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岁哈佛(17岁读北大20岁读哈佛)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前言

20世纪60年代下的中国,创造了“两弹一星”的辉煌伟业,也成为第五个拥有原子弹的国家,从此不用再担心他国的武力威胁和核讹诈。

这其中离不开大批优秀的科技工作者,包括许多在国外已经有杰出成就的科学家,是他们在背后艰苦奋斗、无私奉献。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物理天才冯奚乔应运而生。

16岁哈佛(17岁读北大20岁读哈佛)(1)

17岁高中还没毕业的他,就要去读北大物理系。

大三那年,又以北大第一、全国第一的普通物理成绩,被哈佛录取,那时他刚过20岁而已。26岁,他成为加州大学历史上,最年轻的正教授之一。

然而,这颗在物理领域里正冉冉升起、前途无量的新星,却突然黯淡。

1996年,36岁的冯奚乔从高楼上纵身一跃,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让无数人扼腕。

在他去世后不久,美国加州大学为其自降半旗一天,以示哀悼。

究竟,冯奚乔是个怎样的天才,连美国顶尖学府都为其离去而感到惋惜?在他的死亡背后,又隐藏着什么不为人知的秘隐?

受到良好教育

1960年10月1日,冯奚乔出生在北京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里。

他的父亲是一名出色的国家级工程师,而母亲则是一位白衣天使。一家人自从有了冯奚乔之后,整个家庭的重心,就全部放在了教育孩子的身上。

16岁哈佛(17岁读北大20岁读哈佛)(2)

为了教育好孩子,冯父减少了出去应酬的次数,冯母也放弃了单位很多工作。全家人把希望都寄托到了冯奚乔的身上。

冯奚乔也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到了读书的年纪后,就一直是班级里的优等生,第一基本都是他的囊中之物,也成了家长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

而冯奚乔,还不是一个只知道读书的人,他的兴趣爱好也非常的广泛。

家里的乐器琳琅满目,他最擅长的就是小提琴。为了让他学好小提琴,冯家父母不惜花大价钱买了一个进口的小提琴,还为他找了一个外教。

在老师的教育和自己的努力下,他在10岁的时候,就能完成很多小提琴独奏曲。

16岁哈佛(17岁读北大20岁读哈佛)(3)

小提琴伴随了他一生,到后来也是因为小提琴的原因,让他结识了自己心动的女孩。

17岁上北大

学习和兴趣爱好都出色的孩子,一直都是凤毛麟角的存在。等到了高中,冯奚乔就迎来了高考体制改革的东风。

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17岁的冯奚乔还在念高二,但他已经完成了高中所有的课程。

在老师的建议下,他参加了这一年的高考,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北大物理系。

要知道,那年高考体制恢复的消息,让全国人民都振奋不已。

1977年冬和1978年夏的中国,我国也迎来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考试,报考总人数达到1160万人,570万名考生参加,录取新生27万名。用一句“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来形容,是一点都不为过。

在当时,以17岁高中生的年龄就考上北大的佳闻,绝对是轰动一时的热点。

16岁哈佛(17岁读北大20岁读哈佛)(4)

冯奚乔身上的光环,也从学校里的学霸变成全国人民都知道的天才,甚至连北大老师也亲自来到他的家里,和冯奚乔探讨关于物理方面的知识。

很快,在当年的九月份,冯奚乔就踏进北大校园,进行读书学习。

北大,作为中国最为顶尖的几所大学之一,教学理念和学习方式自然也是有所不同。

在大学里,他除了学习之外还参加了很多兴趣班的活动,除了他最擅长的小提琴兴趣组外,他对北大组织的各项英语活动很感兴趣。

冯奚乔用四年的大学时光,刻苦研读专业知识,提升自己的英语能力。这也为他后来能够出国深造,提供了很好的帮助。

20岁留学哈佛

而机会往往是给有准备的人,此时的中国正是改革开放时期,无数的外国企业纷纷来到中国,寻求发展的机会。同样很多国外知名大学也趁这股东风,来到中国挑选学生。

16岁哈佛(17岁读北大20岁读哈佛)(5)

但国外大学在中国的招生名额是很有限的。令全校师生都感到差异的是,大三的冯奚乔却并不害怕,他果断报名参加了中美物理研究生考试。

最终,以北大第一、全国第四的好成绩,顺利通过这场考试的初次筛选。又因为出色的外语能力、专业的知识水平,成功得到哈佛大学负责人的青睐。

这一年,他刚刚20岁。

20世纪的中国蓬勃发展,各行各业都缺乏相应的专业人才,也十分支持国内优秀人才能出国深造。

国家希望,这些孩子们在学成归来后,能够为祖国的发展,添砖加瓦。所以他们的学费以及学杂费,都是政府买单。

希望通过这样的政策,能够让国内优秀的人才,学习到一些先进的专业技术,为社会添砖加瓦。

而这趟飞往美国的航班上,就承载着包括冯奚乔在内的一批华人学子。

16岁哈佛(17岁读北大20岁读哈佛)(6)

他们来到美国大使馆的第一站,就是中国驻美大使馆,当时这个大使馆也才刚刚成立2年。

当大使馆的工作人员知道,冯奚乔只有20岁的时候,也是一脸震惊。

时任大使馆的主任,当即便和在场的所有人说道:

“看到你们这么优秀我感觉到很欣慰,这样的人才我国如果能多一些,以后一定会更加强大,祖国的未来就靠你们这帮人了。”

这是大使馆乃至于国人对这批人的希望,他们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才战略的先行者,国家未来的栋梁之材。

就这样,冯奚乔怀揣着祖国与父母的殷切希望,开启了自己的美国之旅,仅仅在大使馆住了一晚后,就来到了哈佛大学报道。

来到哈佛之后,勤奋和好学成为了冯奚乔的标志,课堂、食堂以及图书馆成为了他生活的全部,书本就是他最好的伙伴。

16岁哈佛(17岁读北大20岁读哈佛)(7)

哈佛大学,一直以来云集的,都是来自世界各地的顶尖学子,但冯奚乔依旧是其中的佼佼者,是哈佛的风云人物之一。

哈佛的学习和考试,对于他来说也没有什么困难,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冯奚乔也完成了自己的研究生学业。

此时,摆在他面前的是继续学习,还是和回到国内。在征求了家里人意见后,他选择继续读书,在这里完成博士学业后再回国。

冯奚乔,确实在物理领域上,是个不可多得的天才。

他最初发表的那几篇文章,直到今日依然在被人们所引用。其中,他的第一篇文章已经被引用了数百次。当时,他只有23岁。

1986年3月,到美国四年半后,冯奚乔提交了他的博士论文,顺利毕业。

很多美国当地的知名企业和大学,都给他抛来了橄榄枝。最后,他选择了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作为自己梦开始的地方。

16岁哈佛(17岁读北大20岁读哈佛)(8)

之所以会选择这所大学,是因为冯奚乔感觉这所大学,在物理方面的试验设备比较齐全,能够让他一边教书的时候,一边继续对自己热爱的物理试验发起“总攻”。

后来的冯奚乔,每天除了教学之外,剩下的时间都在实验室里搞研究。

漫长的研究生活,并没有打消他对知识的追求,很快他就成为加州大学最年轻的教授。

他把所有的重心放在了科研上。除了科研外,个人生活基本算是一片空白,直到34岁才遇到自己喜欢的人。

跳楼身亡

一个科学交流的舞会上,冯奚乔一改平时低调的性格,选择弹奏小提琴来抒发情绪。

也是他这样的举动,引起了一位法国金发女孩的注意,两个人因为对小提琴的交流,逐渐熟悉起来。

通过聊天,冯奚乔得知对方叫安妮,比自己大十岁。

16岁哈佛(17岁读北大20岁读哈佛)(9)

渐渐地,两人确立了恋人的关系。安妮特有的法国浪漫,也让这位独在异乡的科研人员,内心多了一丝温暖。

而冯奚乔独属于东方人的腼腆,也给了安妮不一样的感觉,在新鲜感和爱情的双重冲击下,俩人相处了很长一段时间。

一直到冯奚乔35岁这年,两个人却分手了。当时很多人推测,分手的原因是因为安妮嫌弃冯奚乔穷。

作为一名教授,冯奚乔基本的生活条件还是得到满足的,但也无法再多给与其他了。

冯奚乔和普通人比,实在不算贫穷,但如果是和富豪相比,就无法与之相提并论了。

分手之后的冯奚乔,变得更加孤僻,实验室成为了他最常去的地方。

之后的一年里,冯奚乔基本上没有发过什么像样的论文。当人们快要忘记了这位物理界新星时候,一则震惊全球物理圈的消息,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16岁哈佛(17岁读北大20岁读哈佛)(10)

1996年9月16日,36岁的冯奚乔,从巴黎一座建筑物的15楼纵身跃下,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他的离开,至今让很多人都感觉到惊讶和不敢相信,不敢相信,这位眼里只有物理的天才,会选择以这样的方式离开。

著名物理杂志《今日物理》,也为他的去世发了讣告,在讣告里他被誉为“罕见的天才”。

可这位物理天才的生命,却是如此的短暂。

全球范围内很多有名的物理学家,都对他的死深表惋惜,甚至有很多人认为,他是有能力去争夺诺贝尔物理学奖的。

美国加州大学的校长,对这位年轻的教授也深表遗憾,在冯奚乔出殡的当日,加州大学为他降半旗一天。

16岁哈佛(17岁读北大20岁读哈佛)(11)

而他的墓地,离加州大学不远,墓地朝向的地方正是北京。

为情自杀

当时法国的警方不是没有调查过,但通过一番搜查后,他们得出的结论为自杀。

因为从现场没有发现什么打斗的痕迹,在近期也没有发现冯奚乔和什么人接触过。从尸检报告中,也没有发现任何的中毒残留。

但冯奚乔的自杀,实在发生的太过突然,很多人都无法理解,究竟是什么样的原因,能让他绝望到走上极端。

冯奚乔真的是自杀吗?这个话题一时成为人们争相讨论的焦点,很多人都怀疑他不是自杀而是他杀。

关于这位物理天才冯奚乔之死,到现在也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网上讨论最多的就是以下三种原因。

这三个推测中,呼声最高的就是为情自杀。

16岁哈佛(17岁读北大20岁读哈佛)(12)

和法国女郎的爱情,是冯奚乔一生中唯一一次的动情,这个推测也是有一定的根据,况且冯奚乔自杀的地点,还是在他前女友生活的地方法国。

冯奚乔从小到大,除了学习根本就没有什么社交,对于与异性的社交,更是少之又少。

所以,当比自己大十岁的安妮,出现在他身边的时候,两个人迅速就坠入爱河。

分手后,冯奚乔也变得更加的孤僻,终日郁郁寡欢,逐渐消失在了人们的视野之中。

那份刻骨铭心的爱情,或许对于冯奚乔来说,是人生中最为珍惜的一段记忆。

而对于一个感情比较单一的人,遇到爱情的洗礼之后,对冯奚乔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很容易让他走入歧途。

如果两个人能够把握好,最后能够走在一起,或许自杀也不会发生,安妮用他的浪漫能治愈好这位天才。

16岁哈佛(17岁读北大20岁读哈佛)(13)

结合冯奚乔自杀的地点就在法国,更加让一部分人们相信,这个推测的准确性。

或许这是一个偶然,但偶然中也存在必然的可能性,为情自杀也成为冯奚乔死亡最大的可能原因。

经济压力

这个说法也源于为情所自杀的延伸,因为很多人怀疑冯奚乔和安妮之所以会分手,是因为冯奚乔无法满足安妮的经济需求。

在两人一起生活的这段时间里,周围邻居反映安妮和冯奚乔,不止一次因为经济问题发生过争吵,安妮甚至因为购买很多奢侈品无法付钱,而责怪冯奚乔无能。

冯奚乔,可能对自己追求的科学研究,产生了深深的怀疑。

这样的对比反差,也让从小顺风顺水的冯奚乔心态失衡,才走到自杀的境地。

他也想成为像比尔盖茨一样的人,但现实却是他连为自己心爱的女人,买一份像样的礼物,可能都做不到。

16岁哈佛(17岁读北大20岁读哈佛)(14)

冯奚乔第一次产生自卑感,这让他失去了原本冷静的判断力,从而走向了深渊。

这样推测不是空穴来风,从安妮和他分手的原因,就能发现这一点。更加重要的是,法国警方在他死亡的地方,发现了一本书籍。

书籍的界面和底部全部朝上,而书本翻开的文章内容,正是比尔盖茨自传。

这篇文章描述了比尔盖茨,如何在38岁的年纪成为首富。

当时的冯奚乔也有36岁了,虽然在学术上有一定的影响力,但就财富方面而言,他和比尔盖茨还有着很大的差距。

这个理由看起来有些无稽之谈,但当你细细去琢磨和推敲时,细思极恐:

从女朋友因经济原因离他而去,再到自己和比尔盖茨的经济比较,冯奚乔所产生的自卑感和自我否定的怀疑,难道真的就不存在吗?

当一个一心只有物理的天才,开始要为生活的五斗米折腰,作为普通人的我们,想必是很难理解这中间的痛苦。

16岁哈佛(17岁读北大20岁读哈佛)(15)

但对于独树一帜的天才来说,或许内心是极难接受的。

干扰回国

对于前两个推测,多数都是从他的个人原因出发,剩下的这个原因很可能涉及到了政治的因素,掺杂在里边。

有人认为,是冯奚乔干扰了美国政治,毕竟在他当老师的时候,参加过示威游行。

冯奚乔是一个和平主义者,他反对暴力、武器和战争。

为此,他曾到内华达州的美国核实验基地,抗议过核试验,主张禁止和销毁所有核武器。1991年,他还参加了反对第一次海湾战争的示威活动。

16岁哈佛(17岁读北大20岁读哈佛)(16)

当年他出国的初衷,也是为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后,回来报效自己的祖国。

国家也为这样的人才,付出了很多经济和时间的成本,还是非常希望他能够回来的。

这样的科学家,无论到了哪个国家都是像国宝一样珍稀,美国肯定不会轻易让他返回国家。

联想到当年,我们有很多科学家在回国时都受到了阻碍,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钱学森回国。那也是历尽了千辛万苦,才返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像他和钱学森这样的优秀人才,都是受到国家重视的,如果这样的科学家想要离开自己工作的地方或者返回祖国,很大可能会受到别有用心的人阻拦。

相对于前两个推测,这个推测涉及到的问题有很多。

科学是无国界的,我国一直秉承着自由,不会干预任何人的去留,更不会任由一个科研人员,在不顾自身危险的情况下选择回国。

16岁哈佛(17岁读北大20岁读哈佛)(17)

三个推测看起来都有他们的正确之处,但又缺少了最为关键的证据链,以至于冯奚乔真正的死因,到现在也没有一个结果。

或许时间会给我们答案,也或许哪一天警方会调查出,他真正自杀的原因。

但这不妨碍我们,为这位物理天才逝去的可惜,他本应该有着大好的前程,能够在自己的领域上,继续发光发热,甚至为国家添砖加瓦。

结语

无论什么原因,冯奚乔的生命,还是停留在36岁。

学习了这么多年的知识,还没有等到他大展拳脚就戛然而止了,令人惋惜的同时不得不让人深思。

一个人如果一直顺风顺水的走下去,当遇到一点点困难,心理建设不够强大的同时,就很有可能会因此走上极端。

冯奚乔,从小到大一直站在金字塔顶尖的人,当他遇到爱情的失去、同龄人的超越时,下意识做出错误的判断,也是极有可能的。

16岁哈佛(17岁读北大20岁读哈佛)(18)

一帆风顺并不见得是好事,充满挫折与挑战的道路,也不见得就是坏事。

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当代人的经济条件也是越来越好,比起家境和自身的能力,心理建设也成了越来越多人关注的一点。

良好的心态,能够一定程度上增加你对工作的热情,和对生活的追求。

起点和终点的这段路有很多种走法,前期的一帆风顺不代表就是胜利,一开始的失败也不代表,终点就不是你的目标。

努力战胜道路上的障碍,才是当代人应该坚持的心态,一步步脚踏实地的走下去,总会迎来最终的胜利。

而这样一个本应在物理领域大放光彩的科学家,却突然离世,无疑对国家和社会的损失是巨大的,让人不胜唏嘘。

16岁哈佛(17岁读北大20岁读哈佛)(19)

科研是艰苦的,也是枯燥乏味的,今日的幸福生活、强国之威,离不开一批批在背后默默奉献的科研人才。

他们披荆斩棘、前仆后继,为建设美好祖国添砖加瓦,却鲜少有留在人前的名字。

冯奚乔身上的光环,也是很多无名科研者身上的经历,但他们甘愿整日泡在实验室,做起这背后的无名之辈,甚至为科研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

他们值得我们铭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