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目标下绿色金融发展报告(行业规范助力双碳)
本报记者 王柯瑾 北京报道12月,福建海峡银行和威海市商业银行相继宣布正式采纳赤道原则,截至目前中国内地“赤道银行”已扩容至9家据《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目前还有城商行在积极准备采纳“赤道原则”,谋求成为当地省份首家“赤道银行”,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双碳目标下绿色金融发展报告?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双碳目标下绿色金融发展报告
本报记者 王柯瑾 北京报道
12月,福建海峡银行和威海市商业银行相继宣布正式采纳赤道原则,截至目前中国内地“赤道银行”已扩容至9家。据《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目前还有城商行在积极准备采纳“赤道原则”,谋求成为当地省份首家“赤道银行”。
“赤道银行”是指已宣布在项目融资中采纳赤道原则的银行。赤道原则是参照国际金融公司(IFC)的可持续发展政策与指南建立的一套自愿性金融行业基准,旨在判断、评估和管理项目融资中环境和社会风险,倡导金融机构对项目融资中的环境和社会问题尽到审慎性核查义务。
近年来中国绿色金融领域取得跨越式发展,央行《2021年三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三季度末,我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达14.78万亿元,同比增长27.9%,比上季末高1.4个百分点,高于各项贷款增速16.5个百分点,前三季度增加2.74万亿元。
不仅仅是赤道原则,近年来联合国“负责任银行原则”“可持续金融”等原则、倡议亦吸引了多家银行参与布局。而“负责任银行原则”的牵头行之一为工商银行,中国商业银行也正在从参照国际成熟标准向制定行业原则的角色转变。
“赤道银行”扩容
12月8日,福建海峡银行正式采纳赤道原则。该行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行目前已制定绿色金融发展五年规划,同时健全组织架构,在总行层面成立绿色金融委员会,并设立绿色金融部。”
关于采纳赤道原则的初衷,福建海峡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是我行学习借鉴世界一流可持续融资最佳经验、提升绿色金融服务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需要;同时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采纳‘赤道原则’,可以更好地服务绿色发展,是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需要。”
在福建海峡银行和威海市商业银行之前,中国内地已经有兴业银行、江苏银行、湖州银行、重庆农商行、绵阳市商业银行、贵州银行、重庆银行7家银行先后采纳了赤道原则,而今年年内新增就有5家。
“越来越多的银行成为‘赤道银行’,既是银行顺应绿色发展趋势做出的战略选择,也是追求差异化发展、特色化品牌的体现。这是中国绿色发展的可喜成果,行业希望越来越多的银行自觉自愿地集结在包括赤道原则在内的绿色发展主题下,对绿色信贷做出可贵的探索。此外,越来越多的银行承诺执行赤道原则,一定程度上也意味着中国绿色金融标准与世界绿色金融标准的交互与趋同。”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研究员、内蒙古银行战略研究部总经理杨海平向记者分析道。
中投协咨询委绿创办公室副主任郭海飞表示:“赤道原则在国际金融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成为各国银行可持续金融运作的行动指南。在全球努力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的大背景下,加入赤道银行是银行业积极践行绿色发展与社会责任的重要表现,也是监管对银行绿色金融业绩考核的重要参考。”
成为“赤道银行”对银行经营管理有多方面影响,杨海平表示:“需要商业银行对照赤道原则,进行系统化的业务提升,包括公司治理、战略层面、信贷业务流程、审查标准乃至信息披露等。此外,成为赤道银行对于商业银行而言是一个品牌的提升,意味着可以和其他赤道原则金融机构共同学习交流赤道原则的最佳实践。最后,成为‘赤道银行’也意味着按照赤道原则的标准开展相应的业务,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业务结构、客户结构。”
中小银行参与度高
目前,中国内地9家“赤道银行”中,除兴业银行1家股份行之外,其余8家银行中7家为城商行,1家为农商行。
相比之下,目前却还没有国有大行加入“赤道银行”。在杨海平看来,“一方面,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实际上是中国未来绿色金融标准的探索者、制定者、执行者和领导者,他们对于绿色信贷、绿色金融的标准有不同的思考,不会轻易采用国外的标准。他们要代表中国的金融机构打造中国绿色金融标准,并使得中国的绿色金融标准走向世界。另一方面,这与赤道原则的适用范围有一定关系。根据最新的赤道原则第四版,赤道原则适用于项目融资(1000万美元以上)、项目融资咨询服务、过桥贷款、与项目有关的公司贷款(5000万美元以上)、与项目有关的再融资和并购融资。显然以上业务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占比更高。因此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实行赤道原则的难度更大一些。”
近年来,在国内外复杂环境及疫情影响下,部分银行资产投放有限,出现所谓的“资产荒”现象。在此背景下,银行应如何兼顾盈利和绿色发展是值得思考的。
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有效信贷不足,同时要兼顾绿色标准,确实会给银行带来一定的压力。但绿色金融是银行应当承担的责任,也是必然的选择,银行应该把‘双碳’理念、绿色标准落实到工作中。不过,在实现‘双碳’目标过程中,也会给银行带来增量投资机会,如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等。”
在郭海飞看来,“所谓的银行‘资产荒’是一个伪命题,当前需要融资的企业比以往更多,现金流危机也比以往更严峻,给绿色企业和绿色项目发放绿色贷款、购买绿色债券等,与银行传统业务并不矛盾和冲突。长期来看,投向绿色产业和绿色项目的资金安全性更高、收益率更好,其中也不乏优质企业和优质资产。对于银行开展绿色融资业务,最大的难题是如何寻找到优秀的绿色项目,匹配合适的绿色金融产品,绿色人才是否具备,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和服务能力的提升等。”
此外,对于绿色项目的风险把控也十分重要。
杨海平表示:“银行应按照实体经济绿色化的步伐安排绿色金融的节奏,不要急于求成,更不要为了绿色资产,而忽视了其他风险的管控。”
福建海峡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从整个行业情况看,绿色融资的资产质量整体好于全部资产质量;从金融市场的融资成本看,对发债主体来说绿色债券的融资成本相对较低;人民银行也在陆续推出绿色金融支持工具,向金融机构提供低成本资金;此外,预计未来绿色授信的风险权重会相应下调。因此,银行加大绿色资产投放,可以较好地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协调发展。”
从积极参与到引领行业规范
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绿色金融,促进银行业应对气候变化、助力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
除赤道原则外,2019年以来,“负责任银行原则”也吸引了多家国内银行的参与。“负责任银行原则”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金融倡议(UNEP FI)牵头,由中国工商银行、花旗银行、巴克莱银行、法国巴黎银行等30家银行组成的核心工作小组共同制定。倡导银行在经营中融入可持续发展理念,促进可持续金融的发展。目前,工行、中行、邮储、农行、兴业、华夏等银行机构已积极加入。
此外,“可持续金融”倡议也被广泛提及。2021年10月,20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核准由中国人民银行与美国财政部共同牵头起草的《G20可持续金融综合报告》和《G20可持续金融路线图》。
董希淼告诉记者:“可持续金融是指将可持续发展融入金融产品、金融政策和金融实践之中,由此进行金融资源重新分配以及金融行为优化调整的金融活动。简单地说,可持续金融是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而实施的金融活动。”
“就中国而言,银行业尤其是中小银行,在治理框架、实施路径、气候风险分析、环境信息披露和产品创新能力等方面仍有差距,还需要提升对可持续金融发展的认识和实践能力。”董希淼表示。
对于行业规范不断涌现且国内银行机构积极参与的情况,独立经济学家、财经评论员王赤坤表示:“银行业发展到成熟阶段,会出现行业规范和行业标准,银行则会加入和遵循这些行业规范和行业标准来规范和约束自己。行业规范和行业标准是对法律法规的补充,从道德层面对银行行为进行约束。”
经过多年发展,不少国内银行已积累了丰富的普惠金融、绿色金融经验,业内分析认为,我国银行完全有能力参与类似国际合作。在当前国际环境下,中资银行有必要更积极地参与联合国框架下的国际合作,发出中国银行业的声音。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