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的理论震惊世界(今天杨振宁100岁了)
10月1日,中国科学院院士、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正式迎来100岁生日。
从此前曝光的百岁寿宴现场照来看,
除了走路时需要用上拐杖喝妻子翁帆的搀扶外,杨振宁无论精神状态还是外表看起来都非常好。
在寿宴上发言时,杨振宁侃侃而谈、思维敏捷、逻辑十分清晰,
让人完全看不出已经是百岁高龄老人。
杨振宁有两个生日。
9月22日,是杨振宁赴美留学时使用的证件上误写的生日,诺贝尔奖官网上写获奖者生平时,采用的也是这个日期。
10月1日,才是他真正的生日。
1922年10月1日,杨振宁出生在安徽合肥的杨家大院。
按照辈分,他是“振”字辈。那一年,他爸爸杨武之在怀宁县教中学数学,于是取了地名里的“宁“。
杨振宁不论是从世界物理学角度,还是从中国学界角度,都称得上是依然在世的世界上最伟大的物理学家。
在早年间一次国际最顶尖物理学家的峰会上,杨振宁毫无疑问站在了C位。
但是,杨振宁的这一生,在他的同胞眼中,却充满不理解和争议。
讽刺最多的就是说杨老“回国养老”。
还将其与已逝的邓稼先做对比,这种对杨老对中国贡献的诋毁和污蔑令人心寒。
在他一个世纪的生活和半个世纪的研究中,争论和荣誉并存。
前几年,杨振宁教授的项目再度成为大家的焦点。
知乎上《杨振宁的最后一战》引起网友热议,文章中称:
杨老反对建设超大对撞机的态度一以贯之,科研资源数量有限,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中实现最大的价值,避免资源过度浪费,避免中国重走美国当年的老路。
杨老反对的原因大致如下几点:
其一,建造大对撞机美国有着痛苦的经验,因为大对撞机的诞生是无底洞,杨振宁估算中国建造费用不低于200亿美元。
其二,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建造大对撞机费用奇大,对于解决燃眉问题不利。
其三,建造大对撞机势必会大大压缩其它科研项目的费用,尤其是对基础学科不利。
其四,多数物理学家包括杨振宁认为,超对称粒子的存在只是一个猜想,没有任何实验根据,用超大对撞机发现猜想中的粒子,只能是猜想加猜想。
其五,七十年来,高能物理对人类生活有没有实在的好处?杨振宁的回答是“没有”。
最后一点,建造超大对撞机,其设计及其以后的运转分析,必将90%外国人主导,如果能因此获得诺贝尓奖,获奖者一定不是中国人。
杨老看似刻薄的反对意见,直指中国目前的科研的环境,时机未到,就要韬光养晦。
中国物理学还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和项目,没有必要为了一个不成熟的设想花费巨资,为了所谓的“面子”更是不值。
但这些恳切之语,在一些愤青的眼中就变成了“恶语”,质疑和反对声袭扰不断:
“为什么等老了再回中国?换回中国国籍?”
甚至有人说让杨老“滚出中国”。
只能说,你是什么样的人,你就看到了什么样的社会,成为什么样的自己。
世人皆知杨振宁伟大,却很少有人能解释清楚,先生到底伟大在哪里。
“诺奖得主”这个分量十足的头衔,完全不足以概括杨振宁一生的成就。
美国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赛格瑞称杨振宁是:
“全世界几十年来可以算为全才的三个理论物理学家之一”。
而关于他的学术贡献,曾经有人打过这样一个比喻:
如果物理学是一座摩天大楼,那牛顿及其重力理论就是这座大楼的地基,霍金及其发现就相当于这座大楼的墙面。
而杨振宁及其贡献,则是贯通这座大楼底层到最顶层的电梯。
没有他,人类物理学可能永远也无法抵达顶端。
有人说,把物理学家按照贡献排名,杨振宁是唯一一位和牛顿、爱因斯坦、麦克斯韦并列在第一梯队的中国科学家。
他的一生,有荣誉,也有争议。但他的伟大,毋庸置疑。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让我们来回顾杨先生一生所做的贡献。
1956年,杨振宁与李政道两人通过过去的一些异常实验数据,共同提出“宇恒不对称”定律。
1957年,两人凭借这一物理学重大勘误而夺得当年的诺贝尔奖。
这是华人在历史上第一次拿到诺贝尔奖这样具有分量的奖项。
我们在无数次关于杨老的报道中听到过宇称不对称或者宇称不守恒这个名词,但是杨老的这个最著名的成就是什么意思呢?
用大白话来说:就是宇宙中的物理定律并不完全是左右对称的。
我们在初中物理就学过自然界有四大基本的力:万有引力、电磁力、强相互作用力、弱相互作用力。
前四者都是严格的宇称守恒的,然而,弱相互作用力并不是。
用一个笑话说,就是大自然是一个轻微的左撇子,左手型的分子在作用中会有优势地位。
(图片来源:Chemistry World)
这意味着什么?
牛顿告诉我们,这个宇宙是对称的,作用力等于反作用力,你打了我一个巴掌,我的脸也就用同样的力量打了你的手。
爱因斯坦告诉我们,这个宇宙是守恒的,质量和能量可以相互转换,原子弹可以裂变出能量,光射到了黑域里会变成质量。
然而,杨振宁告诉我们,世界并不完全是这样的!大自然还有更多的奥秘等着我们去探索!
(图片来源:Care2)
但除此之外,杨振宁更加不为普罗大众所知的是,不仅只有1957年的诺奖与杨振宁有关。
在之后的七届诺贝尔物理奖中,都少不了杨振宁的参与。
一个人的得奖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他带了一群人得奖。(像不像小时候 carry 全场的学霸?)
杨振宁靠宇称不守恒夺得诺贝尔奖,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止步,他高产得惊人,此后又陆续提出了“Yang-Mills规范场论”和“Yang-Baxter方程”。
(图源:摄影家邓伟 摄)
先是杨振宁提出了“Yang-Mills规范场论”,再之后,才是7个诺奖是因为找到杨振宁的标准理论所预测的粒子而获奖,例如丁肇中、希格斯;
通过研究杨振宁提出标准理论获得成就,而间接获得诺奖的更是有几十个;
杨振宁垄断了理论物理,从他的理论衍生出来的成果几乎囊括了六十年来诺奖物理奖的理论物理和粒子物理部分;
除了诺贝尔奖之外,还有6个菲尔兹奖是研究杨振宁的方程而来的。
可以说,没有杨振宁先前奠基的基础,往后的那些获得者们,诺奖拿得会更加艰难,甚至找不到一个研究的方向。
在2000年的时候,《自然》评选了人类过去千年以来最伟大的物理学家,全人类总共只有20多人上榜。
杨振宁先生在这个评选中名列18位,并且他是唯一一位还健存于世的学者。
同榜单的其他人,都是我们在教科书上耳熟能详的名字,包括牛顿,爱因斯坦,麦克斯韦,薛定谔,波尔,海森堡等等。
这足以见得杨振宁在其专业领域的建树。
而杨振宁的建树绝不止于此。
2003年,杨振宁回国。将自己毕生所学带回国内,培养下一代人才。
尽管已经90多岁,但他依然亲自给本科生上课,用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启发指引着这些中国科学界的未来人才。
清华大学的物理系近些年的学术成果,离不开杨振宁的大力支持。
在杨老的支持下,仅仅三十年的时间,清华的物理科研水平就成为了中国离世界顶尖大学水平最近的物理系。
90年代清华物理系人才贫瘠、资金也不足,有时候甚至请不到一流的研究者来组建团队。
杨振宁见状,动用个人关系,从别的地方挖来了不少了专家任教。
著名力学、数学、天体物理学家林家翘,图灵奖获得者、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姚期智等皆在此列。
正是杨振宁带回的这些科研人才,为我国日后的理论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杨振宁老先生从未停过讲学的脚步。今年已经95岁的高龄,还在香港中文大学任教授。
清华IAS的建立以及凝聚态和冷原子领域方面,都与杨振宁先生有分不开的关系。
而凝聚态和冷原子恰恰也是我朝弯道上赶上世界水平的领域。
除此之外,杨振宁先生一直在致力于培养中国优秀学生发展物理。
1978年3月,在杨振宁等人的倡导下,中科大创建首期少年班。
1980年,杨振宁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发起成立“与中国学术交流委员会”,资助中国学者去该校进修。
1983年12月28日,杨振宁向邓小平建议:“国外认为,搞软件15—18岁较有利。”由此,科大少年班设立了计算机软件专业。
1984—1986年,杨振宁倡议的“亿利达青少年发明奖”。“吴健雄物理奖”和“陈省身数学奖”相继成立。
1997年,在杨振宁建议下,清华大学决定根据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经验,成立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杨振宁把在清华的工资都捐了出来,用于引进人才和培养学生。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正是杨老的悉心栽培,我国物理学的这棵青青小苗,才能成长为能够遮天蔽日的茁壮大树。
于科学,杨老奉献了毕生精力,只为了物理学的发展筑路搭桥。
于国家,杨老更是忠贞不二,只为了祖国的物理学发展铺路奠基。
杨老一生,体会了战争的颠沛流离,经历了国籍的几度变迁,最后终于回到了自己的祖国。
在抗日战争时期,他在西南联合大学念完了本科和硕士,此后1945年考取公费留学赴美,就读于芝加哥大学。
1949年进入普林斯顿大学做研究,也是在这里遇到了李政道,也就是和李政道一起,共事了十多年,成果丰厚。
当时的院长奥本海默说,他最喜欢看到的场景,就是杨和李走在普林斯顿的草地上。
令人遗憾的是,杨和李携手获得诺贝尔奖之后不久分道扬镳,对于这两位物理天才的决裂,人们猜测纷纷。
有人说是诺奖奖金分配不均导致二人感情破裂,感慨再伟大的学者也没能逃过金钱的诱惑;
还有人说是理念不合,早在多年前就偶有二人想法不一的流言传出。
第一种说法显然很难成立,毕竟直到死前,杨振宁仍将自己在清华任教的工资悉数捐出。
个种缘由,我们再也无法得知了。
但是可以知道的是,直到杨振宁百岁,他依然表示李政道是自己最成功的合作者,决裂是此生最大的遗憾。
(图片来源:解放日报)
除此之外,外界对于杨振宁的批评大多出于两点,一在于入了美国籍。
这被不少人视为对祖国的背叛和不忠。然而他们没有看到,在1971年,中国关系刚解冻之时,杨老是第一个回国探访的科学家。
而早在钓鱼岛事件爆发之前,杨振宁就公开表示过钓鱼岛是中国的领土。
反观当时的国内,科研条件不够充分,整个社会环境也并不安定。
杨老此时留美安心搞科研,可以说非常有远见。
(图片来源:凤凰网)
另一件,则是在82岁高龄之时,娶了28岁的妻子。
“老牛吃嫩草” “一个贪财,一个贪色。”类似前面这种骂声在当时不绝于耳。在当时,关于这一段忘年恋几乎都是这样的负面评价。
而如今,18年过去了,时间证明二人感情依旧美满,在灵魂的吸引之下,54岁的年龄差并没有摧毁什么。
(图片来源:新浪)
有才的人总是惺惺相惜,另一位伟大的科学家邓稼先和杨振宁是同乡及多年的同窗。他们一个人回国艰苦奋斗,一个人留在美国开疆拓土。
多像热血小说里的兄弟,我们各自闯出一片天,来年再见。
邓稼先因为受辐射病重,杨振宁在美国为其不懈求医问药;杨振宁一有机会回国,要见的人就是邓稼先。
杨老这一辈子,对家庭,忠贞不二;对国家,无愧于心;对他最爱的物理事业,更是燃烧了一生的能量。
不理解他的人可以去了解,不懂得知识的人可以去学习,只想骂人的人,可以请你闭嘴了。
世界上最简单的事情,恐怕就是坐在电脑后用手指敲敲键盘写十几个字的评论,但他们却从来不知道一个人之所以在一个领域成为泰斗,所付出的努力,是平常人的上千倍。
那些骂杨老的人,没有一个人是物理学出身,没有一个人理解科学的意义,他们有的只是自己狭小的世界,黑暗的内心。
这才是这个时代最大的悲哀。
而当国人重新正确认识到杨振宁对全人类的功绩,并且整整开始珍视杨这种科学泰斗的时候,这样的民族才真正有希望。
在邓稼先去世前,杨振宁回国探望他。这对老同学在各自的领域中都取得了伟大的成就。
如今几十年过去了,在去年清华大学为他举办的百岁华诞庆典上,杨振宁这样说道:
我觉得今天五十年以后,我可以跟邓稼先说:稼先,我懂你“共同途”的意思,我可以很自信地跟你说,我这以后五十年是符合你“共同途”的瞩望,我相信你也会满意的。再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