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未闻春雷声(春雨落初惊蛰)

惊蛰,古代中国与现代日本称“启蛰”,汉朝第六代皇帝汉景帝的讳为“启”,为了避讳而将“启”改为了当时发音不同但略近的“惊”字。

惊蛰是一年中的第三个节气。

惊蛰未闻春雷声(春雨落初惊蛰)(1)

图片来自网络

蛰,藏也,静也,本义是动物冬眠,藏起来不食不动。人们常说,惊蛰时节,雷声“隆隆”地惊醒了冬眠蛰伏的动物。

其实不然,惊动蛰伏的昆虫和其他冬眠动物的不是雷声,而是日渐转暖的天气、日渐升高的气温和地温。一般情况下,洞穴、土壤中的气温回升到较高水平时,即使没有雷声惊扰,冬眠蛰伏的动物也会感觉到暖春已经到来,便纷纷出土出穴,开始吃饭、恋爱,奏响生命之歌。

户外看惊蛰

蟾蜍科蟾蜍属

公园水池里比较清亮,水中有残留植被(树叶、树枝)的地方,你会看到很多黑乎乎小颗粒,有的聚集成团,有的连贯成长线,这些就是蟾蜍所产的卵了,每年2月到3月,是蟾蜍交配、产卵的季节,一次可以产下几百到上千颗。

惊蛰未闻春雷声(春雨落初惊蛰)(2)

惊蛰未闻春雷声(春雨落初惊蛰)(3)

拍摄地点:静安雕塑公园

被我们称为“蛤蟆”的它们,也有着很多听起来很厉害的生殖方式呢!多数青蛙蟾蜍都是妈妈产卵在水中,一段时间后自动孵化为小蝌蚪。

但是有一些种类的蟾蜍妈妈能够直接在自己的身体上孵出小蝌蚪宝宝,它们会在身体的那些部位孵化出宝宝呢?说出来肯定吓你一跳,不妨来上海自然博物馆的生存智慧展区找找看!

惊蛰未闻春雷声(春雨落初惊蛰)(4)

惊蛰时节,虫子们吹响了从土里钻出的号角,舒适的温度加上嫩绿的食物正等待着它们出来享用。

科钩蛱蝶属

黄钩蛱蝶会以成虫形式越冬,通常会躲在墙壁缝隙或石头下面,待天气回暖,就出来晒晒太阳,这时候的黄钩蛱蝶因为低温,会呆呆的,不容易惊飞。

惊蛰未闻春雷声(春雨落初惊蛰)(5)

黄钩蛱蝶成虫,图片来源Wikimedia Commons

粉蝶科菜粉蝶属

作为粉蝶科最为常见的一种,菜粉蝶以蛹期越冬后,春暖花开的惊蛰时节正是它们羽化成蝶之时。

想要寻找到这些蝴蝶吗?多多留意市郊的菜地的上空吧,我们喜欢吃的绿叶菜也正是它们的寄主植物哦!由于是完全变态发育的昆虫,正式成为一只蝴蝶之前,它也经历过“虫大十八变”!

惊蛰未闻春雷声(春雨落初惊蛰)(6)

菜粉蝶的卵、幼虫、蛹和成虫

可以看到,无论是长相奇特的两栖类大蛤蟆,还是小小的虫子们,它们的一生都在经历着一种“变态发育”,这种“变态”到底有什么用处呢?

其优势就在于,变态发育让虫子们以不同的形态生活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幼虫时期负责吃饭长身体,成虫后恋爱产“籽”,卵(籽)和蛹可以抵御不利的外部环境(比如秋冬季节等)。

惊蛰三侯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一候桃始华:气温回暖后,桃花纷纷绽放;

二候仓庚(黄鹂)鸣:桃红柳绿之时,黄鹂站立在树梢上鸣叫。仲春之时,黄鹂喊出了一片“声”机。

惊蛰未闻春雷声(春雨落初惊蛰)(7)

插图:黑枕黄鹂,来源科学绘画

你知道作为鸣禽的黄鹂和唢呐的发声方式是极为相似的吗?都是依靠气流的通过引起膜振动,来听听看吧~

上海自然博物馆地下二层的缤纷生命展区,有这么一个“声”机勃勃的展项,等你来认真观察思考哦!

惊蛰未闻春雷声(春雨落初惊蛰)(8)

惊蛰三侯为鹰化为鸠:古人认为鹰会在惊蛰时化为布谷。

这是古人对周围的景物观察不够仔细造成的误解。在惊蛰节气前后,动物开始繁殖,鹰和鸠的繁育途径大不相同,鹰隼类猛禽开始悄悄地躲起来繁育后代,而原本蛰伏的鸠鸽科鸟类开始鸣叫求偶,古人没有看到鹰,而周围的鸠好像一下子多起来,他们就误以为是鹰变成了鸠。

鸟类依据生活环境的不同分成猛禽、陆禽、鸣禽等不同的生态类型。那么不同类型的鸟类有着怎样的区别呢?在地下二层的缤纷生命展区,你能看到不同鸟类的“千足百喙”,认识鸟类的奇妙!

最后来首惊蛰诗词欣赏~可以和小动物们一样动起来啦~

拟古•仲春遘时雨

【晋】陶渊明

仲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

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

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

先巢故尚在,相将还旧居。

自从分别来,门庭日荒芜。

我心固匪石,君情定何如?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