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民族织锦 傣族织锦传承人张继美
在云南的最南端,有个美丽的地方叫做西双版纳,有个民族依水而生,他们在这片“理想而神奇的乐土”上创造出了轻盈秀美的孔雀舞蹈、远古悠久的贝叶经书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傣文化。其中,被傣家女子穿在身上的织锦傣族服饰更是成为一种“流动的”服饰文化,展现着傣族女性的柔美和秀丽,体现着浓郁的边境风情。6月13日至19日举行的“丝路云裳·昆明民族时装周”上,将有名为《傣锦之恋》的6套精致傣族织锦服饰登上T台,以其独特的设计风格搭配精美的饰品展现傣族服饰的无限魅力和风情万种。
丝路云裳·昆明民族时装周
傣族织锦,是流传于云南傣族地区的一种精美的民间手工艺品,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少数民族特色。傣锦最早出现在唐代,充分体现了农耕社会傣族男耕女织的分工,以其优美、轻柔、亮丽、色彩或淡雅或浓郁的特点,凸显出傣族女子亭亭玉立、仪态大方、秀美柔和的身姿。
丝路云裳·昆明民族时装周
如今,在西双版纳的街头巷尾仍有不少身穿傣族织锦服饰的傣族少女,她们身上一梭一线织出的傣裙,成为一道流动的风景。在傣族村落里,上了年纪的傣家女性每天穿戴的仍是自己纺织的服饰。但是,随着现代机器纺织业对传统手工纺织业的冲击越来越大,这一历史悠久的手工技艺开始面临失传的问题。
2008年6月,傣族织锦技艺入选了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后,西双版纳陆续涌现了一批像张继美一样的织锦手艺文化遗产接力者。
“在过去,傣族家家户户都有纺车和织布机,傣族的女孩子从12岁左右就开始跟着母亲、姐姐或其他女性长辈学习纺纱织布技艺,到了15岁左右便开始学习织锦。织锦往往被视为一个女子贤德与才干的表征之一。”张继美说,小时候的记忆里就是母亲时常坐在屋檐底下或在屋里的一角,架起木构件高台织布机开始织布。在农业生产之余,在农闲或雨季来临的时节,许多傣族村寨中几乎每家都有傣族妇女在织锦。
丝路云裳·昆明民族时装周
从小生活在美丽的西双版纳,张继美每天看着母亲为所有家庭成员纺织衣服、缝制鞋子,为了让傣族织锦这份手艺有所传承,张继美在1997年就决定自己开创一个以傣族服饰为主打的服装品牌。为实现自己的梦想,她只身一人到北京学习高级服装制作技艺与设计。1998年,回到家乡景洪开创了自己的民族服饰制作坊。
此后,张继美与水傣织锦代表性国家级传承人玉儿甩、汉傣织锦国家级传承人叶娟、花腰傣织锦传承人玉叶,来自傣族不同文化支系的4个女性一起把傣族传统的织锦技艺传承下来。2018年,玉儿甩、叶娟、玉叶、张继美联合打造的“亨傣傣族织锦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馆”在景洪开馆。目的是弘扬民族文化,传承匠心精神,做民族文化的传播者与传承者,让游客真正的体验感受傣族千年织锦的技艺与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
“传统的傣家人喜欢自己染布缝制衣服,纺织之前要到山林里采集原生态植物染料,纺纱上架、入梭织造,所有的程序加起来复杂而繁琐。”传统工艺沉淀了千年来祖辈的智慧结晶,在张继美看来:“传统工艺的传承应该在发展中传承,在时尚中传承,民族服饰才会有更多的人去接受,民族文化才会更加久远。”
丝路云裳·昆明民族时装周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古老的傣族织锦手艺,让更多人爱上绚丽多彩的傣族服饰,张继美曾多次带着这项手艺和服饰走到省外参展和交流。2014年,她曾登上CCTV《影响力对话》栏目,为节目主持人设计了精致的傣族服装。“如今,我的妈妈80多岁了,还在家里坚持做手工布艺。我的孩子毕业后,也将投身到傣族织锦手工艺品的开发和创新中来。这是全家的事业,也是维系着一家人的情感纽带。”张继美说,这份传承的事业她一直在做,以后也会坚持做下去。
丝路云裳·昆明民族时装周
张继美说:“傣族服装真的很美,它充分展示了傣家女子的玲珑秀美、婀娜多姿。白色的上衣,淡雅的筒裙,这是女子前往佛寺听经的服饰;耀眼的金色和红色是傣家最华贵和喜庆的色彩,每一种色彩的搭配都能体现出不同的风情和韵味。”在6月份即将到来的“丝路云裳·昆明民族时装周”上,她将与团队一起用绚丽的色彩、精美的剪裁和历史悠久的傣族织锦手艺为大众带来6套傣族服饰,尽可能的把傣族女子性格中的温柔婉约借以服饰凸显出来,让观众感受到一个民族对美的无尽追求。
编辑:Selina 责任编辑:宋力锦 监制:沐利芸 频道总监:朵翔 总编审:李晓风 出品人/总监制:和亚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