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译于和伟谁更丑投票(五一档口碑第一)
原本以为在《一秒钟》娓娓道来的一封情书后,张艺谋的《悬崖之上》会是一部彻头彻尾的爽片。
没想到的是,老而弥坚的张艺谋又玩了把狠的。
看完电影我有两个感想:
1,千万别玩手机。
2,这部电影的两个主角除了张译和于和伟,谁都不能胜任。
闲言少叙,刚刚走出电影院,下面得哥将从剧情、口碑以及为何“非张译和于和伟不能胜任”的问题上展开探讨。
告诉你张艺谋的这部新片,到底值不值得看。
《悬崖之上》
本片是张艺谋在《一秒钟》之后,连续“四部曲”中的第二部,剩下的还有《狙击手》和《坚如磐石》,说来也巧,四部电影分别为文艺片、谍战片、战争片、犯罪片,一下横跨四个不同的维度。
而《悬崖之上》就是张艺谋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谍战片。
本片改编自2012年的高分电视剧《悬崖》,张艺谋特邀原编剧全勇先重新创作,顶着70岁的高龄,带着全组人员在零下25度的黑龙江雪乡鏖战数月,其中还经历了两次隔离,终于将成品奉出,以飨观众。
电影讲的是30年前,日本侵占东北建立伪满洲国,共产党为解救一名同志,特派四人成立特工小组,代号“乌特拉”行动的故事。
这种剧本放在别人手里,必然是一个洋溢着民族大义的商业动作片,再不济就加点悬疑因素,借着“红”的幌子,收着“红”的票子。
比如此前,同样是第五代导演李少红的《解放.终局营救》就是贯彻的这个套路。
结果,拿下4.6的“高分”。
可当同样为解救题材的《悬崖之上》评分出来后,高下立判:
7.7分,五一档口碑第一。
一个4.6分,一个7.7分,二者中间早就拉开了一个银河的距离,是什么让张艺谋与李少红之间出现了如此巨大的差距?
原因或许很直接:他是张艺谋。
如果电影是一条鱼的话,那《悬崖之上》不是一条只有大刺,能令人随意剥离后畅快吃肉的扒皮鱼,而是一条浑身小刺、需要精挑细选,但肉质鲜美的龙头鱼。
如果你细细咂摸,每个桥段都津津有味。
它甚至没有主干剧情的推动,而是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风声鹤唳、如履薄冰的芸芸众生,玩的是一手“心理战”。
电影一开始就险象环生,令人不自觉地探颈:
开场便是一个俯视镜头,二话不说便让四名特工直接降落,四人分成二组,分别为一组张宪臣、小兰和二组王郁、楚良,在叛徒的出卖之下,他们的位置与暗号均被敌方掌控,先后派出两队伪装成友军接应。
结果,一组识别出有诈,打死了伪装者。
但二组,却陷入了圈套。
开场没有20分钟,一个“囚徒困境”就摆在了观众眼前,火车厢内,一组、二组、敌军,分别有六人,分成三个阵营:
一组想告诉二组实情,但又不敢暴露。
二组夹在中间,即不敢完全信任接应人员,也不敢直接和一组对话。
敌军为了放长线,必须在找到一组之前,把戏演完。
三拨人各怀心思,又投鼠忌器,只能等伺机而动。
紧接着,队长张宪臣在厕所里画了一个专属小队的特殊符号,二组王郁见状,借口去厕所查看,可中途又被一个酒鬼抢先,打乱了计划。
半路杀出酒鬼又是谁?
王郁看没看到这个符号?
从开头的落地识奸,到车厢内的暗流涌动,从囚徒困境的信息战再到以酒鬼收尾的悬疑,张艺谋仅用开头的一场戏就讲全了一部电影的信息体量,紧接着张宪臣又要逃处理半路杀出的检察院,又要逃过检票。
而这,才刚刚30分钟。
张艺谋几乎把类型片玩出了花,短短十几分钟都能有几次反转,数个伏笔。
在城市中逃窜的一组,掉进狼窝的二组,身份扑朔迷离,正反派又势均力敌,没人知道你的枕边人是人是鬼。
台词中的一句话,人物的一个动作,均可能是破局的一把钥匙,故事的连贯性环环相扣,风云变幻、波谲云诡,稍有出神就会错过关键信息。
张艺谋有意淡化了主线故事的进程,为的就是让人专注在这一场场生死存亡的“小游戏”中。
看完电影,你或许才知道:
为何张宪臣能察觉到对方是特务?
为何楚良能毫不犹豫地开枪?
小兰的约定时间到底在几日?
以及,高彬到底发没发现内鬼?
一位网友看完甚至感慨道:国师真的太强了,居然可以把一个如此简单的谍战故事处理得如此跌宕起伏,错综复杂。
而这便是之所以我说“千万别玩手机”的原因。
不然,你和朋友出电影院后,他讲的或许跟你看得完全不一样。
第二:张译和于和伟(有剧透。)
前文说到,《悬崖之上》中,张艺谋并没有玩所谓的“大情节”,摒弃了动作片中层层突破的闯关模式,在交代完任务后,四人分散各地,镜头视角没有拉宽到深明大义的家国情怀,而是聚焦在人物个人情感与责任之间的影响和抽离。
在“英雄”的荣誉之前,他们第一个身份,只是一个普通人,一个父亲、母亲、学生甚至是是一个尚在花期的女孩子。
电影的结构很像是接力棒,前半段由张译饰演的队长“张宪臣”带入故事,进入后半段则是安插在敌军内部的间谍“周乙”接棒。
一个抛家舍业奔赴祖国的特工,一个是潜伏在敌军内部多年的卧底。
这种多重身份对心理的折磨,在张艺谋严苛的镜头下,对演技是极大的考验。
(这也不算剧透吧,电影中段周乙的身份就出来了。)
完成得如何?
随便搜搜最新的评论,满眼望去都是被张译和于和伟“弄哭”。
张译,要的是忍。
张宪臣与二队王郁是夫妻,由于组织的需要,二人远赴苏联受训,膝下一子一女托付给了邻居,可没曾想,邻居竟被日本人打死,两个孩子下落不明。
有人说,电影院门口的两个小乞丐,长得很像他们的孩子。
“活下来的,去找孩子。”落地后,王郁和张宪臣说道。
先有大国,才有小家,张宪臣与妻子知道这一别就是生死,留下的最后一句话便是这个承诺。
为了完成任务,他娴熟老辣,杀伐果决,连队友小兰想给他炖锅排骨汤都被训斥警惕性低,他要忍,要割舍情义,要切断思念,活下去才能去找孩子。
但他却是最容易动情的那个。
任务中途,路过亚细亚电影院,张宪臣终于绷断了弦,竟旁若无人地下车寻觅儿子的下落。
结果,正因为这几番周转,才被敌军捕获。
倒吊、刀砍、电击,面对酷刑,张宪臣三缄其口,一个字儿都没从嘴里蹦出来,生死对他而言,不过是一次没有余韵的疼痛而已。
从任务开始,到最后被枪毙,张宪臣唯一的错误便是在电影院门口下了一次车。
而那一次,也是张宪臣在任务之外,唯一的一次从“特工”切换到“父亲”,他忍得住肉在身上被一片片的割落,却忍不住对孩子的殷切思念。
于和伟,要的是稳。
如果说张宪臣代表的是亲情,那么于和伟饰演的“周乙”,代表的便是革命友情。
他是安插在敌军内部的间谍,风波不惊是他多年历练的本能,即使队友在脚下被枪毙,他也能强忍痛苦,安然无恙。
张宪臣暴露后,他找准了机会想带着张宪臣逃出城,却发现城门被堵,情急之下周乙临时起意让张宪臣假装挟持他出城,但张宪臣面对这种勉强的计谋,还是拒绝了。
“我这身子出去也是废了,不如废物利用,咱俩保一个,你现在比任何人都有活下去的价值,你是知道的。”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听到张宪臣用仅存的力气挤出这句话,周乙终于绷不住,泪水在眼眶内打转,像个做错事的孩子一样,询问着前去赴死的张宪臣:
“还有要帮忙的吗?还有吗?还有吗....”
(截这张图又给我整哭了。)
这是周乙第一次卸下心防。
在老成持重的责任需求背后,谁的心脏又不是鲜活的,跳动着的?
张宪臣死后,周乙又把重心放到二组,间谍的身份让一切阵营互换,“敌”是友,“友”是敌,周乙夹在中间,左右斡旋,容不得半点露怯。
电影中,有这么一场戏,我记忆犹新。
二组成员楚良“朱亚文饰”身份暴露,身中数枪,周乙身为高层不得不奋力追赶,小巷子内,已知天命已定的楚良吞下了自杀药物,白沫一口涌出瘫软在地。
周乙看到后立即冲上去,用手抠他的喉咙,伴随着朱亚文的干噎,整个镜头持续了数秒。
看到这一幕,我不由地心悸,像是被电击了一下。
周乙此时的心态是怎样的?
楚良吞了自杀药,作为队友,他当然想把药扣出来。
如果周乙是敌军,他也应该把药抠出来,确保留有一个活俘。
不管如何周乙在哪个阵营,楚良其实能活的。
可偏偏,他是间谍,他知道楚良宁愿自杀,也不愿被活捉,他必须演,在众目睽睽之下——
去试图“救不活”一个,本来能救活的人。
身份的复杂让周乙丢失了一个思维的界限,他甚至还不如为了看儿子一眼而被捉住的张宪臣,至少他能背水一战,而周乙处在阵营撕扯中的人格,早已千疮百孔。
一个忍,一个稳。
一个与身份抗争,一个与身份撕扯。
在不经察觉的情况下,还要表现出情绪的层次,稍有不慎就会显得做作,但面无表情又会没有代入感,在丝毫毕现的大特写镜头下,必须让观众看到,但又不能让“角色”看到。
两个角色对内心戏的要求达到了登天级别,而接下这两个角色的,正是国内最适合玩“内心戏”的两位男演员,张译和于和伟。
说实话,真想不出来有别人更适合这俩角色,二人的出色演技,完全可以拼一下金鸡百花影帝。
也难怪张艺谋能自吹自夸:“全片没有明星,全是演员!”
当然,《悬崖之上》还是证明了一个事儿。
只要张艺谋想拍,他就能拍出好电影,无论文艺或商业。
——全文完。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