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青扮演者陈滢个人资料(费伟妮饰演刘可风)
我演刘可风 作为一个陕西籍演员,能回故乡西安拍戏,当然是很开心的我能参演电影《柳青》当然也是很幸运的,记得当时得知招募演员的消息后,我从录试戏片段,到导演工作室试戏,再到制片人确定,这个过程还是很顺利的,我也很珍惜这次严肃的大电影创作机会,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柳青扮演者陈滢个人资料?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柳青扮演者陈滢个人资料
我演刘可风
作为一个陕西籍演员,能回故乡西安拍戏,当然是很开心的。我能参演电影《柳青》当然也是很幸运的,记得当时得知招募演员的消息后,我从录试戏片段,到导演工作室试戏,再到制片人确定,这个过程还是很顺利的,我也很珍惜这次严肃的大电影创作机会。
我提前半月就进组了,就参 与了相应的一些生活体验,去了柳青生活过的皇甫村,去了长安柳青文学纪念馆,去了神禾原上的柳青墓地,翻阅了大量的历史背景资料和口述文革回忆性的书籍和专题片,我对这段历史非常陌生,以前从没接触过,所以借此机会就认真研读,希望自己尽可能走进那个特殊年代,我希望自己比较全面的去了解这个人物,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氛围,以便塑造好我要演的这个角色刘可风。
刘可风是一位真实人物,她是大作家柳青先生的大女儿,刘可风老师今年已经七十五岁了,我要演这位看上去非常平凡又普通的人物。当我看完她的写的“九年日日夜夜”后,我对她肃然起敬,她很真实,很能扛,照顾他父亲的那段岁月非常感人,在我心目中,她也是一位继承了柳青精神的当代女性,很了不起的人。我要扮演她年轻时候的一段故事,故事背景是在文革期间,她北大毕业后,回到西安,照顾病危中的父亲。说实话,这是我第一次演一个生活里的真实人物,我感觉压力还是蛮大的。尤其田导要追求真实的历史质感,他不仅苛刻的要求服化道要还原历史的质感,而且再三要求我们演员无论装扮或行为举止,都要符合那个年代的人物气质,要求我们放弃戏剧化的表演,放下那些程式化的表演,要朴素的自然进入那个时代,让观众一看,感觉就是那个年代的人物,要经得起那个年代过来人的检验。所以剧组的演员都埋头在研读剧本,根本没时间谝闲言,大家都很投入。
剧本《柳青》里关于刘可风的戏其实并不多,也就十四场戏。虽然戏少,但都是我和领衔主演成泰燊老师搭戏,他扮演柳青先生。我出场的地方是影片的最后一幕,矛盾冲突最激烈的段落,是柳青生死攸关的部分,所以戏的分量还是很重的。我也逐渐感觉到不轻松,我需要见一面刘可风老师,制片人苗霞姐就帮我们约见了刘可风老师。我在见到可风老师本人之后,这种顾虑就逐渐打消了,她非常随和,很质朴,有知识分子那种敏锐的目光,看问题也比较深刻,表达的也非常清晰,我们聊的很投机也很亲切。 从她的讲述中,我了解了更多关于父女相处时的一些细节,可风每次放假,父亲都会写信叫她来长安皇甫村过假期。好多时候父亲答应带她去村子里转,走到半道上,他突然想起什么事情,就回去忙了,所以陪伴她很少,他们父女之间很陌生,因为柳青和前妻离婚的早,可风从小就和母亲在北京生活,她的整个童年和青少年就没有父亲的陪伴,父亲就是一个陌生的代号,可风对父亲是有怨恨的,可风也一直以为父亲不喜欢她,也不在意她。所以她就发愤图强,憋着一口气,最终考上了北京大学。后来她从马葳姨的信里得知,她考上大学的消息让父亲高兴的一晚上没睡着觉,在院子里转来转去,直到天亮。她知道父亲如此在乎自己,高兴的都掉了泪。在一个“老子坏蛋儿混蛋”的岁月里,许多知识分子被造反派打倒,关到牛棚里受折磨,押到大街上批斗。有不少儿女被迫或主动和自己的父母划清界限。柳青也未能幸免,同样遭到迫害,并且很惨,最终遭受家毁妻亡的悲剧人生。那时,柳青在病床上需要人照顾,他的儿女们又小,他前妻的大女儿刘可风就是在这种情境下回到了父亲的身边,和其他弟妹们一起照顾了父亲九年,直到柳青辞世。电影里关于这些故事并没有多讲,我在电影里的出现就是回到父亲身边开始的,我在电影里看到成老师扮演的父亲躺在床上,他那么可怜,那么的需要人照顾,我就觉得,我必须要照顾这个人,没有什么原因,这就是亲情,就是我跟我父亲的血脉之情。
了解了这些之后,在演戏的时候,我没有刻意的去要怎么样,去模仿或者要去找寻什么,我就正常的反应,父亲跟我怎么沟通交流,我就真实的反应就好了。成泰燊老师经验很丰富,也很能照顾到对手演员的感受,所以我的许多感情能爆发出来,跟他给我的刺激有直接关系。成老师在做完造型之后,跟柳青本人是很像的,消瘦,炯炯有神的眼睛,所以每次看到他,我就完全的觉得这就是我的父亲,他那么虚弱的身体,还有那么严重的哮喘,几乎无法呼吸,时不时的把喷雾器朝口里打几下才能说话,我要把他照顾好,我感觉戏里的我一下就长大了,没有那么多的矫情,而且为了让这位伟大的灵魂好好活着,我要变成一道温暖的阳光照着他,让他有希望,我觉得我身上有了一种使命感,我需要协助他,完成他的梦想。
记得冬天,有一场戏是在西安的南城墙下取景拍摄。我推着二八自行车带着父亲,走在城墙下,冷风吹来,卷起残叶,那种凄凉的感觉让人很孤独。我的状态很好,成老师虽然已经很瘦了,但是推着他我的自行车头会翘起来,我很吃力,所以我一直用胳膊使劲压着,拍了许多条。晚上回去发现我的腿弯全青了,原来是脚踏板不停的磕着腿肚,但当时完全没知觉,后来想想,可风老师当年就是这样经常推着父亲,往返家里和医院,真的是很不容易。有一场戏在蓝田县的一个老胡同里拍摄,父亲收到了革委会送来的“平反书”红头文件,他颤抖着拿着那张纸,颤颤巍巍的走到马薇姨的遗像前,眼含泪水,一句话都没说,只是轻轻的把“平反书”放在妻子的骨灰盒上,当时我就能感受到柳青先生的那种孤独感和悲剧感。成老师已经完全在戏里,我很难分的清谁是成泰燊,谁是柳青了,他演绎出来那种压抑和沉重让人喘不过气来,我的眼泪都情不自禁下来了,我觉得我就是一个观察者,是一位观众,又是一位历史的见证者,我只需要默默站在那里,深情地看着他就够了。导演看回放的时候说:费姑娘你完成了这个人物,你们父女俩在镜头里,有那种相依为命的感觉了。还有一场戏,父亲病危,被家斌叔抢救到医院,他在病床上睁开眼,看到我在他身旁,他颤抖的嘴唇说:“女儿啊,你回来就好。” 这一刻,我确实体会到可风老师给我描绘的真实状态,那怎么办?你心里不忍,看到他瘦的只剩下一副皮包骨头,干瘦的手,青黑的脸,颤抖的嘴唇,尤其是那眼神,那种疲惫,长期受到折磨的痛苦,我的出现,让他变成了一个小孩,那种委屈,获得生的希望,成泰燊老师全都给到我了,于是一下击溃了我的心理防线,我当时真的崩溃了,我能不照顾他吗?这个我一直渴望能获得的父爱。这场戏导演也满意。还有一场戏印象很深,就是我帮父亲借了一摞书进家门,他要给中央写建议。好几遍进门的感觉都不对,导演也不满意,导演说我没有表现出那种复杂的感情,缺少时代感。成老师温和地对我说:你放松什么都有了。他像父亲一样给了我一个坚定的眼神,我立马就找到那种感觉。因为我的戏基本上都是跟成老师的,所以我还是很幸运的,跟这么好的演员合作,跟这么有思想的导演合作很幸福。
这个剧组大家都相处的比较融洽,我们经常一起去食堂吃饭,没戏的时候,我们晚上一起去乡村的路上散步,聊剧本,聊每个人对表演的理解。有的时候还会在房间的大厅里,进行无实物表演的排练,或者即兴表演,演王家斌的师清峰,他的表演老被田导表演,他就有那种很强的代入感和真实性。可惜我们的同场戏不多。不过还是能感受到他那种真挚的朴素感。
必须要说说我们的田波导演,我进了这个组,初次见到导演的印象是,高高的个子,长长的头发,很飘逸的!(哈哈开个玩笑) 当然这确实是。田导说我有种喜庆的感觉,那是他在看了试戏片段给我说的,后来我才知道,可能我的笑容在父亲灰暗的日子里,我自带那种希望和温暖的感觉照进他的生活。我在田导的工作室初次见面,他给我讲了一遍他要的感觉,并亲自给我搭演父亲,非常有代入感,很煽情,因为演员都是需要互相刺激的,试戏比较成功,结束后我缓解了半天伤感的情绪。以往我合作的导演是不会亲自给你搭戏的,都是让副导演来,自己在旁边看。后来我在跟导演接触的过程中,发现导演许多时候挺幽默的。记得试服装的时候,服装师给我准备了一件衣服,从质感到花纹,我都觉得很奇怪,但也不好说,就穿上给导演看,导演看了半天,认真地说:“你穿着这件衣服,很像一条蟒蛇”。我和好几个人差点没忍住,于是服装师给我换了另一件更贴切的服装。导演对柳青这个人的太着迷了,他想借柳青先生的文学观,人生观和政治观来表达他的现实思考,他想在这部电影里表达他对艺术,对历史,对人生的一些看法,而不是仅仅拍一个人物传记,或者拍一段历史,和他交流中你能感受到他对这部电影投入的感情和思想,他是一个对人性观察和历史有思考的人,一个年轻的电影导演,第一部院线电影就整的这么大,不可思议。
导演有无限的热情和精力以及专注力,剧本是他自己写的。所以里面的每个细节,他比谁都清楚,所以我不敢有毫的倦怠,全剧组的人都被他这种激情所感染着,起先我们是被导演的热情感染,因为我在之前是不知道作家柳青的,虽然我也看了很多的小说,但是这一段历史真的不知道,我看过路遥、陈忠实的小说,因为这次拍摄这部戏,我才知道,陕西这两位大作家的精神导师和文学教父就是柳青,可想而知导演是在给中国文坛的英雄人物造影立传,他热爱文学,也崇拜英雄。还有,导演是很照顾演员情绪的,我们沟通完全没问题,我不会有压迫感,每条拍完,他会让我们去看回放,我们一起商量,感觉哪里还需要调整,非常民主,也很尊重演员的意见。几条结束后,我们选出那个最好的,不会无限制的一遍一遍的折腾而不去沟通,他能告诉演员他要什么,哪里多点,哪里少点。所以工作起来,让演员能更相信自己的角色。
我们现在的年轻人,总想一蹴而就,不愿意深入实际,更着重于自我欲望的满足,而不是自我价值的实现。所以学习体会柳青先生这种淡泊名利,专注创作,一辈子只干一件事情,真心热爱人民,为人民代言的高贵品质。让我感受到这不是一种口号,不是一个故事,而是真实的一个人,真实的一段历史,确实在这片土地上存在过这么一个平凡又伟大的人,他照亮许多人继续勇敢创业。没曾想,过了多年,人们基本遗忘了这位陕西文坛的开山鼻祖,还是陕西人,一帮年轻人和一帮前辈共同挑起这面文学的旗帜,重塑他的精神,讲述他的故事,执着的要把他搬上大荧幕。在这个纷扰喧嚣的商业大潮里,这就是一股清流,纯洁有力。我作为一位普通的演员,我想对许多处在人生交叉口的青年朋友们分享我的体悟,放下狭隘的自己,善待每一个人,无论自己在什么时候,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要放弃自己成为一个好的,良善的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