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学什么最好(复旦附中特级教师)

语文教师学什么最好(复旦附中特级教师)(1)

博雅小学堂

给孩子受益终生的人文底色

采访 | 杨捷 口述 | 黄玉峰

复旦附中特级语文教师

在现代教育思潮的影响下,很多家长诟病中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反对让学生抄生词、背诵课文,而沪上语文名师黄玉峰却说,“学语文就是要下功夫,该背的书,还是要背,哪怕‘生吞活剥’也没关系的 。”

为什么背诵对语文学习不可或缺?这么强调记忆,不会扼杀学生的创造力吗?在死记硬背与思辨之间,该如何调和?今天我们推送的文章,将为您细细道来。

本文授权转载自“爸爸真棒”id:babazhenbang

K12原创国际化教育平台,

致力于理性、深度、有启发的中西融合教育探索

第一次见到黄玉峰老师,是几年前的一次大咖云集的两岸三地语文研讨会上。当会议云山雾罩之时,一位老者站在嘉宾席上(其他人都是上主席台发言的)与观众有互动的发言改变了整个会议的气场,他的铿锵之词至今犹在耳畔:

我深知我们语文教育的问题所在…… 我曾多年担任高考阅卷组组长,我们中心的5个阅卷组负责人总要把卷子做一遍,结果几乎没有一道题大家的答案完全相同。有一次我们的答案竟奇迹般的一致,但打开标准答案一看,我们全错了…… 连我们都做不对,怎么要求学生呢?

高考语文,甚至连作文都要有统一的标准。有一年考试,题目是对冰心的一首小诗写评论:

“墙角的花,当你孤芳自赏的时候,世界就变小了”

出题人的目的是要同学们批判孤芳自赏,可是有同学偏偏赞美孤芳自赏,说这种洁身自好的精神,总比同流合污好。这种文章要一律判作不及格,我就不同意,我认为这个学生说得有道理,为什么所有的人都只能有一样的价值观呢?

因为我是阅卷组组长嘛,于是我就一看到这样的作文被判作不及格,就敲一个“驳回”章,见到一份驳回一份!要求老师重新判分。

这可是高考啊,一分之差可能就会改变一个孩子的命运啊!所以,我很珍惜我手中的这个可以驳回的权力,能多救一个孩子就多救一个!…….

如此铁骨铮铮,有学识有担当的黄玉峰老师,是上海乃至中国语文教育届的一个传奇:他是教育界的领军人,复旦大学附属中学特级教师,50年来义无返顾地探索语文教学改革新路,曾被《中国青年报》长篇报道为“语文教学的‘叛徒'”。

因此当我们有机会向黄玉峰这样的语文教学泰斗当面请教关于语文学习的问题时,真恨不得将他说的每一句话都记录下来,分享给读者们。

Q=爸爸真棒 A=黄玉峰老师

语文教师学什么最好(复旦附中特级教师)(2)

黄玉峰部分著作

01

学语文,就是要“死记硬背”

Q学语文的第一个难关就是“识字”,很多家长诟病学校要求学生生字抄写很多遍,课文需要死记硬背,您怎么看这个问题呢?

A 字要熟练会写的话,还是需要抄几遍的

而总的来说,我还是认可要背诵的。该背的就得背小时候你不背,难道等长大了记忆力衰退了再背吗?

学语文本身是要下点功夫的,尤其年纪小的时候,要下点功夫、记点东西,背点东西,学点东西。

特别是诗歌、好的文章等等,更应该从小就背起来,因为节奏感在里面呀。写文章好的人,懂得什么样的语言读起来舒服,怎样写可以把其中的音乐感、节奏感把控好,同时,道理也能够讲清楚。

平时大量的阅读、大量的记忆非常重要,许多读到的内容,借过来借过去,就活了呀,东西越多越活,当你写文章用词的时候,这些东西自己就会跳出来了,苏东坡讲“腹有诗书气自华”,如果你腹中没有东西,临时去想词怎么能想得出来呢?

Q我们注意到一个现象,很多人诟病语文教学的“死记硬背”,而推崇互动的“启发式”教学,这个现象您怎么看?

A 上课的时候老师讲很多很多,不断的提问,搞出很多活动,看上去气氛很热烈,可其实可能只是提了一些很没有意义的,甚至幼稚的问题,比如:“这里换个词可不可以啊?”“这句话没有可不可以啊?”有什么不可以啊?!你如果问作者本人,他的回答也可能和老师的答案不一样。

好老师的点拨不是“话多”,而是在根本问题上进行点拨,或者引导你喜欢语文,这才是最重要的

现在语文最大的问题就在这里:你会背书就说你是“死记硬背”,大家群起反对。这样的人根本不懂得怎么样学语文。我们古人都是这样基本上不讲解,然后你读到会了,自己体会,老师稍微点拨一下。

所以我还是上面的观点,该背的书,还是要背的。

背什么书呢?

知识点”学习是语文学习中一个很大的问题,许多强加进来的一定要考的知识点,对语文没用处。这不是说不注重考试的成绩,但千万不要因为在这些所谓的“标准答案”上浪费过多时间而错过了阅读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些好的篇章、好的词语、好的节奏的东西。

语文教师学什么最好(复旦附中特级教师)(3)

黄玉峰在主讲公益讲座

Q背诵很需要花时间,现在学生要学习的内容这么多,生活节奏这么快,时间不够用怎么办?

A就是因为节奏快了,大家不重视这个问题了,学习就“浮在表面”

大脑开发是记忆力先开发,先记很多种东西,记忆力自然就开发好了。孩子小的时候就是要把基础打牢,看起来花了很多时间,节奏比较慢,其实这个“慢”才是真的“快”(也就是磨刀不误砍柴功的道理)。

现在节奏快,小孩子有许多功课要做,其实有些功课不做不要紧,不学也不要紧。数学家苏步青就跟我讲过“小学里面不需要学数学”,他就反对现在数学学得太早、太深、太怪。苏老说:

现在小孩子不背书不读书,做这些刁钻古怪的数学题,搞来搞去都搞不清楚,多浪费时间呀,其实孩子到了一定年龄很容易就搞清楚了呀。

现在小学就搞奥数,就像人人都被赶到运动场上去参加奥运跑步,人人都不愿落后,你追我赶。但是总有人在前总有人在后。可是运动员将来生病的很多啊,结果就是跑到后面受伤,跑到第一名的将来也受伤,所以你就不如摆正心态,慢慢地走,落后就落后,因为跑得快反而会出现更多的问题。

Q这么强调记忆,会不会扼杀孩子的创造力呢?

A记忆力和创造性是没有矛盾的,创造性是怎么来的呢?因为看得多了、做得多了,以后才会有创造。

写文章也是“创造”,本来没有这篇文章,现在创造出来,你怎么创造出来?因为看得多,记得多,词语掌握多了才写得出来,谁创造得好就是因为他积累得多。所以文学就是这么回事情——

  • 首先,是积累、吸收;

  • 然后,在自己脑子里编程;

  • 最后,才是吐出来表达。

就像生孩子一样,你没有怀孕怎么生孩子?一定要先接受东西,才有可能生出来东西。

你学一篇文章先记住它就是了,干嘛要去分析“这篇文章哪句词语好不好”呢?干嘛要成天考虑“我记得多了到底对不对”呢?

犹太人有句话,和我们中国的学习方法很像,他说小时候应该学会一种“生吞之功”,就是你要会生吞活剥,首先你要把它吃下去,东西吃多了以后他自己学会消化。

胡适曾经说过这样的一段话:

我9岁的时候特别喜欢一句话:人心曲曲弯弯水,世事重重叠叠山。我就是觉得好玩,并不是很懂。到了60岁,我还是喜欢这句话,这时候才真正理解其中的含义。”

9岁的胡适真的不理解吗?他不理解不会感到喜欢的。其实9岁也算理解,60岁也叫理解,理解程度不同罢了。这样简单的一句话都这样,更复杂的话你怎么理解?很多东西小时候解释再多也理解不了,长大了,阅历到了,自然就懂了。

所以“生吞活剥”没关系的,吞下去了,葡萄糖够了,脂肪有了,维生素也有了。

可是如果你天天分析这里面有没有葡萄糖,有没有维生素,却没有吃东西。你说十年下来,你会瘦成什么样?

语文教师学什么最好(复旦附中特级教师)(4)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描写的一切曾激发许多孩子的遐想与好奇。

Q怎样的“生吞活剥”才不是“囫囵吞枣”呢?

A当然,也不是说什么书都值得看、值得吞,一定要学会区分,有所取舍,有些文章有点文采,但内容并不太好。像《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文章,里面有很血腥的、“弹体上沾满脑浆”这样的描述,我就不喜欢。

我不希望我的学生去看这些血腥的、残暴、怨气重的东西。这么多年来,我们付出的代价已经太大。

所以,我们要给到孩子一种平和之气,要喜气洋洋,要开开心心,要给孩子从小就哺育温柔敦厚的东西、善良智慧的东西。

02

学古典文化,

从识字开始追根溯源

Q现在的教材里,文言文的篇幅提高了许多,可是很多家长反映学生学起来难度比较大,是因为我们用简化字学,所以有障碍吗?

A我们现在学的都是简化字,当然也只能用简化字去学习古诗文。但你在识字的时候如果知道这个简化字是怎么来的,文言文就容易看懂了。

中国字是有活力的,所以它的生命力特别强。每个字都有它的源头,知道了它的发展脉络,就如同从一个人一出生就认识他一样,不管他打扮成什么样子,我们都能认出他来。

那么,不论这个字出现在古文中还是现代文中,我们都会很容易识别出它的意思来。比如:

  • “正大光明”的“正”字,下面就是一个“止”(迈步走的意思),上面一横,这样拼在一起,表示对着正确的方向走,不偏不倚就是正,也是走路走得很直的意思。

  • 再比如说“原”,“原野”的“原”没有三点水,三点水是“源头”的“源”,但是在古文里面根本就不出现三点水的“源”,这个“原”本来就是“源头”的意思,因为“原”字在造字的时候,它的本意就是一个山崖下边的泉水,他何必要三点呢?后来由于被“原野”这样的词借用了,所以它就要再造一个带三点水的字出来。

所以识字其实很重要,推荐可以看看《说文解字》,一个字一个字追根溯源地学,看起来很慢,其实对字的来源弄清楚后,你看再多的典籍、文章都相对容易得多,错别字也不会来了,将来写东西也会很有底气

(小编插话,北师大孟琢老师在博雅小学堂APP给孩子们讲《说文解字》,就是一次成功的尝试。)

Q现在受西方教育的影响,中国式的一些学习方法在受到诟病,对此您怎么看?

A中国古代基础教育有它的长处,它不是随随便便哪一个人发明的,它是一两千年来这么多人积累的学习方法。

不要以为现代才有科学,古代的科举就一无是处。古代社会也是需要管理人才的,管理人才也是需要有科学知识的,科举考试不是考你《诗经》怎么背,而是要考你的表达,考你对待事情如何处理。比如会考到云南省的一条河怎么治理”,如果没有这样的地理知识,不知道这条河,或者没有工程方面的知识,怎么考得出来?

再次说到“背诵”,记忆力是任何能力的基础,失去记忆力的人,比如像老年痴呆症,可以想象他其他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没有了。

语文教师学什么最好(复旦附中特级教师)(5)

03

写好作文,

要独立思考也要积累感情

Q“吞下去”之后怎么“吐出来”(写出好作文)呢?很多老师、作文辅导班都在教授给孩子各种“套路”,很多家长发愁孩子作文没有创意,您认为怎样才能让作文有创意呢?

A如果让孩子按照套路写作文,他长大后就肯定不会写文章了。因为他的思维被放进了框里,被锁链锁住了。记忆是一个基础,但又不能所有的事情都只依靠记忆力,我们要吸收记忆的是经典和值得记忆的东西,而不是记忆一些条条框框套路性的东西。

创造力是不容易培养出来的,关键是我们不可以阻碍、压抑孩子的思考?

写好文章,下面的四点很重要:

  • 独立思考很重要

好文章要有一种突破的思想,怎样突破呢?

别人的思想你看得多了可以比较:孔子讲得好,孟子讲得有点矛盾,庄子讲得有点道理,后来一看三者都有道理,在不同的层面上理解都有道理。

那么,你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看世界的观点就是你的创新。

看文章的时候,思考一下哪些是事实、哪些是观点。用笔划一下司马迁的《屈原列传》的“事实”和“观点”,三分之二是“观点”,“事实”只有三分之一都不到,并且这点事实还都值得推敲,那么我就知道司马迁写这篇文章是带着情绪的,他要发牢骚,他需要借助屈原来发自己的牢骚。因此,他写的很多“事实”也不见得是“事实”,不能因为司马迁了不起就觉得他说得什么都是对的。

这种东西看多了以后,就懂得如何把“事实”与“观点”分开。自己在表达时也会考虑——哪里该写事实,哪里该描写,如何来摆事实讲道理

  • 积累很重要

还有,你积累得越多,你知道的越多,你的语言越丰富,你的表达就越好。

老师和家长要做的,就是引导孩子多读书,看多了才能提升出鉴别能力。孩子没读几篇文章我们就给他一个题目,要他创造,即便是创造出来,也是很浮在表面的东西。

  • 不要怕孩子犯错

孩子的思考能力是一点点建立起来的,快不得。

我在20几年前,曾经发表过一篇《小小孩子不益作文》。就是说,写文章要生活化,可是小孩子肚子里没有东西,你一定要他去表达,他就只能说假话,这就不是真正的写作。

在以前的年代,写文章是要有“开笔礼”的,用一个仪式来告诉孩子:你现在读书读得很多了,你可以写文章了。而且是先从小对联写起:三个字一对,两个字一对的写。

我们一方面要让孩子具备这种大量吸收的能力,另一方面不能阻拦孩子的独立思考,不要动不动就说孩子错了,特别是语文、文学方面没有简单的对与错。

要将吸收记忆与独立思考两者融合起来,孩子自然就会慢慢创造自己的文字了。

语文教师学什么最好(复旦附中特级教师)(6)

黄玉峰和话剧团小演员们在一起排练节目

  • 学会观察,学会感动

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书读得多了,路走得多了,见多自然识广。但是旅行也要讲求点方法,要让孩子学会观察,尤其是学会感动非常重要。

我们培养孩子除了知识方面的积累,还有感情方面的积累。因为一个受过教育的人,他的感情是丰富的,一个没受过教育的人,感情往往单薄。

那么,我们要让人的感情丰富起来,就要在生活、旅行中积累起来。

最后我想说,从这么多年的高考阅卷中可以看出,如果你想靠语文分数拉开差距,那是非常难的,可其实,语文的差别,不在分数上,在做人上啊,它是人与人的差别!

从记忆到运用,从知识到思维

京城名师王翔将思辨引入古文学习

为中小学文言文学习

提供终极解决方案

最烧脑思维式古文30讲

涵盖中小学文言核心词汇

熟讲文史常识、重点语法

精炼八种翻译理解方法

培养读写逻辑思维能力

三阶养成非凡君子人格

原价¥2599 上新价¥1999

优惠仅至6月9日

现在扫码立即订阅

点击原文,立即订阅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