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力对学生的重要性:学校气氛对青少年创造力的发展趋势及其认知需求有何影响

创造力是产生被特定社会文化所接受的新颖且适用的产品的能力。创造力是国际上普遍重视的学生核心素养评价指标,也是青少年的核心竞争力。

中学时期是个体从童年向成年过渡的时期,在这个过程中,初中心理的各个方面都有了较快的发展。创造力作为心理的一个方面或内容,假设也应该有一定发展。

创造力对学生的重要性:学校气氛对青少年创造力的发展趋势及其认知需求有何影响(1)

有研究表明,个体将来创造力的水平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学时期创造力的发展状况。

因此,开展有关初中生的创造力研究,厘清初中生创造力的发展趋势、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对开发和保护初中生的创造力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创造力的发展趋势是众多研究者感兴趣的问题。从搜集的文献资料来看,已有关于创造力发展趋势的研究大都是采用横断研究设计,这为比较不同年龄阶段的个体创造力的发展情况做出了贡献,但不能反映创造力随时间变化的发展轨迹。

近年来一些研究尝试采用追踪设计探究中国学生的创造力发展趋势,研究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研究是在言语、图形等一般创造力领域展开的。

创造力对学生的重要性:学校气氛对青少年创造力的发展趋势及其认知需求有何影响(2)

创造力是与具体任务相联系的,研究发现,创造力的测量类型不同,创造力的表现也不相同。学生创造力的发展与其自身在日常生活中的实践活动有密切关系,研究拟探讨个体在现实日常生活实践中创造力的发展状况。

关于创造力影响因素的研究越来越强调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认知需求是一项重要的人格特征,它影响个体信息加工的努力程度,直接关系到个体对创造活动的兴趣、体验、主动性和最终成绩。

研究发现,认知需求是影响个体创新表现的一个潜在预测变量。大量的研究探索了认知需求与个体创造力之间的关系,并发现两者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然而,也有另一些研究发现,认知需求与创造力之间并没有显著相关。

创造力对学生的重要性:学校气氛对青少年创造力的发展趋势及其认知需求有何影响(3)

积极的学校气氛对学生心理发展具有保护和促进作用。研究发现,班级整体环境、作为重要他人的教师、同学以及班级同学间形成的学校气氛对学生的创造力发展有着直接而明显的影响。因而班级气氛可能是认知需求与创造力之间的调节变量。

综上所述,研究拟考察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从纵向的角度探究初中生在真实问题解决领域中创造力的发展趋势,具体考察初中生创造力的初始水平和发展速率的变化,以及初始水平和发展速率之间的关系。

第二个问题是从纵向角度考察认知需求与创造力之间的关系。第三个问题是探讨认知需求预测创造力的机制。

一、创造力的发展趋势

创造力对学生的重要性:学校气氛对青少年创造力的发展趋势及其认知需求有何影响(4)

研究通过对初中生连续三年的追踪,发现初中生创造力的发展趋势是下降的。具体来看,初中生创造力总体以及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都是下降的。说明初中生在真实问题解决领域的创造力遵循一般创造力领域的发展趋势。

究其原因,一方面初中生的生活和学习环境较为简单,他们较少接触复杂的问题解决情境。而且在应试教育大背景下,学生学习和升学压力大,学校教育更强调整齐划一,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

同时这个阶段来自学生家庭的限制和规范增多,父母为学生提供的自主机会减少,很多事情父母往往“越俎代庖”,学生参与问题解决的机会减少,从而影响了学生真实问题解决创造力的发展。

创造力对学生的重要性:学校气氛对青少年创造力的发展趋势及其认知需求有何影响(5)

另一方面,从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来看,这一阶段个体正处于青春期,心理特点具有明显的闭锁性和掩饰性,情绪起伏大,内心复杂却不轻易表露。

而且这一时期个体的心理发展跟不上生理发展,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处于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的时期,容易受到师生压力与社会压力的影响产生不可靠、不安全的感觉,从而限制意识、产生动荡,使创造力的发展更加困难。

从创造力发展趋势的性别差异来看,在初始水平上,创造力总体、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的性别差异不显著。从发展速度上看,性别对流畅性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表现为男生流畅性的下降速度比女生快。

原因可能在于,一方面男生与女生相比,在词语使用方面不占优势,这使得男生在表达观点的能力上弱于女生。

创造力对学生的重要性:学校气氛对青少年创造力的发展趋势及其认知需求有何影响(6)

另一方面,研究发现中学阶段的男生的学校适应能力普遍弱于女生,因此,处境不利可能是男生创造力下降速度比女生快的原因之一。

二、认知需求与创造力的关系

研究发现,认知需求显著正向预测创造力总体和流畅性的起始水平,具体表现为认知需求越高的学生,其创造力总体和流畅性的起始水平越高。

认知需求是个体思考的倾向,高认知需求的个体能在信息处理与加工活动中体验到乐趣,而低认知需求的个体常常回避复杂问题或情境,不愿意花费时间进行思考、判断等活动。

研究发现,那些喜欢思考并对问题持积极态度的人在遇到难题时更有可能坚持下去,进而产生更多创造性的问题解决方案,因此,认知需求越高的学生,其创造力总体和流畅性的起始水平越高。

创造力对学生的重要性:学校气氛对青少年创造力的发展趋势及其认知需求有何影响(7)

以往有关认知需求与创造力关系的研究更多地是关注认知需求的水平对创造力水平的影响,少有研究考察认知需求与创造力之间的动态变化轨迹。

研究通过连续三年的追踪,发现认知需求的变化显著正向预测创造力总体以及灵活性的发展速度,这说明认知需求越高的学生其创造力总体和灵活性的发展速度越快。

高认知需求的个体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思考复杂问题,因此,与低认知需求的个体相比,他们在相同时间内能想到的问题解决方案的种类更多,这说明了认知需求对灵活性的促进作用。

此外,研究发现认知需求显著负向预测独创性的发展速度,认知需求越高的学生其独创性的发展速度越慢。这一结果一方面说明了初中生的思维品质发展存在不平衡性,另一方面说明认知需求的发展可能抑制独创性的发展。

创造力对学生的重要性:学校气氛对青少年创造力的发展趋势及其认知需求有何影响(8)

究其原因,独创性是创造力的核心,在创造力各维度中独创性的难度是最大的,而认知需求是一种重要的内部动机,在动机强烈的情况下,个体从事较大难度的任务时往往结果不佳。

此外,应试教育背景下,学校教育强调整齐划,这种模式使学生对问题的探索与求知可能被引导到标准答案上来,因此,导致在时间变化上的认知需求表现出对独创性的负向预测。

研究是有关认知需求与创造力之间动态关系变化的首次探索,研究结果为我们进一步了解两者之间的发展变化提供了实证依据,然而这一结论是建立在真实问题解决创造力领域的,对于结论的推广性还有待于未来研究的进一步验证。

创造力对学生的重要性:学校气氛对青少年创造力的发展趋势及其认知需求有何影响(9)

三、学校气氛在认知需求与创造力之间的调节作用

为探究认知需求与创造力之间的作用机制,本研究基于个体—环境匹配理论和创造力的生态系统理论,考察学校气氛在认知需求与创造力之间的调节作用。

研究结果发现,学校气氛中的教师支持和同学支持两个维度在认知需求与创造力之间起调节作用,课堂自主无调节作用存在。

具体来说,研究发现,教师支持在认知需求与创造力总分与灵活性之间起负向调节作用;同学支持在创造力总分与灵活性之间起正向调节作用。

以往的研究发现,良好的教师支持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发展,而同伴互助与同伴支持也是学生创造力的促进因素。

然而随着时间的发展,作为调节变量的教师支持在认知需求与创造力之间起负向调节作用,班集体中教师对学生的支持程度越高反而削弱了认知需求对个体创造力的促进作用。

创造力对学生的重要性:学校气氛对青少年创造力的发展趋势及其认知需求有何影响(10)

同学支持能够增强认知需求与创造力之间的正向关系,在认知需求与创造力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保护性作用。

对这一结果的解释可从两方面进行:

一方面,虽然教师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情感和学业支持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然而不能忽视的是较为亲密的师生关系也可能使得学生比较顺从于教师的期望,沿着教师期望的方向和角度思考问题可能阻碍了个体思维的灵活性发挥。

另一方面,随着个体年龄和年级的增长与升高,青少年感知到的教师支持下降,与此同时,个体更愿意寻求同学支持。

同学之间合作、互帮互助、交流和分享学习经验、关心彼此学习情况的氛围能够提高个体对于学习和思考等复杂认知活动的兴趣,促使他们愿意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思考、判断、推理和问题解决等活动,进而促进个体创造力的发挥和运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