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放风筝的时候(林黛玉的风筝贾探春的风筝)
清明时节放风筝是自古以来的习俗。清人潘荣陛所著《帝京岁时纪胜》记载:“清明扫墓,倾城男女,纷出四郊,提酌挈盒,轮毂相望。各携纸鸢线轴,祭扫毕,即于坟前施放较胜。”
从现代科学角度来看,在春暖花开的季节,人们踏青放风筝,沐浴阳光,舒展筋骨,引颈远眺,极目云天,伴以徐步疾行,使冬天久居室内、内热积聚、气血积郁的人,尽情地呼吸新鲜空气,改善血液循环和加强肺呼吸容量,可起到清除“内热”和吐故纳新的功效。
清代嘉道年间的顾禄在《清嘉录》中说:春之风自下而上,纸鸢因之而起,故有清明放断鹞之谚。
于是,放风筝不但是一种游艺活动,而且是一种巫术行为。
清明节这天把风筝放得高而远,然后有意将风筝线割断,让风筝随风飘去,意思是把一年来积下的“郁闷之气”彻底放了出去,可在一年中不生病,称之为“放晦气”。
在我国古典文学巨著《红楼梦》第七十回中,就有一段关于放风筝与放晦气的生动描写:
一会儿,在院外那块敞地上,大家把大红蝙蝠、大雁、美人等好几个风筝都起到半空中去了。……
黛玉也用手帕垫着手,接过籰(yuè)子一松,只听一阵豁刺刺响,登时籰子线尽。
黛玉因让众人来放,众人都笑道:“各人都有,你先请罢。”
黛玉笑道:“这一放虽有趣,只是不忍。”
李纨道:“放风筝图的是这一乐,所以又说放晦气,你更该多放些,把你这病根儿都带了去就好了?”
紫娟向雪雁手中接过一把西洋小银剪子来,齐籰子根下寸丝不留,咯登一声绞断,笑道:“这一去把病根儿可都带了去了。”
那风筝飘飘摇摇只管往后退了去,一时只有鸡蛋大小,一展眼只剩下了一点黑星,再展眼便不见了……
在清明节放风筝,也是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去寄托自己对亲人的一种思念。而且还有着这样的一个说法,如果说放的风筝飞得越高,那就证明祖先可以看见,所以说在清明节这一天会有很多的人纷纷的去放风筝。
我们再看《红楼梦》第二十二回中,元妃从宫中差人送来灯谜,贾府中上上下下都在制谜、猜谜,就连平时不苟言笑的贾政也参与了其中。其中探春写的灯谜:“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谜底是风筝。
这个谜语自然与第五回描写探春的判词“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相关,暗示她将会远嫁异国他疆。谜底风筝与清明时节放风筝的习俗息息相关。
贾探春的风筝有两个寓意。第一代表了自己如风筝一般漂泊异乡的孤苦无依。第二代表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每年清明祭祖时放飞一个风筝运气好了是不是会将风筝吹回家乡?风筝也代表了贾探春的思乡之情。
清明时节,人们在放风筝时,时而牵线奔跑,时而仰首远望,放风筝不但能给人们带来春天的喜悦和情趣,而且还能强身健体。再将风筝送上天空,将线剪断,任其飘逝,带走一年的病痛和烦恼。更能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清明节放风筝,记得带一把剪刀。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