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消灭张士诚过程(元末诸侯-张士诚)

  • 与陈友谅和朱元璋相同,张士诚也是元末的一方割据势力。所不同的是,张士诚似乎缺少了其他两位身上,舍我其谁的霸气。他在起义过程中,有数次倒戈的经历,这使得他被后世评判为,一个不那么坚毅的起义领袖。

朱元璋消灭张士诚过程(元末诸侯-张士诚)(1)

  • 张士诚出身盐贩,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一个小资产阶级。年少时,身上略有几分侠气,且仗义疏财,在当地人民中间树立了不错的威信。恰逢此时,元廷的腐朽已深入骨髓,当地的豪绅和官吏联合起来盘剥盐商,弄得民不聊生。在积累了足够的怒气之后,张士诚借着自己的威望,联络了数十名盐贩,就此起义。

朱元璋消灭张士诚过程(元末诸侯-张士诚)(2)

  • 张士诚部的群众基础主要是盐贩、盐丁,而在泰州,这是一个较为庞大的群体。张士诚率领着这群人,先后攻下泰州和高邮。渐渐的,张士诚成为了招风的那颗大树,元廷先是诏安,张士诚降而复叛,就这样,张士诚迎来了人生中第一次大的军事行动。公元1354年,元廷派脱脱领兵攻打张士诚,张士诚被围困在高邮城,此时的他不是在思考应对之法,而是悔不当初,甚至连扇自己的嘴巴怪自己招摇惹事。幸运的是,脱脱被奸臣陷害致死,张士诚乘势击溃了群龙无首的元军,这真是巨大的捡漏。

朱元璋消灭张士诚过程(元末诸侯-张士诚)(3)

  • 公元1356年,张士诚攻克了苏州,同一年,朱元璋也攻下了南京。朱元璋自知自己立足未稳,需要跟邻居维护友好关系,所以,他派了杨宪向张士诚示好。似乎是信了那句,“先开口的人,已经输了”,张士诚膨胀了,朱元璋的示好被他无视,杨宪也被他扣留了,而且对朱元璋进行试探性进攻,被朱元璋击败后,他才写信求和,割地赔款。在后来与元军及朱元璋的交战中,张士诚也是败多胜少,在其弟张士德被朱元璋俘虏后,他的心理防线彻底被击垮了,掉头投降了元廷。在向元廷输送粮食几年后,张士诚又觉得自己功高,向朝廷要求封他为王,元廷拒绝了他。

朱元璋消灭张士诚过程(元末诸侯-张士诚)(4)

  • 公元1363年,张士诚又自立为吴王,从此脱离元朝的管控。此时的张士诚,占据着江浙的富庶地带,不思进取,渐渐的开始骄奢淫逸。上行下效,张士诚的下属也都一个个变得奢靡,沉溺于享受之中,如此情形,张士诚部的战斗力可想而知。毗邻而居的朱元璋,在最初进攻张士诚的尝试中,并没有占到多少便宜,又因此时他的进攻重心在陈友谅身上,所以对张士诚的进攻暂时作罢。陈友谅不愧为一代枭雄,在与朱元璋争锋相对的同时,不忘联络张士诚,让他一起参与到对朱元璋的战争当中,而张士诚选择观望,错失了这千载难逢歼灭朱元璋的机会。随后的起义进程,主动权完全掌握在朱元璋手中,他先灭陈友谅,再诛张士诚,而剿灭张士诚,对朱元璋来说如同探囊取物。

朱元璋消灭张士诚过程(元末诸侯-张士诚)(5)

  • 纵观张士诚的一生,有着挥之不去的商人本性。他并不是一个为民请命的领袖,看起来,起义只是迫于形势而被逼上梁山。他缺少了朱元璋、陈友谅身上那种舍我其谁的霸气、大业必成的坚毅和唯我独尊的野心,有的只是为了眼前利益的蝇营狗苟。此外,他朝秦暮楚,反复倒戈,丢失了自己的立场,在以忠义立命的封建社会,着实是愚蠢的做法。与此同时,他不是一个滥杀无辜的人,待人厚道,心怀慈悲,在元末民不聊生的大环境下,维稳了一方百姓。有道是,慈不掌兵,张士诚有盛世之仁,但却无法成为乱世之君。毛主席曾说道,“资产阶级的革命具有不彻底性”,这大致可以说明,张士诚在起义过程中几个关键时刻犹豫不决的原因。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