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的意义简短总结(垃圾分类的意义)
【编者按】
上海7月起正式实施垃圾分类。城市新时尚,你我新日常。澎湃评论部推出“论习惯的养成”,每天一篇,评论员、志愿者、大学生、小学生,小区业主,记录亲身经历,分享小诀窍,吐槽小烦恼,倾听真民声,寻求好建议,让垃圾分类从陌生变成习惯。
不知不觉,上海垃圾分类进入“强制时代”已一月有余。经历适应、实践、磨合,垃圾分类已经慢慢转化为上海市民的日常生活习惯。社区的整洁、街道的干净,人们有目共睹。可部分网友仍然心存疑虑——那些分类后的垃圾,到底去了哪里?
今年2月18日,上海市委书记李强曾冒雨驱车前往浦东老港生态环保基地调研,只为一件事——垃圾分类。
此处为何值得关注?因为,花大力气治理垃圾后的临门一脚,就是要把提高末端处置能力和功能化利用能力放在突出位置。这个关键环节解决不好,之前的千辛万苦就有可能化成泡影。
当时,基地负责人介绍,垃圾分类将进一步降低能源的损耗、污染的排放,促进资源化利用的进一步提高,形成良性循环。
一转眼,半年的时光飞逝而过。近日,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应勇就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工作展开专题调研。而每天垃圾处理量达1.6万吨的老港固废基地,正是他冒着炎炎夏日,实地考察的地点之一。
老港再生能源利用中心通过焚烧垃圾,一年产生的电量可达6亿度以上,相当于供给60万户居民一年的生活用电。大大提高生活垃圾的资源化利用率,推动资源循环,这是上海市民能够切身感受到的福利。
更重要的是,这一成就的达成,和市民们每日的垃圾分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据老港固废基地负责人介绍,实施垃圾分类后,由于水分减少,每吨垃圾的燃烧热值从1700大卡提高到2300大卡,发电量从480度提高到550度。换句话说,干湿分离,使得垃圾焚烧的效率得到了极大提高。可见,垃圾末端处置成效的提升,离不开市民为前端分类做出的积极贡献。
不仅如此,干垃圾可以用来发电,湿垃圾可以用来填埋堆肥,只要持续打造精细化管理模式,垃圾分类领域还大有可为。正如上海市民挂在嘴边的一句老话,不分类的垃圾才是垃圾,分了类的垃圾就成了资源。
短短半年内,宏伟的蓝图已渐渐转化为美好的现实。做到这一点,上海依靠的不是什么捷径或窍门。上海市委市政府的常抓不懈、上海市民的倾情参与、科学合理的规划研究,社会方方面面形成合力,使得垃圾分类成为了这座城市真正意义上的“新风尚”。
事实也证明,把生活垃圾分类这项工作一抓到底、抓出成效,换来的自然是更干净有序的城市、更舒适美好的生活。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