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人 艾青(现代文学作家及代表作)

现代诗人 艾青(现代文学作家及代表作)(1)

编辑 | 考文学

排版 | 考文学

一、艾青的历史地位

1.一个历史期待已久的诗人

1)一个“吹芦笛的诗人”:艾青的诗明显地受到西方近代诗人凡尔哈仑、波特莱尔等人的影响,这表明艾青的诗从一开始就汇入了世界近现代诗歌的潮流。

2)一个人民的儿子:艾青的第一首诗就是《大堰河,我的保姆》,在这首诗里,他抒发了自己对大堰

河的无限深情。这说明艾青的诗在起点上就与我们的民族多灾多难的土地与人民取得了血肉的联系。

3)一个具有独立意志和自我意识的诗人:艾青曾顽强地宣布要在世人的嘲笑中坚持唱自己的歌。

总之,艾青的诗歌很早就显露出世界潮流、民族传统和个人气质三者交汇的特点。这个不只属于艾青个人,它显示了中国新诗发展的历史指归。

2.艾青的历史影响

艾青是一个在中国新诗史具有重大影响的诗人,在抗战时期的国统区,最有影响的“七月诗派”称 艾青为他们的精神领袖。40年代, “中国新诗派”的代表诗人穆旦在写作起点上也显然受到艾青的影响。

3.艾青是最早走向世界的中国新诗人之一

艾青的《大堰河》发表后不久即被译为日文,在以后的几十年间,一直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至今已传遍英法德西日俄罗波捷匈保等十多个国家。这表明中国新诗已成为20世纪世界诗歌的一个组成部分。

4.艾青诗歌的历史“综合”

艾青的诗,一方面坚持并发展了中国诗歌会诗人们“忠实于现实的、战斗的”传统;另一方面又克服并扬弃其“幼稚的叫喊”,批判地吸取了现代派诗人在新诗艺术探索中取得的某些成果,进一步丰富与发展新诗艺术,成为新诗第三个十年最有影响的代表诗人。

二、独特意象与主题

1.艾青诗中的中心意象之一:土地

1)“土地”———艾青诗中有着大量的关于“土地”的意象。这意象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爱国主义,这是艾青诗中永恒有主题。如:《我爱这土地》:

2)“土地”———这意象还凝聚着对于生于斯、耕于斯、死于斯的劳动者最深沉的爱,以及对他们命运的关注与探索,如:《大堰河—我的保姆》这首诗歌颂的虽然是“我”的保姆,但诗中将大堰河赋予了象征的意义,她是旧中国所有善良而勤劳的农村妇女的代表,她是永远与山河、村庄同在的人民的化身,———中国农民的化身。她又是“大地”、“母亲(乳母)”、“农民”、“生命”等多重意象的组合。

“土地”的意象在艾青的诗中比比皆是,如《雪落在中国的大地上》、《乞丐》、《复活的土地》、《春雨》等。诗人正是通过对于土地的痛苦、复活与解放的描绘,真实地写出了中国农村现实的灵魂。

2.艾青诗中的中心意象之二:太阳

诗人几十年如一日地热情讴歌太阳、光明、春天、黎明、生命与火焰,表现了诗人对于光明、理想、美好生活热烈的不息的追求。这是艾青永恒的主题。这一类诗歌的代表作是《向太阳》、《黎明的通知》等。《向太阳》“以最高的热度赞美着光明,赞美着民主”。全诗9节,共分四个段落。写他期待着黎明,并在黎明的欢欣中向见到的一切问早、祝福,4-5节,正面唱出太阳之歌。人们从太阳里受到的启 示是:创造性劳动,民主,自由,平等,博爱与革命。6-7节,歌颂了太阳照耀下的抗日解放战争中,祖 国山河的苏醒与人的新生。8-9节,转向灵魂的改造:与寂寞、彷徨与哀愁告别,勇敢地走向太阳、走向新生活。

三、忧郁的诗绪

1.“艾青式”的忧郁的形成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旷野》等诗作都浸透了诗人灵魂、永远摆脱不掉的忧郁,这是构成其诗歌艺术个性的基本要素之一。

1)童年的记忆:农民式的忧郁:他从小就感染了农民式的忧郁,成了一个人道主义者。

2)青年的漂泊:漂泊者的情愫:艾青在巴黎街头过着半流浪式的生活,在陌生的资本主义世界中,咀嚼着异国游子内心的孤寂,这种个人境遇与个人气质以及西方文学思潮的结合,形成了艾青早期作品中流浪汉的“漂泊的情愫”。

3)民族的灾难:心灵的契合:在抗日战争中,辗转于中国北方的艾青不仅理解了北方农民的现实苦难,而且对世界上最艰苦、最古老的种族的感时愤时、忧国忧民的传统产生了心灵的契合。

2.艾青式忧郁的价值

1)这“忧郁”是一种爱:忧郁里浸透了诗人对祖国、人民极其深沉的爱,更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忠实与思索。

2)这“忧郁”是一种清醒:抗战初期,大多数人沉湎于廉价的乐观中,以为我们很快就可以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而艾青却看见了阴影、危机与祖国人民的贫穷,于是陷入了“忧郁”。

3)这“忧郁”是一种力量:艾青的“忧郁”并不表示他对生活的灰心与绝望;表现了他对美好生活执著的追求与坚强的信念。所以,这种“忧郁”是一种深沉的力量。

四、诗的艺术与形式

1.艾青的艺术方法:从感觉出发

既捕捉感觉,又强调主观情感对感觉的渗入,追求对于外界的感受与自己的感情思想的融合,融合中产生出多层次的联想,创造出既明晰又具有广阔象征意义的视觉形象。客观世界的感觉、感受+主观情感多层次的联想=明晰的、具有广阔象征意义的视觉形象表现世界。如《旷野》。

2.艾青诗中的光与色

在艾青的诗里,光与色是非常丰富的,但艾青诗里的光与色,并不是对感觉、印象的简单记录,而是一种暗示、象征,既具有自然形态的形式美,又积淀着社会、历史、心理、哲学……的深刻内容,在形式与内容、色彩与主题之间存在着一种对应的关系,同时又为诗人个性所渗透,可以称之为“艾青的光与色”。

在表现“土地”与苦难时,诗人常使用灰、紫、黄等色调与暗淡的光,使现实的苦难显得更见沉凝。

如《手推车》一诗,便是将景、情、光、色、图乃至音响,统一得较完美的例子。

在表现“太阳”与喜悦的主题时,诗人常采用通红、金色、浅黄、浅蓝的色调,或强烈或温柔、明洁的光,使读者联想起光明与生活的美好。如《吹号者》、《给太阳》;再如《刈草的孩子》。

3.艾青的世界性与民族性

1)艾青的诗歌与西方印象主义绘画:艾青的诗歌创作非常强调捕捉瞬间感觉和印象,这种艺术追求显然受西方印象主义绘画的影响。

2)艾青的诗歌与西方象征主义诗歌:只强调瞬间感觉并不是象征主义。象征主义既强调瞬间印象和感觉的捕捉,又强调主观情感的渗入,这便有了象征主义。他强调捕捉感觉,但更强调主观感情对感觉的渗入,追求外界感受与诗人感情思想的“融合”,并在二者的融合中创造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这显然是象征主义的艺术倾向。

3)艾青的诗歌与中国古典传统:通过西方印象主义绘画,艾青的诗一方面与西方的象征主义诗歌相联结,另一方面又与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取得了内在的联系。

所以艾青的诗既是世界的,又是中国民族的。既有世界性又有民族性。

4.艾青诗中的自由体与散文美

1)艾青对自由体诗与诗的散文美的提倡。

2)艾青诗的自由体与散文美:艾青诗体的特点是,奔放与约束之间的协调,即即变化里求统一,参错中取和谐,运动里求均衡,繁杂里取单纯。

他在诗的形式上,不拘泥于外形的束缚,很少注意诗句的韵脚或字数、行数的划一,但又运用有规律的排比、复沓造成变化中的统一,参差中的和谐。

如《大堰河》全诗行数不一,全诗也不押韵,但每一节首尾两句重复,以确定基调与色彩,中间则用排比、长句,以为抒情与描写。

艾青的诗体现了抗战期间主流派自由诗体所达到的历史高度。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