孩子的特性为其量身打造属于他自己的成才之路;
父母教育孩子,应当以身作则。想让孩子天天向上,我们自己先要好好学习。
当父母很容易,但是当一个合格的父母很难!
做父母也是一种个人的修行,教育孩子不仅仅是帮助孩子成长,
因为在教育孩子的同时,我们父母也学会了克制、忍耐,重新拿起书本净化自己的灵魂!
我们也许不能让孩子成为闻名天下的成功人士,但是值得欣慰的是,
我们参与了一个生命的成长过程,并且没有让他偏离正道,
这才是教育的本来面貌吧!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