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三年级上语文期末测试卷九(部编语文教材九上)

一、内容理解分析

1.《湖心亭看雪》选自【】,作者是【 】文学家【 】。

2.《湖心亭看雪》通过写湖心亭赏雪的经过,表现了作者【 】的心境和淡淡的【 】。突出了作者【 】高雅情趣和【 】的品质,体现出作者的【 】和对人生渺茫的慨叹。

3.请你写出两句写雪景的诗句。

部编版三年级上语文期末测试卷九(部编语文教材九上)(1)

二、知识点梳理

(一)一词多义

1.余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

一车炭重千余斤 【】

2.强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 国强而民富 【】

3..白 上下一白 【】 余强饮三大白 【】

4.是 是日更定 【】 是金陵人 【】

(二)词类活用

1.是金陵人,此。 【】 2.大三日 【】

(三)古今异义

拉余同饮 余 古义:【】 今义:【】

是日更定 是 古义:【】 今义:【】

部编版三年级上语文期末测试卷九(部编语文教材九上)(2)

(四)通假字

余拏一小舟 【】

(五)特殊句式

1.更有痴似相公者 【】 2.大雪三日【】

3.问其姓氏 【】

部编版三年级上语文期末测试卷九(部编语文教材九上)(3)

三、链接中考

(一)2007年达州市

【甲】 江 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说笠翁,独钓寒江雪。

【乙】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惊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部编版三年级上语文期末测试卷九(部编语文教材九上)(4)

1.请找出下列各组加点字含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 )

A、是日更定 莫衷一是

B、更有痴似相公者 更深夜色半人家

C、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

D、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且焉置土石

2.请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3.【乙】文中叙写亭中奇遇时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部编版三年级上语文期末测试卷九(部编语文教材九上)(5)

4.(1)从【甲】诗“独钓寒江雪”和【乙】文中“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可以看出试问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怀和生活态度?

(2)《爱莲说》中也有含“独”字且意蕴相同的句子,请写出一句。

5.以上诗文都描写雪景和人物的活动,但描写手法和表达的情感却不相同。下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用烘托的手法,景为人设,描画出一个独钓江雪的渔翁形象。

B、【乙】文用白描手法,勾勒写意,使西湖奇景与游者雅趣相互映照。

C、【甲】诗主要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之感。

D、【乙】文主要表达了作者孤芳自赏的厌世之情。

部编版三年级上语文期末测试卷九(部编语文教材九上)(6)

(二)《湖心亭看雪》阅读练习及答案(2019年云南省中考题)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注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部编版三年级上语文期末测试卷九(部编语文教材九上)(7)

14.解释下列句子中划横线的词语。(2分)

(1)大雪三日。 雪: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强:

1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16.请简要分析下面句子的表现手法及作用。(3分)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17.选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情趣?结合内容简要分析。(3分)

部编版三年级上语文期末测试卷九(部编语文教材九上)(8)

(三)2008年常德市中考试题

(甲)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乙)满井游记 袁宏道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砂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部编版三年级上语文期末测试卷九(部编语文教材九上)(9)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问其姓氏,是金陵人,

(2)日,更定矣

(3)冻风时,作则飞砂走砾

(4)而此地与余近

2.选出下列各句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  )

A. 湖中人/鸟声俱绝

B.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C. 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D. 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3.这两篇写景散文皆情景交融,自然成章,毫无雕琢之感。甲文写出了雪后西湖之景凝静清绝 【 】的特点;乙文则表现了满井早春生机勃勃的【 】特点。

4.甲乙两文各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部编版三年级上语文期末测试卷九(部编语文教材九上)(10)

【参考答案】

一、1.《陶庵梦忆》;明末清初;张岱。

2.孤独寂寞和淡淡的愁绪;遗世独立的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故国之思。

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部编版三年级上语文期末测试卷九(部编语文教材九上)(11)

二、(一)1. 我 ;剩下的,多余的 ;正数后面的零数

2.竭力、尽力;强大、强盛

3.白颜色;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4.这;是

(二)1. “客” 名词作动词。做客、客居

2. “雪” 名词作动词。下雪

(三)余 古义:我 今义:剩下的

是 古义:这 今义:与“非”相对

(四)拏:通 “拿”,持,引申为撑、划

(五)1.状语后置2.定语后置3.省略句

部编版三年级上语文期末测试卷九(部编语文教材九上)(12)

三、(一)1.(D )

2.翻译:大雪下了三天,湖中人和鸟的声音都消失了。(必须直译)

3.运用了神态、语言、动作描写;表现了作者的喜悦之情和豪爽之情。

4.(1)诗、文中的两个“独”字,都表现处作者独立独行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2)晋陶渊明独爱菊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5.( D)

部编版三年级上语文期末测试卷九(部编语文教材九上)(13)

(二)14.(2分)(1)下雪(2)勉强;尽力

15.(4分)(1)我划着一艘小船,裹着细毛皮衣,围着炉火,独自前往湖心亭赏雪。(2)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

16.(3分)使用白描手法。(1分)作者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等简练单纯的文字,寥寥几笔,不加烘托渲染地勾勒出一幅素洁淡雅、万籁无声的西湖雪景图,也写出人景相融的美妙意境。(2分)

17.(3分)作者在天寒地冻、西湖人迹罕至的情况下仍独往湖心亭看雪,(1分)表现出他痴迷山水、不随流俗的生活情趣。(2分)

部编版三年级上语文期末测试卷九(部编语文教材九上)(14)

(三)1、(1)客居 (2)这(3)起,兴起 (4)刚好,恰巧

2.( A )

3.(开阔辽远、纯洁静谧、清新淡雅);(春意盎然、万物复苏、乍暖还寒)。

4.甲文 (1)表达了作者闲适恬静、远离世俗的雅趣。 (2)含蓄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3)表达了作者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4)寄托了作者对人生渺茫的深沉慨叹。(答对其中1点即可给2分)

乙文(1)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寄情于山水的情怀。(2)表现作者淡泊名利,注重亲近大自然的愉悦心情。(3)表现了作者对都市官场生活的厌倦之情。(4)表现了作者不因官小职闲而懊丧,反而庆幸自己有游乐时间的达观个性。

部编版三年级上语文期末测试卷九(部编语文教材九上)(15)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