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契合点(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中阳实践)

来源:人民网-山西频道吕梁市中阳县,以“汾水之阳,是邑中处”得名在这座地处吕梁山脉中段西麓的千年古县境内,自东南流向西北的南川河水穿行于沟壑之中,青松翠柏、辽东栎原始森林遍布在山川之内,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契合点?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契合点(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中阳实践)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契合点

来源:人民网-山西频道

吕梁市中阳县,以“汾水之阳,是邑中处”得名。在这座地处吕梁山脉中段西麓的千年古县境内,自东南流向西北的南川河水穿行于沟壑之中,青松翠柏、辽东栎原始森林遍布在山川之内。

大自然的馈赠,赋予了中阳县山高林密、群峰叠翠的生态优势,但山高险峻、交通不便、种植作物单一又让中阳县曾经一度被评定为国定贫困县,有脱贫村35个,脱贫人口7512户19149人,占县里常住人口的比例超过了十分之一。

2018年8月8日,山西省人民政府批准中阳县退出贫困县,一举摘掉戴了30多年的穷帽子,开辟出了一条属于中阳人民自己的脱贫道路。然而,脱贫摘帽不是终点,巩固提升脱贫成果,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才是关键。为此,中阳县出台一系列强有力的举措,建立健全防返贫、兴产业、稳就业等长效机制,再次走出了一条乡村振兴的中阳路径。

守住一个底线——不发生规模性返贫

2021年7月,中阳县医疗集团选派的3人工作队入驻暖泉镇庙沟村,办公室主任张海兵任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长。在走访排查中,张海兵发现原先日子过得还算不错的郑利(化名)一家,因患尿毒症的妻子突发脑出血,除医疗保险报销后,家庭自付了10多万的治疗费用。平时在外打工的郑利(化名),由于要照顾瘫痪在床的妻子,家中失去了唯一的经济来源。

摸清情况后,张海兵第一时间将他们纳入新识别的防返贫监测对象,“一对一”进行帮扶。对郑利(化名)在职业中学读书的儿子,落实了“雨露计划”补助3000元和困难生活补助1000元,读初中的女儿享受“两免一补”教育帮扶政策。“去年过年时候又帮他们申请了5000元的民政大病救助,今年7月为郑利(化名)妻子办理了残疾证(一级肢体残疾),每月享受残疾补助236元。”张海兵说。

动态监测防返贫对象,及时采集防止返贫监测对象信息和防止返贫动态监测排查工作,每半月至少走访一次防止返贫监测对象,是每一名驻村帮扶干部的工作日常。

为加强对易返贫致贫人口及时监测,中阳县对所有脱贫人口,及时跟踪监测,不断健全完善动态监测帮扶机制,织密扎牢大网格、小网格、微网格分层次监测网络,采取“网格化管理 常态化排查”模式,做到监测无死角、全覆盖。建立部门数据共享机制,及时掌握新纳入兜底保障范围、住院就医、失业无业,以及因灾情、疫情、病情等因素出现返贫致贫风险的农户信息,重点关注2021年收入低于1万元、收入增幅低于5.5%、收入不增反降以及预测今年收入增幅低于11%的脱贫户和边缘户,对符合纳入监测范围的及时纳入,按照“一户一策”“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及时帮扶、消除风险。截至今年10月底,2022年新纳入监测对象66户166人,采取产业、就业、兜底保障等措施,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值得一提的是,中阳县坚决防止因灾返贫致贫发生。印发《中阳县做好8.11自然灾害灾后恢复农业生产的十五条措施》,对种植业受灾农户进行差额补助,目前已发放补助资金601.1771万元,最大限度降低群众受灾损失。制定《中阳县应对洪涝灾害防止因灾返贫致贫十条措施》,对受洪涝灾害影响的“三类户”和因灾纳入的监测对象,每户救助1000元,共发放救助金30万元。对全县受灾农户进行大排查、大起底,对因灾出现返贫致贫风险的农户,坚持应纳尽纳、应帮尽帮,8月份以来新识别监测对象7户24人。解决45户因灾房屋受损脱贫户、监测户住房问题,确保受灾群众基本生活不受影响。

巩固一个成果——脱贫成果质量更高

2018年5月30日,暖泉镇弓阳村村民郝贵珍一家不用出一分钱就搬进了20里地外的弓阳新村。79平方米的独家小院,宽敞明亮的卧室客厅,水、电、暖一应俱全的配套设施,一家人只需拎包入住。

伴随着乔迁新居的喜悦,郝贵珍内心有着搬迁后靠什么养活自己的顾虑。让她没有想到的是,一搬家村里马上给她安排了打扫卫生的工作。村里还新建了统一的养牛厂房,让老伴可以继续养牛。

搬迁后的4年时间里,老伴养的牛从原先的3头增加到如今的13头,郝贵珍的工资也从最初的一个月500元增加到1200元。除此以外,“种木耳”成了村里人的新产业,也给郝贵珍又增加了一份收入。“到了木耳采摘的时候,我白天摘木耳,晚上打扫卫生,能多赚6000多元呢。”说到搬迁后的新生活,郝贵珍是满满的知足,高兴地说“兜里的零花钱是经常有哩”。

中阳县着力在搭建就业平台、优化便民服务上下功夫,扎实做好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努力让搬迁群众真正“稳得住、融得进、逐步能致富”。

围绕“稳得住”,出台《中阳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迁出地迁入地工作联系制度(试行)》《中阳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帮办代办制度(试行)》,推动迁出地迁入地信息互通、数据共享,协助办理低保、救助、各类补贴和证明材料等,切实方便搬迁群众生产生活。

围绕“融得进”,出台《中阳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小区网格化服务管理办法(试行)》,在7个移民安置点小区划分网格11个,构建网格党组织架构,实现基层治理“一网通”,全面提升搬迁安置点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深入开展“送戏到家”文化慰问演出,提供形式多样的文化辅导、培训服务。开展政策大宣讲、为民大服务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让惠农政策走进千家万户,让文明新风惠泽广大群众,进一步增强移民群众的认同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围绕“能致富”,在移民安置点帮扶车间配套就业服务机构或联络员,精准推送就业岗位,开展就业帮扶。截至目前,全县14个帮扶车间新增安置脱贫劳动力150人,月平均工资1700元。因地制宜在安置点发展配套产业,弓阳、河底移民安置点围绕木耳、旅游产业,推行“互联网 特色农产品”营销模式,打造乡村e镇,切实带动搬迁群众增收致富。

截至目前,中阳县统筹整合用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财政涉农资金1.7亿元、实施项目135个,发放脱贫人口小额信贷5324.75万元,光伏发电收益分配到村资金2228.5万元,雨露计划资助学生551名,确保脱贫成果质量更高、成色更足。

聚焦一个发展——“特”“优”产业促进乡村发展

2020年8月7日至9日,第五届全国木耳产业创新发展大会暨“小木耳、大产业”学习研讨会首次在中阳县召开。种了一辈子地的暖泉镇乾村村民武建中,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能够参加国家级大会。

地处吕梁山脉中部的中阳县,49.09%的森林覆盖率,每年森林抚育产生的大量枝丫材为黑木耳菌棒的生产提供了先天支撑,是栽培黑木耳等食用菌的天然宝地。利用这一优势,中阳县坚持把黑木耳产业作为巩固脱贫成果、促进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通过政策引导、企业带动、种植户参与、市场拓展等方式,推动黑木耳产业发展。

2019年之前,武建中按部就班地种着玉米、谷子、土豆等作物,再加上打点零工,每年2万多元的收入养活着家里大小5口人。“村里组织我们到外地参观木耳种植基地,不时有专家来给我们讲课,还有宣传员亲自上门给我们讲县里的各项支持政策、惠农贷款等等”,武建中算了一笔帐,就算是赔钱,有政府的各项政策、资金兜底,就算是赔也赔不了多少钱。自此,武建中成了一名真正的耳农。2019年,武建中的中阳县乾昇种养殖加工合作社正式成立,培育了66万支菌棒,1支菌棒能赚1元钱。第一年培育木耳,武建中就尝到了甜头。

“2022年以前,采购买菌棒时,1个菌棒政府补贴1元钱,将款项直接打到订货方的账户。今年采购菌棒,还可以申请贷款,1年内还清免息,相当于我们耳农基本不用垫资。”武建中介绍说,县里聘用的食用菌专家除了不定时培训外,还建立了微信群,只要木耳栽培遇到问题,专家会实时解答,必要时就亲自来现场指导。在专家们的带领下,如今的武建中也成了懂得木耳培育的半个专家,遇到真菌传染等问题,可以自己解决。

在武建中的合作社里,参与的农户有31户,其中包括17户脱贫户。“每年到了采木耳的时节,村里女人们在家门口就赚到了钱,一个小时10元钱,最多的能赚7000元左右。”武建中说,能够带动周围人致富,让大家的手头都宽裕了,是最大的幸福。

与此同时,中阳县引导一批优秀农业企业积极投身黑木耳产业,山西心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自2020年政府招商引资后,完善先进的黑木耳种植设施,便利的耳农生活条件,优质的种植技术服务,心言生物致力于打造成全国同行业最大规模上下游全链条循环经济产业园区。据公司董事长雷星星介绍,今年公司与17个大户,包括4户脱贫户,签订了种植合同,带动258户农户增收4000元;同时,以低于市场20%的租金租赁给农伯伯专业合作社大棚100个,带动200户脱贫户增收3000元以上。在项目运营和黑木耳种植中,吸纳8万余人次临时务工就业,发放工资1000万元以上。截至10月底,公司吸纳就业168人,其中脱贫户21人,人均月工资4000元以上。

一朵小木耳,正在“绽放”成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大产业,中阳全县黑木耳种植规模4340.4万棒,产值1.3亿元,已成为富民强县的农业特色产业。中阳县坚定走农业“特”“优”之路,引领中阳县跻身全国十大木耳基地县,荣获“全国黑木耳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示范县”称号,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一年又一年增长的经济数据,一项又一项落地有声的帮扶政策,一群又一群扎根乡村的各级干部,一村又一村的特色产业,一个又一个富起来的农民……中阳县有步骤分阶段扎实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带动全县从整体脱贫摘帽,到产业发展、农民增收,正在走向乡村振兴的新时代。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