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周一鬼市时间地点(北京凌晨3点鬼市)
一提到北京,相信大家的第一印象都是国际化大都市,北京的夜晚也应该是霓虹闪烁、热闹非凡,事实也的确如此。
不过在每周三凌晨三点的北京,一些充满神秘色彩的“鬼市”却是另一番场景:
昏暗的灯光下,一群低调的买家仔细盘着自己相中的货,对面的卖家则静静地蹲在地上等待买家的决定。
在这里,买卖双方都心照不宣地遵循着一个规矩:看货不问价,照货不照人......
现代化大都市北京为何会存在如此诡异的“鬼市”?“鬼市”上的交易为何会有这样的规矩?
这一切,恐怕要从历史的角度来展开分析......
一、鬼市的由来
据《新唐书西域传》中有记载:“西海有市,贸易不相见,值直物旁,名鬼市。”
这里所说的西海,就是西域。
而这句话的意思是,在西域一些市场上买卖双方互不相见,只有物件儿摆在路边,看上物件儿的人留下钱后即可取走物件。
当然,这时候隐藏在暗处的卖家,会等买家离开后出来取走“货款”,双方的交易就这样完成了。
这就是当时东罗马帝国一种特殊的贸易形式。
在我国唐朝时期,也出现过与这种类似的“鬼市”,只不过唐朝的鬼市,“鬼”的程度要低很多——买卖双方同时在场。
众所周知,唐朝是我国古代非常强盛的朝代,国内经济贸易也得到了飞速发展。
不过朝廷为了维护社会治安,在夜间实行了严格的宵禁制度,于是贸易活动只能被限制在白天进行。
然而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的生活水平也日益提高,人们购物的需求也大大增加,白天的市场很难百分之百满足所有人的购物需求。
因此,只在夜间存在的“鬼市”也就应运而生。
不同于白天的百货市场,夜间“鬼市”卖得更多是一些稀罕的海外物件儿、古玩珍品、闲置的二手货品。
在一些影视剧情里,我们也常常能看到“鬼市”上鱼龙混杂,卖家及其货品看起来都大有来头,整个市场也笼罩着一种神秘的色彩。
不过随着历史的变迁,到了宋朝时期宵禁制度被取消了,夜市经济开始逐渐兴起,人们对于鬼市也就不那么向往了。
不过鬼市并没有因此消失,反而一直延续了清朝时期,甚至直到现代社会,它也没有完全消失。
看到这里,相信大家肯定会有疑问:如今北京真的还存在鬼市吗?北京的鬼市上一般都卖些什么玩意儿?
事实上,北京如今的确还存在一些鬼市,而这其中最有名的两个,就是潘家园鬼市和大柳树鬼市。
这两个鬼市都是从晚清时期流传下来的,不过随着时代的变迁,潘家园鬼市如今已经渐渐演变成了古玩市场。
相比之下,大柳树鬼市倒是更加“正宗”,其交易传统和规矩也保留得更加完整。
不过由于一些原因,大柳树鬼市的交易开放时间,如今被固定了每周三凌晨。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卖家在鬼市并没有固定的摊位,他们也不一定每个周三都会来,甚至有些卖家只出过一次摊就消失了。
每次到了周三的凌晨三点,那些准备出摊的卖家就会不紧不慢地赶到大柳树鬼市,随便选个位置支起自己的小摊儿。
不一会儿,各种五花八门的物件儿就被摆了出来。
不过整个市场的灯光非常昏暗,影影绰绰的,甚至看不清卖家长得是什么样。
之后,一些买家熟门熟路地找到了自己中意的摊位,拿起各自相中的物件反复观看。
一些老行家则不时从口袋里掏出一支手电筒照在物件儿上,更加仔细地观看。
远远望去,整个市场上的一些手电筒发出的光忽明忽暗,像极了墓地的鬼火,乍一看还真有几分“鬼市”的味道。
二、鬼市上卖的都是什么东西?再朝近处看去,每个小摊上摆的物品堪称五花八门,千奇百怪,大部分都是一些老物件儿。
有从古代宫廷里流传出来的奇珍异宝,古玩物件,也有近现代的留声机、收音机、BB机、旧年画、旧海报、旧书籍等等。
按照卖家的说法,鬼市上的每一个物件都是它的历史和来头,即便是慈禧太后用过的茶壶、溥仪皇帝用过的刷牙缸子在这里也没什么稀奇的。
因为清末的很多皇亲国戚、达官贵人都曾在落魄之时,在鬼市卖东西糊口过。
而他们出手的东西,大多来自清朝皇宫,自然不会有假。
这样的说法是否属实,鬼市的物件儿是真是假,我们无从得知。
不过可以确信的是,出现在鬼市上的物件儿,买卖双方都遵循着不问出处的默契。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买家花重金在鬼市上买了一个物件儿,结果事后找专家鉴定后才发现是假货怎么办?
遇到这种情况,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自认倒霉。
因为鬼市的交易,一贯而来的规矩都是钱货两清,没有售后服务,更没有现代社会早已普及的“七天无理由退货”。
即便是买家拿着假货想去找卖家理论,可鬼市每周三晚上才开一次,而先前的下次卖家来不来也未知数。
就算买家历经艰难找到了卖家,卖家也有足够的理由不予理睬。
在这样非常规的交易规则之下,外行人要想在鬼市上淘到真正的宝贝,没有深厚历史文化基础是不行的。
当然,除了要有文化,还要有“赌得起”的心态,因为在鬼市上买东西本质上和赌木,赌石,赌玉一样,风险是不可避免的。
既然是赌,那么是亏是赚都全凭本事和运气,如果玩不起,那就千万别动“趟鬼市”的心思。
其实,除了这些表面的“鬼”感,还有一些令人捉摸不透的交易讲究,加深了鬼市的神秘色彩。
三、看货不问价,照货不照人
说到这些讲究,我们不妨首先来看看,北京人如何表达“去鬼市”这件事。
对于稍微内行一点的老北京人而言,大家不会说去鬼市、逛鬼市这样的话,而是会说“趟鬼市”。
仅仅一字之差,但其中的意思却很有深意,一般而言,人们说到“趟”字大多会联想到趟水。
其实在鬼市,也有这层意思。
因为鬼市上鱼龙混杂,牛鬼蛇神都有,有些黑心卖家会以次充好,凭借着一锤子买卖捞上一笔,然后消失在北京的晨雾中。
关于这种情况,在鬼市的老行家口里,还流传过一个有关汪精卫的传说。
据说汪精卫在青年时期,还是一名积极的革命分子,当时他与同伴背着炸弹准备去刺杀清朝摄政王。
不料在危急关头,他们投下的炸弹并没有发生爆炸,行动因此失败,汪精卫也暴露身份被抓进了大牢。
而他的炸弹之所以是“哑弹”,就是因为当时在鬼市采购时让人给蒙了。
这个传言是真是假并没有一个官方的说法,不过这也说明了一些老行家的确知道,鬼市上的一些卖家存在以次充好的行为。
此外,一些卖家其实也是“二道贩子”,他们手里的货往往是从上家手里买来,然后再放到鬼市加钱卖出,自己从中赚取差价。
因此他们有时候也无法确认,经手的物件儿到底是真是假,而鬼市的水也因为卖家的这些行为变得深浅不一。
对于这样的情况,买家自然也是知道的,不过大家看到有人在鬼市上发财后,还是会抱着“中奖”的心理欣然前往。
由此看来,大家用“趟鬼市”来表达自己去鬼市的行为,倒也是非常合理。
而在这个专业表达术语的背后,则是纷繁复杂的鬼市交易规矩。
其中最大的一个规矩,应该要数“看货不问价”了。
这里所说的看货不问价,是指买家在鬼市买东西,不能像在普通市场上一样随意的询价。
一般来说,只有买家确定自己看上了物件,才会开口询问价格,卖家说出价格后,一般就算是双方达成了交易约定。
因此,在鬼市上看了东西随便问价,之后又觉得价格不合适不愿意买,是非常不礼貌的行为。
当然也有例外的情况,就是卖家喊出的价格距离买家的期待太远,买家是可以通过委婉的方式,来与卖家商量的。
比如,买家可以在四下无人时,轻轻耳语说出自己能接受的价格,如果买家觉得可以成交就会点头,不可以就会摇头。
也有些买家习惯用眼神和手势与卖家交流,他们一般会摘下头上的帽子遮住在身前,随后用手势比出价格,卖家也用手势给予回应。
这样的还价方式,只有买卖双方知道,其他人是看不到的。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还价的过程中还有一个禁忌,那就是不要打听物件儿的成本。
如果你旁敲侧击,希望打听出物件儿的成本,继而来评估自己买的亏不亏,那卖家会一把夺回你手里的物件儿。
然后用眼神告诉你:不卖了,哪儿凉快哪呆着去。
这其中的原因也很好理解,能出现在鬼市上的物件儿,一般都是具有收藏价值的,本身就具有保值性。
买家将物件儿从上家手里买下来,也许中间隔了很多年才再次出手,这中间的时间成本很难用金钱去估算。
再者说,假如有人刨根问底地打听成本价,也会让卖家警惕,来人到底是来买东西的,还是来打听消息的。
因此,“看货不问价”在鬼市的卖家看来,是一个买家最基本的素养,如果没有这个素养,他们宁可不接待。
除此之外,鬼市还有一大规矩:照货不照人。
前文已经说道,鬼市上的灯光很昏暗,一些懂行的买家会自带手电筒,仔细查看自己相中的物件儿。
对此,卖家是一点都不介意的,毕竟谁的钱都是辛辛苦苦挣来的,买东西看清楚这也无可厚非。
可是如果买家不懂规矩,拿着手电筒照卖家,试图认清卖家的容貌,那就是大忌了!
因为能来鬼市的摆摊儿的卖家,大多是有故事的人,他们之所以会选择在凌晨三点的鬼市出手货品,自然是因为白天不方便交易。
既然交易行为是在半夜悄悄进行的,卖家自然也是不愿意抛头露面,搞得人尽皆知。
由此看来,这个“照货不照人”的规矩,也不是不合理。
四、鬼市的文化魅力除了这两大规矩,鬼市的另一个规矩也非常有意思,那就是“管住嘴”。
在一些影视剧情中,我们有时会看到一些买家在鬼市同时相中了某个物价儿,然后开始了你争我抢的闹剧。
事实上,真正的鬼市是不会出现这种情况的。
因为按照鬼市的规矩,如果你看见别人正在仔细端详一个物件,不可贸然去插嘴或者抢货。
等到这人离开了摊位,你方可挑选自己喜爱的物件儿。
再者,每个人在“趟鬼市”时,都不能多事。
即使你凭借着自己的判断,认出那是一个真正的“宝贝”,也不能表露出来,或者公然抬价抢买。
反之,如果你发现某个物件是假货,也不能声张,更不能去揭露卖家的老底或者干涉正在进行的交易行为。
因为这些行为都有砸场子的嫌疑,会受到卖家和其他买家的排挤。
看了这么多鬼市的规矩,相信有人还会忍不住问,当地政府对于鬼市的交易是什么态度?
鬼市从我国唐朝兴起,一直延续到现代社会,除了有消费需求,还有一个延续至今的原因就是怀旧。
尽管鬼市上三教九流都有,但它也的确见证了北京的社会变迁,鬼市本身也早已演变成了一种民间文化。
而鬼市的交易虽然有诸多规矩,可也遵循着自愿买卖的基本贸易原则,既然双方都是自愿,那国家有关部门自然不会过度干涉。
这样包容的态度,也正是北京鬼市经久不衰,至今散发魅力的原因之一。
结语
在旧社会,人们“趟鬼市”大多是基于生存需要或者猎奇心理,图的是个实惠和新鲜。
而在现代社会,人们“趟鬼市”更多是追求一种怀旧、复古的情调,顺便碰碰运气淘一些宝贝回去。
鬼市作为独具北京特色的人文一景,是老北京人怀念历史的一处情感寄托地,更是一种文化传承。
如果有机会去北京,你会去感受一下“鬼市”的独特魅力吗?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