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建设(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立德树人全过程)
来源:广西日报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强调:“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立德树人不仅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更是高校的立身之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立德树人全过程,积极培养一批批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是新时代赋予高校光荣而伟大的历史使命,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建设?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建设
来源:广西日报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强调:“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立德树人不仅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更是高校的立身之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立德树人全过程,积极培养一批批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是新时代赋予高校光荣而伟大的历史使命。
贯穿办学治校理念 丰富立德树人内涵
学校整体发展的价值追求和目标定位是办学理念的体现,蕴含着立德树人的价值要求,是学校内涵发展的航标。高校需不断提升办学治校理念,为立德树人注入新的内涵。
要丰富办学理念内涵,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内涵贯穿到高校的办学理念中,促进各族师生同心同德齐向党,提高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华文化、对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使“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共同体理念根植于各民族人民的心中。高校教育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科学内涵融入教学作为重要任务,深刻领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让全体师生深刻意识到中华民族利益是首要的利益,中华民族利益高于其他一切的利益。
要不断增强师生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以培养为党和人民作贡献的杰出人才为己任,提高政治站位,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定不移地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根铸魂,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渗透到立德树人的方方面面,融入学校的办学宗旨、办学目标、办学策略中,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成果铸魂育人。
贯穿课程体系建设 创新立德树人局面
立德树人要通过教育来实现。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课程体系,创新教育载体,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共同目标的必然之路。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植根于立德树人的全过程,应着眼于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课程体系。
加强大中小学各阶段的有效衔接,构建大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体化体系。只有强化民族团结教育的影响力,才能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才能源源不断地培养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优秀接班人。要做好顶层设计,做好整体规划,出台具体的指导意见。依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合理设置不同学段的课程,明确各学段的教学任务及重点,形成各学段有机衔接的课程教育体系。
把民族团结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双管齐下、同步进行,增强学生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思政课教学中,不断深化学生对“五个认同”的理解。编写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材、开设民族理论课、举办民族团结主题活动等,推动党的民族理论最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在思政课教学中不断强化各族学生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观念。
创新课程教学模式,增强民族团结教育的吸引力与实效性。一方面,将信息技术应用到教育教学的每个环节,利用互联网的强大优势,使其成为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最大增量。多维度整合网络媒体资源,制作符合学生心理认知特点和习惯喜好等方面的“微”创作,例如微视频、微电影等等,为学生提供更充足、更有趣、更生动的学习素材,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深入人心。另一方面,把知识、能力、素质有机结合起来,强调实践学习的重要性。开展以“同心共筑中国梦”“中华民族一家亲”等主题的校园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中华民族的认同。
贯穿师资队伍建设 打牢立德树人基础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高质量的教师,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师是关键。要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和辅导员的主体作用,打牢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
思政课教师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之一,思政课教师的素质直接关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效果。思政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建立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把思政课的道理讲深、讲透、讲活,是让思政课获得良好效果的前提,也是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真正住进学生心中的关键。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思政课教学内容设计、方式方法改革、实践教学创新、学科建设协同等多维度有机融合,进一步增强各族学生的“五个认同”,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入脑入心。
专业课教师是高校立德树人的主力军。要充分调动专业课教师的积极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充分挖掘各门课程内在的育人元素,自觉将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取得的历史成就、民族地区的发展成就等融入课程思政,引导学生在专业学习与科学研究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立完善全方位、长链条、多维度的教师课程思政培训体系,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课程思政重要培训内容,提升专业教师课程思政能力。
辅导员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辅导员距离学生最近,平时接触最多,对学生影响较大。要主动对接学生多层次需求,积极创建各族学生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良好环境,提供心理、就业等服务,促进各族学生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主动适应互联网时代教育教学的新特点新变化,结合社会热点,优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引导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中。
贯穿校园文化建设 厚植立德树人底蕴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高校应充分发挥文化的教育功能,利用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育人环境,让高校学子在“润物细无声”中得到提升,达到高校育人之效果,开创高校育人新格局。
指出,“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的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文化教育是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的内在方法。高校是文化的殿堂,校园文化在青年学生的精神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其内在属性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向同行。高校在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以中华文化为引领,在文化多元中巩固一体格局,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铸到文化教育的方方面面。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统融入课程和教学、教材体系,持续用中华文化沁润人心、引领风尚,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坚持面向青年大学生,大力培育和推介具有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形象、先进典型和优秀作品。创作一批讴歌党的光辉历史、展示中国精神、具有中华文化底蕴的校园文艺精品,推出一批反映民族团结进步的文化力作,打响文化品牌,汇聚中华民族伟大精神、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之磅礴伟力。加强同心文化载体建设,举办文化讲座,打造中华文化长廊,开展文化培训、民族团结联谊等校园文化活动,更好地传承中华文化基因、赓续中华文脉、发展中华文明,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深融入高校育人全过程。
(卞成林,作者为广西民族大学党委书记、广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院长)
责任编辑:王后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