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的哲学精髓是什么(只是我们看不见)
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孔子问礼》
老子大约生活在春秋末年,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和史学家,曾担任周朝守藏史。春秋末年,老子弃官归隐,骑青牛西行至函谷关,受托著写《老子》,又名《道德经》。该书前37章为道经,38章以后是德经,全书共81章,约5000字。
《道德经》是以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为全书的思想结构,书中提出了丰富的辩证法学说,包含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哲学体系。道德经的核心思想包含了:探讨了世界的起源和存在;论述了道是世界的本源;分析了事物对立依存的辩证关系等三大部分。
探讨了世界的起源和存在世界的起源是一个古老的问题。霍金在70年代时提出一个假设:大爆炸的奇点被量子效应所抹平,整个宇宙由此起始,同时,便有了空间与时间,物质开始形成。而早在2790年前的老子就已经由“道”去探讨世界的起源了。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道德经》二十五章
世界和人类是怎么从无到有的呢?老子告诉世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给人们指出了世界起源科学研究的思考方向。对于“有”我们会比较能理解,眼睛能看到的,能感知到的就是“有”,这是人类以自身的所见所知而界定的,然而,我们看不到的,超出我们认知范围的,就是“无”了吗?就是不存在的吗?
对于我们所普遍认知的达尔文进化论,它对“是什么力量促使基因变化”等问题,直至今天还是无解的,因此,尽管现代科学已经很发达了,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其依然是有局限性的,有些客观存在的,超出人类认知范围的事物,只是我们看不见,而不是“无”。
老子的“道”其实就是现代的宇宙学说,他对宇宙生成过程的推测为:道生一,一生二,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是在“一”之前,意味着“道”存在于天地之前,这与霍金等科学家们关于“大爆炸后,宇宙诞生”的假设是相一致的,都是从无中生有的过程。
老子是把道作为产生并决定世界万物的最高存在,是“万物之宗”,看不见摸不着的,似有若无,但又是时时刻刻存在,是世界的原始统一体。万事万物会按“道生一,一生二”的比例去自我组织,或生长的,或死亡的,而“生”就是演化,或阶段性,或持续地变化。当变化到极致时,就会分化出或阴或阳的一面,而冲突激荡的状态会导致它们之间的和谐产生变化的因素,如此,万物就渐次而产生了。
这个“道”是天上的神仙玉帝吗?道德经对此是有不一样见解的:“渊兮似万物之宗。......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道的那种深邃、幽远,早已存在的,其似乎孕育了万物,是天地的祖宗,我不知自然之道与天地谁在先,好像是在那些天帝天神们存在之前,道就已经存在了。显然,老子认为“道”是超越至高无上的天帝,这种否定“天帝”权威的言论,在当时不啻于是一种观念的重大变革。
论述了道是世界的本源
大道汜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道德经》
老子认为“道”是无形无象,人们只能依赖于意识去感知它,但它并非一无所有,而是无限博大,用之不尽,蕴含着物质世界的创造性因素。“道生万物”,世界的一切物质、能量等,都是由“道”而创造。
自然之道不仅产生世界和万物,也是万物存在和发展的依据。“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是万物得以生成的根本原因,而德是物得以生成的具体根据。
在作用于万物过程中,道表现出自然的规律,它既能虚怀不盈满,却又深不可测,并不占有或主宰万物,从而揭示了自然规律的客观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老子强调“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认为道不同于任何有形有象的事物,却是万物的总根源,它必然不同于万物,它不在具体事物中寻找本源,这就是所谓的“物物者非物”。
这一思想和逻辑并不是荒诞不经的,而是观念的实体性,老子彻底推翻了上帝、天神主宰人间的言论,开创了无神论思想。他赋予了“道”的一个全新意义,它包含了近代科学所提出的宇宙论和本体论,也没有把“道”束缚于神话或宗教里,而是以理论思维,从哲学角度提出了道是世界起源,道决定万物存在的理论学说。
分析了事物对立依存的辩证关系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道德经》
也许很多人并未真正读懂过《道德经》,但对这句话却绝对不陌生。老子从多个层面去剖析宇宙、万物的种种内涵,并指出,任何事物都蕴含着正反对立,又相互转化的辩证思想。
老子反复说了许多对立面相互依存的情况,包括:有与无、美与丑、善与恶、静与动、强与弱、祸与福、荣与辱、得与失、进与退、存与亡等等,都是对立的统一,失去了一方,另一方也不能存在。
老子提到“有无相生”,已有的事物会逐渐消失,由有转为无;还没有的事物可以演化诞生,即无中生有。有无都是相对而言的,没有“无”就无所谓“有”,有了“有”才有所谓的“无”,二者是相依不离的。这些有无的关系论证是相当深刻的,显示了老子非凡的观察力和思考力,他不仅看到了对立面相互依存的关系,还提出了对立面相互转化的必然性。
“反者道之动”是事物运动的规律,宇宙中无一成不变之事物,既对立又统一,既相反又相成,事物之间或相互转化,或相互联结,或相互渗透,就连天地之源的“道”也是“逝、远、返”、“周行而不殆”的。老子认为事物是以成对矛盾的形式出现的,在一定的条件下,正可以转为反,反也会变为正。正是这种物极必反的规律,老子向世人提供了“由反入手,以反求正,欲取先予”等,具有智慧光芒的方法论,他还主张凡事都不要极端化,否则过之无不及,就会适得其反。
结语
道家的思想,在探究宇宙和谐的奥秘、寻找社会的公正与和平、追求心灵的自由和道德完满三个层面上,对我们这个时代都有新启蒙思想的质。道家在两千多年前发现的问题,随着历史的发展,愈来愈清楚地展现在人类的面前。——耗散结构理论创始人,诺贝尔奖获得者:普利高津
从《道德经》中可知,老子对于矛盾存在和转化是有着极其深的洞见,他所强调的“无为而无不为”就是遵从事物发展的自身规律,而他对于矛盾的转化条件和规律的把握使其提出的见解:或主张推动这种转化以达目的;或主张避免这种转化以保持有利地位等,至今都是适用的。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老子是中国第一个系统地提出辩证体系理论的哲学家,这对于中国哲学史是极其重大的贡献。
《道德经》字数虽少,才五千余字,但字字珠玑,是老子思想的集大成,他对人类文明源头的探寻,他高于一般人的杰出见解,对中国古老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对世界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