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的主要性格特点是什么(为何偏爱林黛玉)
红楼梦中,薛宝钗和林黛玉,都是十二金钗之首。
据著名文学家林语堂的评论,喜欢林黛玉,还是喜欢薛宝钗,甚至可以成为判断中国人性格的一个标准。原话是这么说的——
“你要想了解中国人的脾性吗?很简单,你喜欢林黛玉还是喜欢薛宝钗?”
而一直以来,关于作者到底喜欢黛玉,还是宝钗,也是众说纷纭。
一、初读,觉得尊薛而抑林
我国古代,自汉武帝后,一直尊儒重礼。
这里的儒,是指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这里的礼,便是古代的尊卑等级制度。
儒家讲究“克己复礼”,即克制自己的人性所谓丑恶的一面,尊重古代的礼法制度。要做到亲近尊长,忠于君主。
如果按照这个标准来看,薛宝钗似乎更符合这个标准。
宝钗在书中,是出了名的端庄大气。她每日都会去请安,绝不会失礼;她处处守礼,虽然才华横溢,但将心思更多放在女红之上;她重视尊卑秩序,绝不会和丫鬟互姐妹。
金钏儿事件,很多人说宝钗冷血。但实则,她不是冷血,她只是遵守世俗的规矩,说出了当时等级制度背后的残忍,如此而已。
宝钗“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又“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便是那些小丫头子们,亦多喜与宝钗去顽”。
第五回中,宝钗初入贾府,似乎便比黛玉更加得人心,也更加得小丫头们的欢喜。甚至连目下无尘的黛玉,都“心中便有些悒郁不忿之意”。
红楼一书,写了数百人物,每个都栩栩如生。初读红楼时,光是记住这些人的名字,便已经头昏脑胀,读起文字来,更是匆匆忙忙,很难细致去品味其中内在的涵义。
上述那一大段的文字,似乎都在说黛玉比不了宝钗豁达,比不了她端庄贤惠,故而认为作者更偏爱宝钗。
二、再读,渐渐开始不喜宝钗
儒家学派里,孔子除了提出“克己复礼”外,其实还提出了另外一个概念,即不要成为老好人。
所谓的老好人,是个贬义词。这个词,大多用在那些言行不一,处处讨好,不愿得罪人的人。
《论语》阳货篇,有孔子的一句话,是这样的——
“乡愿,德之贼也。”
这里的“乡愿”,便是如今我们常说的老好人。
而孟子同样对此做了解释。在《孟子•尽心下》中,他说:
“阉然媚于世也者,是乡原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
阉然媚于世,这五个字,便将这种“老好人”的丑态,揭露得淋漓尽致。
再读红楼,渐渐开始不喜欢宝钗,虽然她只是个少女,可身上也展现出来了些许“乡愿”的气质。
她的一年四季,都在送礼物,编各种精致的物件,送给大观园的姐妹;她明哲保身,不关自己的事绝不开口;她很淡漠,对于人性之间的柔情,并不那么相信,理智的选择让人有些寒心。
当然,那时候还不懂得,宝钗只是个少女,当不得“乡愿”这么重的词语。只觉得这样的性子,并不适合交朋友,更不愿与之来往。
三、任是无情也动人,心头好却是林黛玉
后来再读红楼,也开始认识到,宝钗其实是个很优秀的女子。
她身上,有着当时社会对女德的全部要求。才华横溢,重视女红,重视科举,懂得尊卑贵贱,从不任性。
她身上,并非孔子所言那般严重。
但是,也开始懂得,作者似乎更加偏爱黛玉身上的人性美。
宝钗初入贾府时,黛玉正受着贾母的万般怜爱,“寝食起居,一如宝玉,迎春、探春、惜春三个亲孙女倒且靠后”,与宝玉更是“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息同止”。此时忽然来了个宝钗插足,为人处事还比自己优秀,如何能不气呢?
黛玉的可爱之处,便在于她身上天然的人性。
所以,再读红楼,才会更加注意作者偏向性的语句。更加注意宝钗的“大得下人之心”。
黛玉一生,从不刻意奉承任何人,嘴上不饶人,可背地里绝不搬弄是非,更无害人之心。
这样的人,最看不上的,便是那些溜须拍马之辈。
也正是如此,后来黛玉和宝钗和解时,也曾坦诚,曾以为她心里藏奸,故而处处防备。
其实黛玉也好,宝钗也罢,都是世间非常优秀的女子,绝非寻常人能相提并论。可终究,再读红楼,却发觉,作者更加偏爱的,还是黛玉。
作者似乎更加重视人格上的美,如黛玉那种,不自污,不污人的高贵。
《世说新语》中,曾将谢道蕴(王夫人),和顾家妇相提并论,提到谢道蕴“神情散朗,故有林下风气”,而顾家妇“清心玉映,自是闺房之秀”。
这两人都是当时很优秀的女子。
但是,论起更喜欢谁,有个名士是这样说的——
“闺房之秀易得,林下之风难求。”
以上。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