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中的苏老泉是谁(三字经为何用24个字来讲苏老泉的故事)

我们都知道,人最好是从小的时候就开始循序渐进地学习,读书,最好要有良师的指导。但是,人世间的很多事情是难以预料的,很多人因为种种原因,错过了最佳的读书和受教育的年龄。那么,年岁大的人还应不该学习?年岁大的人学习了还能不能够取得成就?《三字经》给我们的答案是肯定的。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这里的《三字经》已经不是四句,而是用了 24 个字来讲苏老泉的故事。

三字经中的苏老泉是谁(三字经为何用24个字来讲苏老泉的故事)(1)

苏老泉就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苏洵,是名气更大的、苏辙的父亲,历史上称他们父于三人为"三苏”。

三字经中的苏老泉是谁(三字经为何用24个字来讲苏老泉的故事)(2)

苏洵年轻的时候家累很重,整天在外奔波,以维持这个家的生汁,因此根本没有时间读书,一晃到了 27 岁。在古时,27岁类似于现代中年人的年龄。

他觉得不能再这样下去了,就对妻子讲:"我觉得自己在文学上还可以有所作为,恐怕必须从现在开始发愤读书。但是,我又放心不下自己的家人,你说,我该怎么办?"

苏老泉的妻子程氏是位非常贤惠的女性,非常理解他,非常支持他,从此接过了整个家庭生活的重担。

苏询也就由此开始起步。他起步虽晚,但是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进步飞快。他进京去赶考,很快就受到了当时的文坛前辈和官宦们的一致赞赏,成了有学问的大家。

后人总结出唐宋时代八位著名文学家中,苏家一门就占了三个,这是了不起的成就。

在中国历史传统中,一方面向少年神童投去极为羡慕的、赞赏的眼光,另一方面对老年求学、壮年求学的人也给予了相当的尊敬。

西汉刘向编的《说范》里记载了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春秋战国时期的晋平公问师旷:“我已经年近70 岁了,但是现在想要读书,是不是太晚了?”

三字经中的苏老泉是谁(三字经为何用24个字来讲苏老泉的故事)(3)

师旷的回答非常有意思:“你为什么不秉烛而学呢? ”意思就是说 你为什么不点上蜡烛来读书呢?

这似乎是答非所问,所以晋平公就跟他说:“先生,哪里有做臣子的戏弄君主的呢?你这不是跟我开玩笑吗?"

而师旷的回答是:“怎么会呢?我哪里敢戏弄我的君主呢?我听古人说过,少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太阳刚刚升起时散发的光。壮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好像是正午的阳光,而老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好像是蜡烛的烛光。点燃蜡烛照明虽然没有像刚刚升起的太阳和正午的太阳那么明亮,但是请问国君,点蜡烛走路和摸黑走路那个更好一点的?”晋平公顿时就明白了。

结语:只要坚持不懈、就算年龄很大才开始学习,也为时未晚。学习的起步没有早晚,只要立志当下就应该付诸行动。对于学习,你怎么看呢?欢迎留言讨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