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产品收益怎么样(你的理财收益怎样)
很多人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对银行理财越来越看不懂了:原来保本保息的银行理财产品现在净值下降了;本来比较高的净值收益率赎回以后少了很多。你可能会觉得这银行理财真坑人。如今,银行理财子公司提取超额业绩报酬方式发生变化,一些理财公司已经开始加大计提超额业绩报酬的频率,你投资的银行理财可能会更看不懂了。
首先,银行理财在大众投资中仍然有一定的信任度和期待,但银行理财已经发生了两大变化
曾经的银行理财收益率5%或者后来4%时,银行理财是很多人的首选,现在仍然是大众投资的最重要理财方式。根据数据显示,我国银行理财产品6月末的存续规模29.15万亿元,虽然比高峰时期的银行理财存续规模30万亿有一定程度的回撤,但仍然体现出公众对银行理财产品的热爱。
但银行理财已经发生了两大根本性的变化:
一是新的资产管理新规实施以后,所有的理财产品都不再保本,银行理财产品出现亏损也成为常态。
二是银行理财产品不再是原有意义上的银行理财产品,而是银行理财子公司的理财产品。银行理财已经迎来大变局,银行理财子公司已经替代原有的银行理财,根据相关数据,截至2022 年9 月11 日,30 家银行理财子公司获得批准成立, 29 家银行理财子公司正式开业;而截至2022年6月底,银行理财子公司的存续理财产品规模已经达到19.14万亿元,占全部理财市场的65.66%。而一些中小银行特别是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将退出银行理财产品市场,根据中信建投发布的银行业研究报告,预计有26家中小银行退出理财发行市场。
其次,理财公司计提超额业绩报酬方式改变,在哪三个方面影响银行理财购买进的收益?
今年7月1日,财政部印发的《资产管理产品相关会计处理规定》正式施行,也许很多人对这项规定并不熟悉,甚至觉得与自己无关。这项规定的根本变化是,明确理财资产的管理人在收取管理人报酬时应当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也就是说,当理财产品在投资周期内产生超额收益后,产品管理人会定期从产品净值中计提超额业绩报酬的暂估值,这样的目的是及时反映客户投资收益的实际水平。
理财公司计提超额业绩报酬方式改变,会从哪三个方面影响银行理财投资者的收益呢?
一是银行净值型理财产品购买者赎回和兑付时收益率大幅度下降的情况会发生变化
资管新规以后,银行理财产品向净值型转变,目前我国银行理财产品已基本完成了理财产品的转型,2022年6月底净值型产品存续规模占比已经达到95.09%。
面对净值型理财产品对很多人可能都不适应,因为每天的理财产品净值都像股票一样起起落落。更不适应的是,你本来以为看到的净值收益率可能会达到5%,但在赎回以后却发现根本没有那么多收益,部分收益消失了。
这是因为在赎回时理财管理人收取了各种费用包括超额业绩报酬,因为超额业绩理财管理人会收取业绩分成,而这些分成是在理财产品赎回时一次性收取的,所以你感觉到本来属于你的理财收益却在最后消失了。数据显示,目前理财公司新发理财产品超过八成都会收取超额业绩报酬,收取的平均在50%左右,个体理财产品的提取比例在20%-100%之间。
目前理财公司计提超额业绩报酬方式改变,意味着超额业绩报酬按照权责发生制计算,不会在理财赎回时一次性提取,所以,理财赎回时大量收益消失的场景将大大减少。这对理财投资者的心理落差还是有利的。
二是对部分高净值而且存在超额业绩的理财产品,会降低名义上的理财净值水平和名义收入水平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一般会通过理财产品存续期净值水平测算自己购买的理财产品的收益,对于在超额业绩的理财产品来说,日常看到的净值和收益率由于没有及时提取超额业绩报酬而表现了净值和收益率虚高。
加大理财产品超额业绩报酬计提频次以后,无形中会降低原来的净值水平和收益率,这对理财公司的业绩表现会有所降低,对于理财投资者的表面净值和收益率会降低。一方面会降低理财产品净值和高收益率对理财投资者的购买预期,另一方面也会降低理财财产品投资者的理财收益预期,从而会影响理财公司的理财业绩形象,同时也会弱化理财产品对潜在投资者的吸引力。
三是加大理财产品超额业绩报酬计提频次以后,对理财产品的交付波动加大会降低理财产品投资者的购买体验
以前超额业绩报酬计提只有赎回时一次计提,或者只有在产品到期日、开放日、分红日一次性提取,虽然人们觉得部分收益消失会被理财公司拿走,但毕竟只有一次。
但超额理财业绩报酬计提多次提取以后,提取的频率大大增加,有的理财公司对超额业绩报酬每天计提,每计提一次都会体现为对理财产品收益的降低,也会对理财产品净值的降低。这无疑会降低理财购买者的购买体验,从而对理财产品购买形成一个不好的预期。
目前我国银行理财产品个人投资者已经达到9000多万人,虽然整体上今年上半年为银行理财产品投资者创造4172亿元的收益,但一些银行理财产品净值下降或者低于购买值也对理财产品购买者形成冲击。如今,超额业绩报酬计提频率的增加虽然有利于理财业绩的平缓和真实,但对投资者和理财公司来说,各种考验才刚刚开始。
你还在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吗?你的理财投资收益如何?你的理财产品净值还好吗?(麒鉴)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