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若只如初见下句(人生若只如初见)

人生若只如初见

何事秋风悲画扇

“乾隆年制”款,粉彩《西厢记》戏剧人物纹赏盘(见图)。《西厢记》是元代著名戏剧家王实甫,在元稹唐传奇《莺莺传》基础上改编的元代杂剧剧本。《唐代传奇》是唐代文言短篇小说。内容多奇闻异事,被后世誉为“唐人传奇”,又称“唐传奇”。

人生若只如初见下句(人生若只如初见)(1)

正面图

《莺莺传》,原名《会真记》。记述唐代文士张生,借宿蒲州普救寺。恰遇在此寄居的崔相国之女崔莺莺与老母横遭劫难。张生见义勇为、出手相助,使莺莺一家转危为安。崔母出面答谢,张生与“花容月貌、惊若天人”的崔莺莺一见钟情。崔母以“有悖祖制”坚辞。隋唐时期,士族门阀制度等级森严,“士族不得与庶族通婚”。崔姓,是士族阶层的高门大姓,崔莺莺又是妥妥的“官二代”。而张生却是庶族出身的“一介书生”。两人地位悬殊,不可“同日而语”。崔莺莺却暗通款曲,投怀送抱、私定终身。张生金榜题名,背信弃义。一手导演了,由“海誓山盟”到“始乱终弃”的爱情悲剧。唐传奇叙事周密、用词简约、文笔优美、感染力强。它顺应市井勾栏审美标准、满足贵族阶层精神消费。在京都长安,涵盖洛阳、扬州、成都等人口密集城市影响巨大。博得达官显贵的推崇,市民阶层的好评。盛唐,科举取仕日趋常态。朝廷重臣有定夺文章优劣,向皇室推荐“举子”的权力,史称“温卷”。特定历史的宏观推动,促使“攀附权贵、毛遂自荐、贿络公行”之风甚嚣尘上。托关系、找靠山、觅捷径,为“登堂入室”讨个“好彩头”,成了“莘莘学子”望眼欲穿的期盼。据传,《莺莺传》张生的原型就是作者元稹。他以自身跌宕起伏的“声色犬马”经历,借助驾轻就熟的“神操作”,创作出惊世骇俗的唐代传奇。《莺莺传》虽存“自虐”之嫌,但仍不失为流传千古的范本。

王实甫改编的《西厢记》,别称《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它迎合时代审美和市民愿望,在拓展戏剧情节的前提下,把“始乱终弃”改为“皆大欢喜”的“大团圆”结局。《西厢记》放大了红娘干练泼辣、秀外慧中的表现空间。“崔张幽会”也在红娘穿针引线、插科打诨的诙谐幽默中,收到了回肠荡气、一波三折的舞台艺术效果。此藏品,高1.6厘米,口径22.5厘米,足径16.8厘米。胎质精致,结构缜密。板沿口,弧形腹,圈足底。器内外,通施白色透明釉,釉质纯正,白中泛青。内沿,以矾红装饰一圈单旋纹,加饰双线如意云头纹。盘内,以传统写意绘画技法,绘制《西厢记》粉彩戏剧人物纹。画面,以黑彩勾描点缀,以粉红、矾红、靛蓝、湖绿、深绿、浅绿、黑彩、孔雀蓝皴染。在芳草铺绿、碧树吐红的春日,发髻高耸、穿红着绿的莺莺与通体素裹、善解人意的红娘,依户外石桌,相对而坐。神态诡秘,窃窃私语,目送秋波。翻飞的双蝶,半遮的窗幔,出墙的“红杏”,小径的“鹅卵”,翻阅的“禁书”,回眸的眼帘,在古雅华美、色调多元的各种彩料精巧铺陈、妙笔点缀之下,架构起出神入化、夺人耳目的鲜活图案。作者采用“托物言志、借景生情”的艺术表现手法,把崔莺莺躁动不安的情感世界、勾魂摄魄的“幽会”场景,刻划得淋漓尽致、呼之欲出。让人拍案叫绝、叹为观止。画面,虽无张生的影子,但各种物象的巧妙组合、精心铺垫,却恰到好处地传达出“此处无声胜有声”的审美感悟和心里共鸣。将古典戏剧艺术的含蓄与写意,演绎到无以复加的境地。藏品,圈足淺圆,修饰工丽。内置矾红“乾隆年制”四字双行楷书款。彩料凝重,红中透黄。字迹老到,洒脱率真,布局舒朗,颇具古意。款识上端有葡文“澳门制造”出口标志。彰显出乾隆出口瓷的典型时代特征。明代嘉万之际,葡萄牙抓住朱明王朝重农轻商、故步自封的软肋,籍口在澳门设立通商口岸。凭借独霸一时的强大航海实力,从东亚到南亚,从西欧到北美,蛮横垄断中国沟通世界的进出口贸易。从嘉万到康乾,上下百余年,窃取了我国难以计数的庞大的贸易红利。“妄自尊大、迂腐落魄”的明清两朝政府,在“冥冥之中”成了彻头彻尾的“冤大头”。其间,在国内各地采集的出口产品,乃至景德镇生产的“准官窑”出口瓷,经澳门中转出口,也必须加盖“澳门制造”的标签。葡人“巧取豪夺、横征暴敛”的狼性本质,由此可见一斑。清中叶之后,随着国内通商口岸的陆续增加、西方列强对华夏市场的强势争夺,澳门通商口岸名存实亡。藏品背面,配置用于悬挂的弹簧挂件(见图),构思精巧,结构微妙,实用性强。折射着欧洲国民热衷收藏的审美取向和追求极致的时尚风采。器内,釉面陈旧,包浆自然,彩料厚重、局部脱落。记录着藏品的岁月沧桑。此器,2009年购于瑞典。寓居瑞典期间,与同道藏友、经营业主偶有交集。并取道赴法国巴黎、芬兰赫尔辛基,造访相关市场和旅游景点。

人生若只如初见下句(人生若只如初见)(2)

背面图

西欧、北欧地区,来自中国的出口瓷数量可观,但多系清代广彩,粉彩相对稀有。以戏剧人物为装饰纹样者占有较大比重。这或许基于欧洲人的“戏剧情结”。欧洲戏剧文化源远流长,发端于公元前6世纪希腊。从古希腊罗马戏剧到中世纪戏剧;从文艺复兴时期戏剧到古典主义时期戏剧;从启蒙主义时期戏剧到19世纪戏剧,一刻也不曾间断。这与欧洲地区的宗教信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以汉族为主体结构的华夏大地,没有宗教图腾,戏剧发展脉络又有失连贯,故戏剧溯源争论不断。据相关专家考证:在我国,原始社会模仿劳动的歌舞;屈原《楚辞》《九歌》祭神的唱词;春秋,优孟扮孙叔敖与楚庄王的问答;俞伯牙“摔琴觅知音”的《高山流水》;蔡文姬《胡笳十八拍》柔肠寸断的千古绝唱;嵇康《广陵散》愤世嫉俗的旷世神曲;杜牧《泊秦淮》“隔江犹唱后庭花”的亡国之音;白居易《琵琶行》“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琵琶演奏;唐玄宗《霓裳羽衣曲》宫廷祭献老子的歌舞配乐,包括商周青铜器的青铜扁钟、河南贾湖遗址出土的远古骨笛,都是我国戏剧文化的客观折射和史料印证。但因中国戏剧历史欠缺系统的文字记载,在源头认知上一直扑簌迷离。界定华夏戏剧始于宋元的确有失偏颇。

积淀丰厚的戏剧情结,相对高端的教育体制,大幅提升了欧洲国民的文化层次和审美水准。引发了他们对域外文化的兴趣;对来自神秘东方大国产品的关注。我国明清出口瓷,特别是以古典戏剧人物装饰的瓷器,成了欧洲贵族阶层的标配。并逐步演变为欧洲社会涉足东方世界的“文化大餐”。这也是欧洲对我国戏剧人物出口瓷情有独钟的关键。此藏品,画艺酣畅,功力厚重,色彩靓丽,意蕴深邃。难能可贵的是,它完好如初,成双成对,堪称沟通中西戏剧文化双向交流的精品佳作和史料佐证。

题目:《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副题:乾隆粉彩《西厢记》戏剧人物盘赏析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