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才是真正的押韵(永不过时的押韵思维与原理)

文/陈迹

什么才是真正的押韵(永不过时的押韵思维与原理)(1)

近年,经过中华诗词学会课题式研究后公布了《中华通韵》,立刻引起了热烈的讨论,有赞成的,更有反对的,甚至还有言语过激的。静静看了看他们的观点,赞成的理由是:一是依照国家相关法律制定的《中华通韵》是首次从国家层面制定了“行业标准”无疑是好事。原因是一直以来用新韵和古韵写诗词的人们相互"掐架"和“各行其是“。要知道普通话诞生直到现在,无数的诗词创作者都期盼有一个全国通行的诗词韵书(特别是使用新韵创作的人群)。二是《中华通韵》是结合了现代普通话的语音特点来制定的,其优点很明显:《中华通韵》非常简单,基本是普通话发音,作诗不必再去查找韵表,押韵变得异常简单;而用古韵作诗, 需要经常查韵书,否则极容易落韵。这是因为古韵与普通话有很多差异之处,仅仅是入声17个韵部就把人搞糊涂了, 如“屋、熟、集、觉”这些古入声字都是仄声,而新韵里是平声。因此为了让诗词现代化、群众化、更好地与时俱进,制定这个“行业标准”是必要的,特别是对新生代(学生)有普及好处的。

附:公布的《中华通韵》:

什么才是真正的押韵(永不过时的押韵思维与原理)(2)

《中华通韵》

当然也引来一片骂声,反对的理由主要有:一是《中华通韵》本身存在两点不足:(1)是e和ie合并,这个虽然勉强说得过去,但某些字放在一起押韵,实际语感没有押韵的口感,(2)是把 i 韵和整体音节的-i(zhi,chi,shi,ri,zi,ci,si)合并,这些发音原理根本就不同,这样临韵通押造成了语感不通。二是部分习惯用古韵写诗词的行家们觉得放得太宽,说是语感不好,理由是祖宗的好东西丢了可惜,说新韵割裂了传统文化的继承,用古韵作诗才能继承古诗词的意蕴。呵呵!我还有一个不当的猜测是,部分行家们认为诗词规则应当“高难”一点,不能“随随便便”就能写出来,影响了“才气”(我认为是“古气”)的个人突出地位,这就更加造成了诗词的小众化。

实际上就押韵的本质而言,不就是让诗词有“顺口”的美感吗?!便于人们的传诵和记忆吗?!何苦机械教条!为了让中华文化精粹更好地传承,要结合现代人的语音去改革是肯定的,要去走大众化道路是必须的,我们不能过于守古,不能让诗词成为少数人的“雅兴”,一句话,发展才是硬道理。

我个人特别赞成“语感韵”(注:“语感韵”由于沧海(于永森)在2007年提出的(后正式阐释于齐鲁书社2011年出版的《诗词曲学谈艺录》一书)。个人认为是抓住了押韵的本质,给诗词的创作和美感以及以后的语音动态发展有了更大的空间。

理由是: 由于新韵和古韵的均存在不足,所以“押韵”要从实际出发的根本精神,要从诗歌押韵的审美效果来考虑(即诗歌押韵是为了产生一定的声律之美,而这种声律之美是由于所押的韵字具有相同、相近或相似的语感、听觉而产生的),而采用普通话的语感、听觉为制定原则,即以普通话的语感和听觉为基础,凡是在语感上听觉上相同、相近或相似的声韵,都可以并为一个韵部,都可以通押,例如近韵in与ing、en与eng等。这种制定原则采取了动态的制定精神,即在未来普通话已经变化了的情况下,依然可以根据其时的普通话语感和听觉,根据“语感韵”制定的根本精神和制定原则,来制定新的符合新的历史情况的“语感韵”。

“语感韵”的现实运用还有一个更大的优点是:极其简单易行,不需要归纳出各个韵部,不需要列出成千上万个韵字,只要掌握了普通话和“语感韵”的基本精神和原则,就可以在诗歌创作中将韵押好,从而起到押韵应该具有的声律之美的效果。简而言之,诗歌的押韵本来就是极为简单的事情,不应该象“平水韵”那样,因为怕出律而提心吊胆,反复去翻查韵书或去记忆,不应该成为束缚诗人创作的重要因素;也不像新韵中符合了押韵要求但读起来又没有押韵的口感和美感。

总之,“语感韵”实际上就是抓住了押韵的本质,就是以普通话发音为出发点,以读起来有“顺口”之美感为原则(有些理论上是押韵的,但读起来并无“顺口”押韵美感,如“-i”大类。有些理论上不是押韵,但读起来有“顺口”美感,如近韵“in与ing、en与eng“等),因此说“语感韵”是动态的、与时俱进的、永不过时的押韵原则和方法。

因此,我强烈支持和践行“语感韵”!

什么才是真正的押韵(永不过时的押韵思维与原理)(3)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