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离原上草的诗名是不是叫离骚(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成名作《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的诗作,平易近人。浅切平易的语言风格、淡泊悠闲的意绪情调,都曾屡屡为人称道。
这首诗不难理解,古原上的草,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野火烧也烧不完,只能烧掉枝叶,却烧不掉根基,来年春天的时候,暖风一吹,草儿又发出了新芽。
不过,诗中的“离离”是何意?值得推敲。
离离,有一种意思是指“浓密貌”。三国魏曹操《塘上行》:“蒲生我池中,其叶何离离。”这里的离离,用在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就好理解了,古原上浓密茂盛的草,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
离离,还有人说,它是“丽丽”的谐音,丽丽,意思是“鲜明貌”。明代何景明《南山篇》:“簁簁涧鱼,在罶丽丽”。青青的原上草,看起来晶莹剔透,色调鲜明,也很说的过去。
不过,你知道吗,白居易笔下的“离离”,可能并不是指草的样子,而是一个古地名。
白居易祖籍山西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一个“世敦儒业”的中小官僚家庭。白居易出生的年代,在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地方节度使拥兵自重,连年战乱,白居易出生后不久,家乡便发生了战争。藩镇李正己割据河南十余州,战火烧得民不聊生。
不得已,白居易迁居父亲白季庚任职的河南道徐州,而徐州也不安定,于是,白季庚便把妻子和白居易送往当时的符离县(隋、唐前中期县治在竹邑城,今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符离镇南六里古符离村)安居。就这样,白居易在符离渡过了青少年时期,断断续续在符离生活了22年。
符离,因北有离山,盛产符草而得名。自秦朝时期就已建县,曾多次移治,在宿州境内曾有多处符离城。
符离是古原,亦是水乡泽国,这也是白居易曾多次提到。
白居易《祭苻离六兄文》中写道:“春草之中,画为墓田,濉水南岸,苻离东偏”。
在《祭小弟文》中悼曰:“昔权殡尔,濉南古原。今改葬尔,渭北新阡”。
《赋得古原草送别》作于唐德宗贞元三年(公元788年),白居易当时只有十六岁。而这时候,白居易居住的地方,大多是在符离的,他对符离有很深的情缘。
白居易在符离,居住在宿州符离县毓村(今符离镇东菜园庄),居所名为东林草堂,是在符离县城外的一处宅邸,白居易有一邻家姑娘,名叫湘灵,比白居易小四岁,懂音律,有着悦耳的嗓音,两人青梅竹马,湘灵是白居易的初恋。白居易还写下了《邻女》,赞美了湘灵悦耳的嗓音,称赞她“娉婷十五胜天仙”。
只可惜,湘灵只是符离县城外的农家姑娘,而白居易出生于官宦世家,门不当户不对,这门亲事遭到白母狠狠的拒绝了。
不得已,白居易只得离开符离走上了仕途之路。这期间,白居易一直在为湘灵写诗。如《寄湘灵》、《寒闺夜》和《长相思》等。
白居易37岁时,不得已,在母亲的逼迫下才和同僚杨汝士的妹妹结了婚。他将绝望的爱和对湘灵的感情写进了千古名篇《长恨歌》中。
结婚后,白居易仍在为湘灵写诗,如《夜雨》、《感镜》等诗作。
元和十年,白居易已经44岁,这时的他蒙冤被贬江州途中,和杨夫人一起竟遇见了正在漂泊的湘灵父女,他写下了《逢旧》,诗中发出“久别偶相逢,俱疑是梦中”、“我梳白发添新恨,君扫青蛾减旧容”、“少年离别老相逢”的感慨。
白居易一辈子都在自己的懦弱而忏悔和内疚,符离也成为他一生的牵挂。
多年后,白居易重回故居,却发现村邻变换,故人早已不知去向。
他写下《埇桥旧业》、和《重到毓村宅有感》。
在《埇桥旧业》中,他写道,“别业埇城北,抛来二十春。改移新径路,变换旧村邻。”,埇城,就是指宿州城,而符离,就在宿州城北二十里,这时候,唐王朝已经设置宿州,且宿州治所从虹县(今安徽宿州泗县)迁治埇桥镇,符离县治所也从竹邑城迁至埇桥,成为宿州附郭县。二十年光阴,村邻变换,人面不知何处去。
在《重到毓村宅有感》中他写道,“轩窗帘幕皆依旧,只是堂前欠一人”。这欠一人,自然就是指的湘灵了。
所以说,符离,濉南古原,是白居易成长的地方,这里有他的初恋,有他太多太多的故事,而他的诗作《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离离”,其中深意自然指的就是符离了。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