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直角三角形教案乐乐课堂(九年级数学下学期解直角三角形教案设计)
课题:28.2 解直角三角形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直角三角形中边与边的关系,角与角的关系和边与角的关系,会运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以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并会用解直角三角形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感受高等数学中的微积分思想.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综合运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 重点与难点1.重点:直角三角形的解法.
2.难点:三角函数在解直角三角形中的灵活运用.
三、教学方法1.注意加强知识间的纵向联系
锐角三角函数反映了锐角与数值之间的函数关系,这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以及二次函数一样,都反映了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因此教学时,要注意让学生体会这些不同函数之间的共同特征,更好地理解函数的概念.
2.注意数形结合,注意体现数与形之间的联系
解直角三角形在实际中有着广泛的作用,在将这些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并利用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时,离不开几何图形,这时往往需要根据题意画出几何图形,通过分析几何图形得到边、角等的关系,再通过计算、推理等使实际问题得到解决.因此在本章教学时,要注意加强数形结合,在引入概念、推理论述、化简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时,都要尽量画图帮助分析,通过图形帮助找到直角三角形的边、角之间的关系,加深对直角三角形本质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
我们回到本章引言提出的比萨斜塔倾斜程度的问题。
1972年的情形:设塔顶中心点为B,塔身中心线与垂直中心线的夹角为∠A,过点B向垂直中心线引垂线,垂足为点C(图28.2-1)。在Rt△ABC中,∠C=90°,BC=5.2mAB=54.5m,因此
sinA= BC/AB=5.2/54.5≈0.0954
利用计算器可得∠A≈5°28′
类似地,可以求出2001年纠偏后塔身中心线与垂直中心线的夹角。你能求出来吗?
如果将上述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就是已知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求它的锐角的度数。
一般地,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共有五个元素,即三条边和两个锐角由直角三角形中的已知元素,求出其余未知元素的过程,叫做解直角三角形。
(二)互动授新
例题1:要想使人完全地攀上斜靠在墙面上的梯子的顶端,梯子与地面所成的角a一般要满足50°≤a≤75°(课本图28.2-1),现有一个长6m的梯子,问:
1.使用这个梯子最高可以完全攀上多高的墙(精确到0.1m)?
2.当梯子底端距离墙面2.4m时,梯子与地面所成的角a等于多少(精确到1°)?这时人是否能够安全使用这个梯子?
首先对问题的解法进行分析:对于问题1,当梯子与地面所成的角a为75°时,梯子顶端与地面的距离是使用这个梯子所能攀到的最大高度.
教师要求学生将上述问题用数学语言表达,学生做完后教师总结并板书:我们可以把问题1归结为:在Rt△ABC中,已知∠A=75°,斜边AB=6,求∠A的对边BC的长(如课本图28.2-1).
教师讲解问题1的解法:
由sinA= 得 BC=AB·sinA=6×sin75°.
由计算器求得 sin75°≈0.97,
所以 BC≈6×0.97≈5.8.
因此使用这个梯子能够完全攀到墙面的最大高度约是5.8m.
教师分析问题2:当梯子底端距离墙面2.4m时,求梯子与地面所成的角a的问题,可以归结为:在Rt△ABC中,已知AC=2.4,斜边AB=6,求锐角a的度数(如课本图28.2-1).
教师解题:由于cosa=AC/Ab=2.4/6=0.4,
利用计算器求得a≈66°.因此当梯子底端距离墙面2.4m时,梯子与地面所成的角大约是66°,由50°<66°<75°可知,这时使用这个梯子是安全的.
例题2:如下图,已知A、B两点间的距离是160米,从A点看B点的仰角是11°,AC长为1.5米,求BD的高及水平距离CD.
学生先做完此题后教师再进行讲评:
解题方法分析:由A作一条平行于CD的直线交BD于E,构造出Rt△ABE,然后进一步求出AE、BE,进而求出BD与CD.设置此题,即使成绩较好的学生有足够的训练,同时对较差学生又是巩固,达到分层次教学的目的.
解:过A作AE∥CD,于是有AC=ED,AE=CD.
在Rt△ABE中,sinA=BE/AE
∴BE=AB·sinA=160·sin11°=30.53(米).
cosA=AE/AB
∴AE=AB·cosA=160·cos11°=157.1(米)
∴BD=BE ED=BE AC=30.53 1.5=32.03(米).
即 CD=AE=157.1(米).
答:BD的高及水平距离CD分别是32.03米,157.1米.
小结:利用三角函数解应用题时,首先要把问题的条件与结论都转化为一个直角三角形内的边和角,然后再运用三角函数知识解题.
(三)课堂巩固练习
双基与中考
1.根据直角三角形的__________元素(至少有一个边),求出________其它所有元素的过程,即解直角三角形.
2.Rt△ABC中,若sinA=4/5,AB=10,那么BC=_____,tanB=______.
3.在△ABC中,∠C=90°,AC=6,BC=8,那么sinA=________.
4.如图,在△ABC中,AD是BC边上的高,tanB=cos∠DAC.
(1)求证:AC=BD;(2)若sinC=,BC=12,求AD的长.
答案:
1.已知两个 2.8 3/4 3. 4/5
4.(1)在△ABC中,AD是BC边上的高,
∴tanB=AD/AB cos∠DAC=AD/AC
又∵tanB=cos∠DAC.
∴BD=AC.
(2)∵sinC=12/13,设AD=12x,AC=13x,
∴CD=5x,BD=13x,则BC=18x,
又∵BC=12,
∴18x=12,即x=2/3,
∴AD=8.
(四)课堂总结
解直角三角形时一般要用到下面的知识,在Rt△ABC中,∠C为直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c.那么除直角∠C外的五个元素之间的关系。
(1)三边之间的关系:
c² = b² a²(勾股定理)
c = √ b² a²
b = √ c² -a²
a = √ c² - b²
(2)两锐角之间的关系:
∠A ∠B=90°.
(3)边角之间的关系:
sinA= ∠A的对边/斜边 = a/c,
sinB= ∠B的对边/斜边 = b/c
cosA= ∠A对邻边/斜边 = b/c
cosB=∠B的邻边/斜边 = a/c
tanA=∠A的对边/邻边 = a/b
tanB=∠B的对边/邻边 = b/a
利用这些关系,知道其中两个元素(至少有一个是边),就可以求出其余三个未知元素。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