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末农民典故(郢匠挥斤宋斤鲁削)
东周/西周--春秋/战国 重量单位:匀(钧)、斤、爰(yuán)、寽、冢
西周的重量单位有寽、匀(钧)、斤、爰(yuán)等,斤、钧制应已形成。寽可以用来计量贝、丝和金(主要指青铜),而匀则主要称量金。
春秋/战国-- 秦汉唐 重量单位衡制为五权法,即朱(铢)、两、斤(益,镒)、钧、石
东周1928年洛阳金村 金村方壶 铭文 是“四寽三十三冢”,实际重量5450克。“四寽十三冢” 实际重量 5220克。1寽的重量大约在1100-1300克之间(均数1250克)。1寽约为5斤。西周1寽的重量,应与此相差不大。 也许在西周时期,不同年代、不同诸侯国或地区,1寽的重量并不相同。
西周时应出现了重量单位“斤”。斧、斤是古代的两种砍伐工具,二者形体和功用总体相似。作为重量单位的“斤”,是由斧(斤)的实物转化而来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形体较小的青铜斧(斤)逐渐转化为专门衡量其它物体重量的标准。“斤”作为重量单位,见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金文和文献里,说明当时“斤”已经得到广泛使用。根据出土器物实测以及后世东周、战国时期斤、钧的量值,推测西周的1斤约合250克,1钧合30斤。
春秋战国,尤其到战国中后期,各诸侯国度量衡的单位明显不同,但朱(铢)、两、斤(益)、钧、石制的重量单位体系己在许多诸侯国广泛使用,各国的1斤基本都在250克上下,1两在15.6克左右,1铢在0.65克左右,各国之间虽略有差异,但差异很小。
东周既使用寽,也使用朱(铢)、两、斤等进位更为合理的单位。根据出土器物实测数据分析得出,东周1寽约合1250克,大约合秦、赵等国的5斤;1两约合15.625克。 也有人说,两周衡制单位“寽”的数值大约在 1110 克左右,1寽可以分作 32等分。
魏国实行益(镒)、釿、寽制的重量单位。根据出土器物实测数据分析,1镒约300克,约当秦、赵等国的20两;1釿约25克,1镒约合12釿。1寽约合1250克,约折合秦、赵等国的5斤。 又一说法与此相差不大,目前所見魏国衡制单位1釿约为 25.9 克,1鎰约为 315 克,二者存在十二进制的关系。
韩国为 釿[jīn] 镒(yi,益)韩国鎰和釿是十二进制的关系。
赵国实行铢、两、斤、钧、石制的重量单位。根据出土器物实测数据分析,1斤约合251克,30斤为1钧,4钧为1石。根据部分出土器物实测数据,1铢约0.64克,1两约15.5克,1斤约247克,可推算出当时24铢为1两、1斤为16两。 也有资料说,赵国衡制单位见于铜器的有石、鎰、两,有人算得1鎰之值折合 20 两。 一朱分四分
齐国有賹(益、镒)、斤、钧、金等;文献中齐国有镒、斤、钧、金等重量单位。1金应合20两(约1镒)。
楚国形成益(镒)、斤、两、朱(铢)制的重量单位。其1益约等于秦国等地的1斤,约250克,合16两。益(镒)虽与秦、赵等国的斤名称不同,但二者与两、朱(铢)的进位关系相同,且量值也相等。楚国发掘了不等臂天平,为汉代出现杆秤奠定了基础。 战国中期前后楚人称量黄金时所用的重量单位是益、两、株,而不是原来认为的斤、两、株。
秦国 商鞅 朱 两 斤 鈞 石
卫国 镒 釿 冢
中山国 石 刀
《小尔雅》汉·孔鲋
广衡十三 二十四铢曰两,两有半曰捷,倍捷曰举,倍举曰锊,锊谓之锾,二锾四两谓之斤,斤十谓之衡,衡有半谓之秤,秤二谓之钧,钧四谓之石,石四谓之鼓。
春秋时期,早期的“斤”权
“右伯君”铜权,是目前所见时代较早,齐国最早的一件权衡器,早期的“斤”权。呈半球形,上有鼻纽,用来系绳,周身铸六个大字:“右伯君,西里疸。”据考证,“右伯君”是主造官,“西里”是铸造的地点,“疸”是工匠的名字。从字体上判定,这件铜权时代约在春秋晚期,是齐国的器物。高3.6、底径3.8厘米,重198.4克。当为一斤之权。
“右伯君”铜权
秦始皇时代留下的“斤”权,近20枚。
1 秦始皇诏铜斤权 北京故宫博物院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通高5.3cm,径4.7cm,重0.260kg。权圆台形,鼻钮。权身有18道瓜棱,棱间刻秦始皇廿六年(公元前221年)诏书14行,诏文曰:“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及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2 二诏铜斤权 甘肃省博物馆
秦安县上袁家秦墓出土两诏"铜权",高7厘米,底径5.2厘米,重250.2克。为增大器表面积以载铭文,权身被设计为空心钟形。顶部呈伞盖状、鼻钮。器表铸成17道觚棱,铭文即鎏刻在觚枝间的平面上,一个是秦始皇的诏书,一个是秦二世的诏书,它们是秦代关于度量衡制度著名的"两诏"。从字体看,是一次刻成,斤权。
3 两诏铜斤权 (3枚) 秦陵博物院
咸阳秦始皇陵园出土 ,陵园西侧内外城之间的食官遗址内共出土3枚铜斤权,它们均铸于秦二世时代,铜权呈十七棱面,空心,权身刻有两诏铭文。权上均有刻文,内容是秦王政二十六年和秦二世元年统一度量衡的两个诏文。三权的重量不一,其中1枚因锈蚀严重,土锈没有清除,重为325克,其余两枚分别重254.6克、256克,此重量约为秦的1斤。通高7.30厘米, 肩径3.90厘米, 底径5.40厘米,壁厚0.4-0.5cm,256克。通高6. 86、纽中礼径0. 6、壁厚0.4釐米,重254. 6克。
4 两诏铜斤权 陕西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西安秦始皇陵墓出土 陕西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藏 高7.2、底径5.4厘米,重247.5克;棱柱体,上部略收,平顶上有鼻钮,体有瓜棱九道。铜权表面刻廿六年始皇诏书40字和二世诏书59字。
从字体看是一次刻成。鼻纽一侧有一洞,另一侧刻一 符号,可能是制作工匠的记号。
另一侧刻一 符号,
铭文释文:廿六年,皇帝尽幷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元年制诏丞相斯、去疾,□(法)度量,尽始皇为之,皆有刻辞焉。今袭号而刻辞不称始皇帝,其于久远殹,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刻此诏故刻左,使毋疑
5 秦始皇诏铜斤权 北京大学塞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
高3.56厘米,底径4.75厘米,重273.5克
青铜质,半球形,上有鼻钮,权身开裂,中有锈蚀。周身刻有秦始皇诏。权底略凹,有工具加工痕迹。
检核清末民国以来的秦权著录,此权曾著录于罗振玉1930年出版的《贞松堂集古遗文》,并由注文
'‘贞松堂藏”知原为罗氏旧藏。《贞松堂集古遗文》收录此权的铭文由罗福颐摹写,与北大藏权比较,二
者铭文的字形、排布均具有极为相似的特征。
曾著录于北京大学考古系编:《燕园聚珍——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展品选桦》,文物出版社,1992年,第204-205页。
6 秦始皇诏铜斤权 澳门珍秦斎
高3.2厘米,底径4.2厘米,重238克
18873.始皇詔權
【時 代】秦代(前221-前207年)。
【收者】澳門葦春源珍秦齋
【尺度重量】通高3.2、底径4.2厘米,重238克。
【形制紋飾】瓜棱半圖餞,鼻翅,權身分爲十七面・
【著 録】珍秦牵秦124-125頁,珍秦琳琅244-245頁.
【銘文字數】棱間緒始皇二十六年詔書40字.
7 秦始皇诏铜斤权 日本台东区立书道博物馆
青铜质,半球形,上有鼻钮,权身分作十四面,刻有始皇诏。高3厘米,底径4.2厘米。重254克(据《陶斋吉金录》推算)。
引自[日]台东区立书道博物馆编集:《台东区立书道博物馆图录〉.台东区艺术文化财团2015年,67页。曾著录于[清]端方:《陶斋吉金录》卷四,宣统元年(1910)石印本.第38叶;
8 秦始皇诏铜斤权 陕西
青铜质,半球形,有鼻纽, 权身分作十四面,刻有始皇诏,高3.5厘米,底径4.2限米.重248克.
图片及数据由陕西汉唐收藏网马骥先生提供。
9 秦始皇诏铜斤权 上海博物馆
18870.始皇诏权
【时 代】秦代(秦始皇廿六年,前221年)。
【收藏者】上海博物馆。
【尺度重量】高3. 2、底径4. 2厘米,重248克。
【形制纹饰】馒头形,上有鼻钮。
【着 録】度量衡191,秦铭文图版U7
【铭文字数】表面刻廿六年始皇诏书40字。
【铭文释文】廿六年,皇帝尽幷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缉,滤(法)度量制(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备 注】馆藏号:39325
10 两诏铜斤权 河北大学博物馆
220g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诏书共7行40字,诏书内容:“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館,法度量,则不壹,歉(嫌)疑者,皆明壹之。”另一面刻秦二世元年(前209)年诏书,共10行60
11 秦始皇诏文铜权 1.5斤权372克 柯莘农藏权考
2011年从海外回流的 “秦 始皇诏文铜权”。
刻有或铸有始皇诏书的铜权、铁权以及铜量、铜升,在秦都咸阳遗址西安阿房宫、临潼始皇陵、陕西华阴、甘肃镇原、山西左云、山东文登、河北围场、江苏东海、内蒙古赤峰等地皆有出土。它们充分证明秦代统一的度量衡制度确实有利地推行于全国。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随之实行的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轨的举措,不仅对当时刚刚建立的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制国家,有着积极的作用,同时对于后世也有着深远的意义。
此权是民国时期陕西著名收藏家柯莘农先生的藏品。柯氏视此权为瑰宝,精心护理,经世珍藏。其西安曹家巷故居“半园”中的一座小楼,便以这枚秦权命名为“小权山房”,用来庋藏金石文物、椎拓拓本、习字作画以及友朋雅集。此枚始皇诏书铜权极具特色。首先,铜权形制规整,挺拔方正,十棱十面的棱柱体造型比例协调,形制规范。上细下粗,见棱见角,顶部有一个半环形钮。通体红中泛黄,皮壳温润,绿锈斑驳,古香古色。通高5.5、底径4.3厘米,重372克。其次,篆刻文字清晰而严谨,笔法古雅而庄重,刻铸的字口深峻,没有一处随兴所为。从造型到铭文的刻铸都显的严谨规范,应是一件精工细铸的官制标准器。
在铜权的表面铸有秦始皇廿六年统一度量衡的诏书,除第一边5字、第5边3字外,其余每边4字,上下左右结构整齐,共40字。诏书是:“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灋(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字体呈标准秦篆,书写工整,遒劲有力。现将秦始皇诏书诠释如下:
1、廿六年,秦始皇即位的第二十六年,也就是公元前221年。这一年秦国灭掉齐,统一了中国。
2、皇帝,上古天子称皇,其次称帝,再次称王。原本为秦王的嬴政,在公元前221年统一六国后,自以为德兼三皇、五帝,故并以为号,改称始皇帝。《史记·秦始皇本纪》:“王曰:‘去泰着皇,才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
3、诸侯,指战国时期的赵、魏、韩、楚、齐、鲁等国。
4、黔首,古代称平民;老百姓。《礼记·祭义 》:“明命鬼神,以为黔首则。”郑玄注:“黔首,谓民也。”孔颖达疏:“黔首,谓万民也。黔,谓黑也。凡人以黑巾覆头,故谓之黔首。”《史记·秦始皇本纪》:“二十六年……更民名曰黔首。”
5、丞相状、绾,指时任秦国左右丞相的隗状和王绾。丞相,古代辅佐君主的最高行政长官。战国时期秦武王二年始置左右丞相。以后各朝,时废时设。
6、灋度量则不壹,即法度量则不壹,是指当时行用的度量衡是战国时期各国的制度,甚为混乱,给国家的赋税收缴和人民的经济贸易带来极大不便。
7、歉疑者,是说有所疑惑的,也就是不合标准的。
诏书大意为:二十六年,始皇帝消灭了所有的诸侯,统一了中国。老百姓得到了安宁。现在立尊号为皇帝,于是命令丞相隗状和王绾,宣布全国统一度量衡制度,使有疑惑的都明确起来,一律校正统一。
传世和出土的秦权以馒头形的为最多,如西史博物收藏的高奴石和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始皇诏铜权,其次为半圆体瓜棱形,如旅顺博物馆收藏的始皇诏斤权和澳门萧春源珍秦斋收藏的始皇诏斤权再次为吊钟形,如上海博物馆收藏的美阳权和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收藏的1975年秦始皇陵园出土的两诏斤权。
此种上细下粗的多边形棱体权,尚属首次发现。《小校经阁金文拓本》著录的、现分别藏于天津市历史博物馆、南京博物馆的旬邑权和大騩权,呈八棱体,空腔平底,平顶中部凹下置一道横梁。虽作棱体,但内部结构和钮的制作以及诏书字体均失秦代风格,出自一人之手制作,商承祚先生断为赝品。
根据西安高窑村出土的高奴铜石权测得秦代一斤相当于256.25克;旅顺博物馆收藏的一枚自名为十六斤的始皇诏权一斤合今251.3克,一枚自名为八斤的始皇诏权一斤合249.7克;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一枚自名为八斤权一斤合今257.9克。又1967年甘肃秦安出土的两诏斤权重250.4克,1973年陜西临潼始皇陵出土的两诏斤权重247.5克。从以上数据可以得出秦代一斤约合今250克左右。若此,柯氏所藏始皇诏铜权重372克,应是秦代1.5斤。这种不是斤的整数权曾有过出土,如1978年秦陵考古队在始皇陵园发现的两枚两诏权,一枚重254.6克,另一枚重325克。第一枚可能是一斤权,第二枚就不是一斤的整数,有可能是一斤四两权。过去学术界一直有秦权是天平的砝码还是杆秤秤砣的争论,上述现象正好为研究这一问题提供了绝好的材料。秦“斤权”一览
引自 熊长云 论述
西汉 海昏候墓 铜环权 -12组
海昏墓出土12枚砝码,这套砝码中,有2枚最大的,所以才出现了偶数 青铜材质最大的一枚上刻着“大刘一斤”,最小的一枚实测为五铢。这套砝码最轻的可以称到2克,全部加起来可以称一两斤的物品。汉代的衡制规定,1斤=16两,1两=24铢。《汉书·律历志》说:“圜而环之,令之肉倍好者,周旋无端,终而复始,无穷已也。”在出土的十二枚铜环权中,最大的一斤为248克,最小的五铢为3.5克。全部加起来也只能称几斤重的物体。一枚最重的铜环权上刻有“大刘一斤”四字,说明这套铜环权与“大刘记印”是同一时期使用的,很可能是专门用于称黄金或称药材的,所以也叫“称钱权”。与“称钱权”配套使用的“称钱衡”在哪里呢?海昏侯墓考古发掘至今并未发现衡杆。由于衡杆一般是竹制或木制的,不容易保存,因此秦汉时期的衡杆出土不多。仅存的几件衡杆最长可达64厘米,而最短的只有23厘米,也就是汉代的一尺。由此而推断出一种可能性,就是用九寸长的玉质黄钟律管作为衡杆,以丝线绑在中间作提纽,再将细绳穿过律管孔两边,同时吊起两只衡盘,类似现代的吊杆式天平,达到称重的目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