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别离孩子出国后回国(专访小别离作者鲁引弓)
小洋楼/文
电视剧《小别离》热播之际,小说作者鲁引弓又推出了小说《小别离2》。记者和他联系的时候,他正在加拿大多伦多出差。
《小别离》的话题具有推进性
记者:您也看了电视剧《小别离》,电视剧有45集,小说是12万字,您觉得其中的改编程度大吗?对电视剧怎么评价?
鲁引弓:电视剧和小说是两种不同的体裁,不同的创作方式,所以电视剧的改动还是比较大的,尤其是开场戏方面,需要有更多的戏剧冲突,更日常化,更柴米油盐化。我觉得改编挺不错的,细节很丰富,对话很细微,有不少金句。
记者:很多人觉得《小别离》定位精准,关注中学生留学问题,很接地气,您自己的孩子是否也是小留学生,其中有您家庭的影子吗?还是朵朵、小宇、琴琴这三户人家是您周围朋友家庭的折射?
鲁引弓:小说创作和新闻报道是不同的,《小别离》和我个人的生活和我周边的生活没有太多关系。因为我之前是媒体人和记者,应该说更多和我的职业积累有关。我之前有很长一段时间是分管科教报道,所以对留学尤其是中学生留学这个话题关注有一段时间。每年一到考试季,总是有一些中学的老师会说班里有不少同学出国了,读着读着有同学不来了,一问说是出国了,作为记者会关注这些现象,因为它体现这个社会转型时代新的特质。经过这几年的积累,会给你提供形象的创作思维和角度。但创作需要大量的想象,单独靠生活原型是不够的,需要架构全新的人物关系和人物冲突。
记者:现在的影视界疯抢IP,但作品出来往往不尽如人意,《小别离》收视很不错,改编也挺成功,您认为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鲁引弓:电视剧取得较大的社会关注度,我觉得更主要的原因是来自于留学话题的当下感和这个话题的社会关注度。教育就像多棱镜,辐射了这个社会的方方面面,因为每家每户的孩子都代表着每家每户的未来。
《小别离》在上海等长三角地区的大城市和中等城市,成为家长群中一个议论的话题,因为它牵涉到了教育考试,牵涉到了青少年成长问题,家长和孩子沟通的问题,甚至牵涉到了食品安全问题、环境污染等问题,也牵涉到孩子未来的专业发展等问题。
记者:《小别离2》已经出版,电视剧的拍摄是否也已提上日程?您是继续写朵朵他们在国外留学的故事吗?会一直写到他们大学毕业?
鲁引弓:《小别离2》目前已经出版,电视剧也会继续由上海的柠檬影视开发,故事会继续推进下去。因为这样的题材受关注,说明它具有很大的包容量,这个话题具有推进性。
在《小别离2》中,故事的包容量和跨度会更大,将穿梭太平洋两岸包括中国城乡之间,朵朵他们的故事有一部分将在海外展开,如果有可能,我会顺着《小别离》方圆一家继续向前推进。
出不出去没有标准答案
记者:您是否支持孩子在中学时就出国留学?像黄磊就说他不会让孩子中学时就留学。
鲁引弓:很难回答孩子到底走还是不走?我相信没有一个人能够轻而易举把这个问题说清楚,因为它没有标准答案。如果能说清楚,对小说创作来说,它就没有纠结点,没有牵动人心和反映人心的那种彷徨和触动点。当下这样一个转型期,家长包括教育界都很难说清这样的问题,因为个体是不一样的,面对同一个人,这样的选择也是纠结的,因为每个人都有长板和短板。
但出国也明显有优势,比如出国对孩子来说,视野的开阔,专业选择的多元化,对孩子能力独当一面的锻炼,这些都是很明显的,尤其是名校的选择,高中和大学衔接的选择,我相信每个家长都会算得很清楚。但另一方面也是有风险和代价,除了文化的冲突,还包括人对亲情这种致命的依恋,这些对孩子的影响都会比较大。
即使留在国内,孩子同样面临很多压力,其实今天很多家长的选择,未必是望子成龙,实现阶层的某种跨越。这一代家长经过中国二三十年的转型期,很清楚自己要什么,因为大部分家庭只有一个独生子女,他们视孩子的快乐为第一,更心痛孩子在应试模式下的不快乐,所以会用这样的模式突围。这样的诉求是很清晰的,所有的戏剧性和人生的忧愁也正来于此。我想黄磊也是从这样的角度来回答。从常理上来说,没有一个家长希望孩子在这么小的年纪就出国留学,这样的选择背后一定也有无奈和他的算盘,每家每户只有这样一个孩子,不可能不慎重。
对于一个作家来说,更关心的不是标准答案,而是一种反思,为什么会有这种选择?我最希望通过阅读中国人这样一个选择的过程,来思考是否只有建设好脚下这片土地,这样我们才会有安全感,我们对子女的安心才能得到安放,这也是《小别离》创作的主旨。
记者:《小别离2》中您说关注的是留学的孩子要不要回来,根据您对留学生的采访,您认为留学生喜欢回国发展吗?
鲁引弓:关于出国后回不回来是《小别离2》的主题,就我今年春季在北美地区采访了一百多位中国中学留学生,他们给我的第一个直觉和回答都是想回来,特别是想回到上海这样的大城市,这里面体现了他们对亲情和文化传承的基因有不可阻隔的依恋。但这是不是就代表了他们未来的选择,我不清楚,从情感上从心灵的方向来说,回家肯定是一个主题。
你想回来,回不回得来,同样是一个两难的选择,尤其是青少年处于价值观成长期,同样要付出两难的选择。关于小说的创作,作家往往不能提供一条路径和方法。
我是短跑型选手,人物养在我心里
记者:您以写作速度快而知名,平均一个月写一个长篇,您认为自己的写作技巧是什么,是怎么积累写作素材的?
鲁引弓:写作速度快,是我创作的特点,但这种快是写作状态的快,积累却是慢的,有点像短跑,用非常快的速度写完,因为情绪感的爆发需要冲刺的节奏感。当记者多年文字的锻炼,也让我的写作具有快节奏、明快、不拖延的特点。
对创作来说,前面的积累需要经过非常长的时间,起码是一年素材的收集。作为记者出身的作家,我不是以个人的生活为素材,我的笔触是向外的,这需要做大量的采访,平时要做个有心人。用一句话来说,等于人物养在我心里,养着养着就有了。
记者:作为一位关注现实的作家,您对文学奖项是否在意?觉得自己和纯文学作家相比最大的区别在哪里?
鲁引弓:作为一个从媒体跨界到小说创作的作者,我对文学奖项不是特别在意,更关心作品能否触动到时代和人内心的痛点,能不能让他们产生共鸣。这种写作的快乐,和我在媒体做高管、做记者抓选题和出去采访的快乐是一致的,逻辑思维也是一致的,只不过写作方式有点不一样,但是作品产生的社会价值以及写作过程中的大众情怀,其实多年来一脉相承,这也是新闻工作多年给我的财富。
记者:从记者转型到作家,从非虚构写作到虚构写作,对于您来说是否是兴趣的一种转移,是否觉得这种转型很容易?
鲁引弓:两者有共同点,都需要对生活的发现,尤其是对触动人心痛点的发现,但写作方式差别比较大。记者写作特点更多是社会信息,把信息整合成知识,如果变成文学,还需要情感和智慧,对写作者来说是一种跨越。把信息转化成文学形象,里头包含创作者的代入感,怜悯心,尤其是发现笔下人物能够打动情感的共通点。为什么读者会阅读你的小说?其实就是通过阅读,以他人的体验来丰富自己的人生,这就是小说和新闻比较大的区别,也是资讯阅读和审美阅读的差别。
记者:接下来您会关注哪些题材?
鲁引弓:目前我正在写互联网生存的小说,相信非常有意思,切入点是互联网对我们价值观、人性的颠覆,描写具有双重甚至多重人格状态在现实中的撕裂感和分裂感。
看看这些:大人演不过孩子
《小别离》的主要人物是三个家庭,三个阶层,他们都面临着同一个问题:要不要在初中的时候就让孩子出国留学。
方圆(黄磊饰)和海萍(海清饰)是一对中产阶级夫妻,一个是医生,一个是外企公司高管,有一个学习中等但酷爱写作的女儿朵朵;导演汪俊演的暴发户老张是二婚,老婆刚生了儿子,前妻所生的儿子张小宇学习差又叛逆;朱媛媛演的吴佳妮是从护工自学考到行医执照的社区医生,老公是一个甘心认命的出租车司机,女儿琴琴是学霸,但她想让女儿出国留学实现阶级逆袭。
张子枫、胡先煦、赵今麦等小演员的演出纯真自然,俗话说“大人演不过孩子”,是因为小孩子身上的真与生俱来。三位小演员都是童星出身,张子枫演过电影《唐山大地震》《大魔术师》《唐人街探案》,胡先煦演过电影《百鸟朝凤》中的蓝玉,琴琴演过《巴拉拉小魔仙》里的美琪,加上TFBOYS的人气,这样一部关注中学生留学话题的电视剧可以说是老少通吃。
低龄出国热潮
据2016年最新数据统计,2015年中国出国留学总人数突破50万,中学生留学人数占13.76%,9成以上为自费留学。鲁引弓认为:“和清末民初第一次留学潮、上世纪50年代留苏、80年代出国热相比,这一次留学潮来自家长对未来生存的焦虑。”
很多中国家庭可能被问到同样的问题:你会送孩子出国留学吗?准备什么时候让孩子出去?现在杭州的国际高中越来越多,记者身边的朋友的子女就有不少在上中美班、中澳班、中德班,为的是高中毕业后直接过渡到国外的大学。而初中没毕业就被家长送到国外上学的学生也是比比皆是,以杭州某外国语学校为例,初三时一个班已经有六七个同学出国留学,无论对于同学还是家长来说,都面临着“小别离”。
但是,中学出国留学对普通家庭来说,同样面临着费用高昂的问题,一年交给中介40万,普通工薪阶层怎能承受得起?
主演黄磊的女儿多多目前正在上小学,对于“小别离”的选择,黄磊异常坚定地拒绝让女儿做小留学生,“多多到了一定年纪就会离开我。但我应该不会在她十三四岁的时候就送她去做小留学生。我确定不会。我跟妻子就是这么商量的。在考大学之前,我不会把她送到一个国外的寄宿学校。因为我只有这一生,她也只有这一生,我们能在一起的时候就要在一起。而且,青春期时父母在身边太重要了。”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