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圣母院历史和文化(巴黎圣母院与巴黎圣母院)
主题:巴黎圣母院与《巴黎圣母院》彼此造就对方——兼谈雨果历史小说的真实性
时间:2019年6月29日14:00
地点:首都图书馆四层第一影院
主讲:余中先
各位下午好!我很高兴在这给大家讲巴黎圣母院和《巴黎圣母院》,从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到真正的巴黎圣母院,这是我走过的第一步,因为我去法国看到巴黎圣母院之前已经读了汉译的小说译本雨果的小说《巴黎圣母院》的汉译本。对我来说是先有小说,再有建筑,对我个人来说,确实是这样。没有看到巴黎圣母院的时候脑子里的印象就是雨果的那部小说,给我一种想象,一种固定的形象,可以说挥之不去。巴黎圣母院对于我来说就是一个建筑艺术的奇观,巨大的石头构成的交响乐。
到了巴黎以后一看,巴黎圣母院在巴黎的市中心。什么叫市中心?按照北京的说法,北京就是天安门广场,巴黎就是巴黎圣母院。这个市中心比我想象的更加壮观、气派、雄伟,令我非常惊讶。绕着巴黎圣母院前后左右转了一圈,我们可以看到前面是一个方块形状的,如果把上面两个钟楼去掉,下面好像是三三乘九的这么一个方块,底下是四,中间是三,上面就是二,左中右是三三三,加上钟楼可能是四,所以就是3 2 4,差不多是这样的高度,左右是三三三这样的宽度。
从南岸(也就是巴黎人所说的左岸)看过去大概是这样的东西,最头是冲着西面去的。这个顶今年已经被烧毁了。这个是东。这个就是塞纳河的流向。从这个角度看圣母院,我比较喜欢,因为有一个整体的感觉,虽然没有正面的气派,但是侧面建筑的繁复间隙、细腻,另有一种风格。另外它有一些树,一年四季的色彩也比较好。
这个是明信片上从后面看过去的。
这个桥是往南岸走,也就是往我们所说的老城区。
实在难以用语言来形容,好在大家现在也有机会去巴黎,去看看巴黎圣母院,只不过今年烧了大火以后没法进到院里头,只能在外面看一下,但是它的气魄还是在的,我在这儿不过细地讲建筑本身。
从建筑到小说本身是一个什么关系?当然是先有建筑。我不知道大家做了功课没有,圣母院是在十二、十三世纪就已经建了,前后建一百多年,断断续续的,主要不是因为工程的技术问题,而是因为资金的问题,资金不到位,教会没钱,要大家慢慢捐钱,前后一百多年。当然在建筑上也是反复地加东西,可能是170年到180年才完成。
雨果写这部作品的时候是在十九世纪,雨果是1802年生人,1885年去世,他写的时候是1831年。1831年是什么概念?1830年法国爆发七月革命,新的王朝建立,是这么一个阶段。
有这句话很好,“如果有谁的名字跟十九世纪的法国文学乃至法国的社会生活联系得如此紧密的话,那么这个人肯定就是雨果。”为什么这么说?大家知道一个时代必然有一个时代的文学,而这个时代的文学往往会有一个代表人物。在18世纪的时候、在17世纪的时候、在16世纪的时候我们可以挑出一个代表人物。比如16世纪文艺复兴,这时候法国文学可能会谈到小说就是拉伯雷,散文就是蒙田,如果谈到诗歌就是七星诗社,七个诗人。到17世纪的时候是古典主义,我们比较熟悉的可能是莫里哀、拉封丹这些作家。到18世纪是启蒙,就是伏尔泰、狄德罗、卢梭这些人。到19世纪,社会处于革命和的变革,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的文学运动风起云涌,那时候代表人物很多,但是雨果毕竟是其中最有名的一个,从浪漫主义到现实主义,雨果、巴尔扎克、福楼拜到左拉等人。
雨 果
安德列·纪德说过一句在我看来比较蠢的话,有人问他谁是法国最伟大的作家?他想来想去,因为法国伟大的作家太多了,想了半天说:“唉!还得算雨果。”(Hugo, hélas !)
雨果的整个生平跟法国社会的联系我们也可以看一下。他经历了拿破仑帝国,他经历了波旁王朝的复辟,这个复辟到1830年“七月革命”把复辟王朝它推翻,到1848年的“二月革命”,共和国成立,然后是拿破仑第三的第二帝国,然后是普法战争,然后又是巴黎公社、第三共和国的建立,所以雨果经历整个19世纪的历史,他也写了很多东西。
大家看他的身份。将军的儿子,年轻的诗坛领袖,法兰西学士院院士,制宪议会议员,帝国时期的政治流亡者(他持不同政见),痴情的情人(雨果也有不少情人),慈祥的父亲和祖父,他专门写过一大批诗,结成一个集子叫《怎么当祖父的艺术》,做祖父要有祖父的艺术。
小说家。首先他写小说,我们知道的有《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除了这两本以外当然还有,《海上劳工》《笑面人》《九三年》都写得非常生动,《笑面人》的主人公一直在笑。《九三年》是革命者跟人道者之间的冲突,写得非常好。《悲惨世界》简直就也是一部法国悲惨社会的历史写照,大家知道冉阿让、芳汀、加夫罗什(那个小孩)、沙威(那个警察头子)等等这些形象。
总的说来,在《巴黎圣母院》中,我们可以强调一下,在文学史的人物塑造上,它有一批性格非常鲜明的人物,在我看来主要是四个人,一个是美丽的艾丝美拉达;一个是善良的怪人,很丑的卡西莫多,敲钟的;再一个是很阴险,但是也很博学、很矛盾、很悖论的副主教克洛德·弗罗洛;还有一个是弓箭队长弗比斯。当然还有其他人物。其中很多人说到一个关键的主要人物,是不说话的人物,这个人物就是巴黎圣母院。为什么这么说?一会儿我给大家讲一下,这个也是有道理的。
雨果他也写诗,这个诗有很多,《颂歌集》《东方集》《秋叶集》《黄昏集》《心声集》《光影集》《惩罚集》《静观集》等等,雨果家里是一个诗人聚会的沙龙,在他周围的诗人有很多。
另外他也是戏剧家。第一个可以提《欧那尼》,他提出反对以前流行的古典主义戏剧,因为古典主义是要把国王规定的为朝廷服务的样本作为戏剧的样板,也就是说主人公必须崇高、伟大,为了正义的事业牺牲个人的感情等等,雨果提出来要反对这个,而且要反对三一律,提出要写自然、自由、爱情等等感情上的东西。《欧那尼》1830年2月首演的时候观众很多,一边是支持的,另一边是反对的,反对的人嘘他,支持的人喝彩,最后支持他的人占上风,这个晚上《欧那尼》的成功演出标志着浪漫主义运动的胜利,也就是文学运动标志性的事件。当然雨果还有其他的剧。
雨果还是画家。这是雨果画的《悲惨世界》的人物加夫罗什,小流浪者,最后参加游行莫名其妙地死了。
他也是散文家,比如政论、理论、随笔、游记等等。这里特别要强调一下,写《巴黎圣母院》之前的1827年他写了一个《<克伦威尔>序言》,《克伦威尔》也是一个剧,在这个序言里面他提出浪漫主义文学的主张,主要是讲到戏剧,我们可以把它扩充开来,不光光是戏剧,小说也可以按照这个理论来写,诗歌、散文都可以按照这个理论。这个理论是什么?就是对照。什么叫对照?两个相反的形象,两个相反的定义,美跟丑为对照,要把它们对起来看。关于滑稽、丑怪与崇高、优美、善良对照的美学原则,这个原则提出来以后被认为是发表了浪漫主义的文学宣言,我们如果对理论有兴趣的话,从古典主义的理论怎么走到浪漫主义的文学理论,一定要去读这篇《克伦威尔序言》。当然他还有很多其他作品,这里我就不说了。
雨果还是画家,他若不是后来把大量精力投入到诗文写作,他的绘画也很不错。我们到雨果在巴黎的家(雨果博物馆)去看,里面有很多雨果的绘画,大家在网上也可以搜到很多雨果的绘画,其中很多是风景的油画,也有人物,也有素描。
当然,雨果更是社会活动家,他持不同政见,最后被拿破仑第三驱逐到国外,在比利时、英国待了很长时间,十几年回不来。在这期间听说法国跟英国把中国圆明园烧了,雨果振臂高呼:有两个强盗在东方干了什么什么坏事,这是雨果挺身而出为正义呐喊,体现出他的一个情怀,作为知识分子、作为文人的一个情怀。对巴黎公社他也蛮同情的,虽然他并不支持巴黎公社种种的社会措施,但是他还是保护同情受迫害的公社社员。
1885年雨果去世的时候,30万人为雨果送葬,这时候政府已经是第三共和国,政府决定雨果死了以后不要进公墓,直接进伟人祠,法国人说先贤祠。最开始罗马有个伟人祠,在罗马,法国那时候建了一个新的教堂,但是革命爆发以后把这个教堂改为伟人祠,不是供的神或者上帝,而是供的为共和国献身的那些伟人,雨果死了以后马上就进入这个伟人祠。
简单说了雨果以后,我们回到这部作品里面。一般认为,《巴黎圣母院》是历史小说,也有人认为是不太正统的历史小说,因为历史小说也是从十九世纪开始成为一种风气,在雨果之前或者之后有大仲马,我们知道《三个火枪手》就是那时候写的。小说《巴黎圣母院》以紧张非凡的故事情节、色彩很浓烈的社会背景,当然还有特别鲜明夸张的人物形象,成为法国浪漫主义小说的名作。
关于写作过程是这样的,雨果自己说:1830年7月25日开始写最初的三四页。他为什么写这个东西?首先他脑子里已经有这么一个概念要写一部小说,主要还是跟出版商签了合同以后,出版商说你要马上写,1831年就得出。他当时很紧张,就使劲写了这么一部东西。写了三四页以后,“七月革命”爆发,打乱了他的节奏。爆发以后过了一段日子,他的女儿阿黛尔出生。忙了一个多月,差不多9月1日。不知道那时候法国中学、小学开学是不是9月1日,开学了,他重新工作,一直到第二年1月15日完成。他实际上用四个月到五个月时间把这部小说写出来,小说也蛮厚的。
小说的背景,那个年份很重要,1482年,整个小说故事发生从1482年1月6日到5月份,小说的故事叙事历史的时间是半年。发生在哪儿?巴黎。再具体一些,地方就是巴黎圣母院,巴黎圣母院所在的老城或者叫旧城,还有大学城,为什么叫大学城?因为渡过河往南走,也就是往左岸走,那时候的一片地方,就是现在的左岸有很多大学,比如现在的巴黎大学当时叫Sorbonne(法语),现在的很多出版社、很多的书店,包括有名的书店莎士比亚书店都在那片。另外就是新城,新城是它的右岸,也就是北岸。北岸主要是市政厅广场,那时候叫河滩广场,等等地方。总之,故事主要发生在巴黎的中心区,但因为十九世纪的巴黎跟现在不一样,现在等于是20个区,那时候还没有发展到如此地步。
就是发生在以巴黎圣母院为中心的故事,大家看这个图片(上图),这是现在的巴黎地图,这个是群岛,这一片是巴黎圣母院,这是主宫医院、警察局,故事主要发生在这个地方,先贤祠就在这里,塞纳河这样流过去,这是左岸,这是右岸。
简要给大家叙述一下故事。圣母院的副主教克洛德·弗罗洛,对美丽的波西米亚女郎艾丝美拉达动了感情,也叫邪念。他因为是神职人员教士主教,不能找对象,但是他克制不住自己的激情,指使教堂敲钟人卡西莫多在街头劫持了这个少女。卡西莫多是他的养子,长得很怪的人,他收养的。少女当时被卡西莫多抢走以后,马上被弓箭队长弗比斯救出来,少女也就爱上了这个军官,当然也遭到了副主教的嫉恨。当然还有卡西莫多的受罚,为什么受罚?因为他抢人被人发现抓起来,法官审判,说你干了这个事吗?法官也是一个聋子,卡西莫多也是一个聋子,卡西莫多听力被敲钟的声音震聋了。两人不知道对方说了什么,法官就判他有罪受罚,在广场上示众。后来他有一个喂水,特别渴的时候没有人给他水喝,结果是那个少女艾丝美拉达给他水喝。副主教知道军官跟这个少女有约会,因为那个女孩已经爱上那个队长,他就在约会的时候刺伤了这个队长,并嫁祸于艾丝美拉达,于是这个少女被抓起来判处死刑。钟楼怪人这时候挺身而出把那个少女救出来,就是我们说的劫法场,法场就在圣母院前面,他把那个少女救出来,带到圣母院里面避难。大家知道巴黎圣母院是教会圣地,任何人进到里头以后,法院方面、司法机构、警察方面无权进入到里面抓人,所以少女就被卡西莫多安置在圣母院钟楼边上避难,并得以精心照顾。教会和狂热的宗教分子要反对这个避难权,开会决定要破除原来的法,把那个女孩给抢出来,还是要判她死刑。为什么判她死刑?因为他们认为这个人是女巫,因为她有一只在他们看来似乎就是魔鬼的羊,有种种在他们看来很大的魔力,要把她弄死。
听到这个消息以后,一大帮流浪汉,因为在当时的巴黎流浪汉是一个王国,叫乞丐王国,他们发动起义要阻止法院的人或者警察的人,当时还没有法院和警察,就是和这些司法机构的人作对,要把那个女孩保护起来。在攻打的时候钟楼怪人卡西莫多认为这些人要来抢女孩,所以一个人借助于巴黎圣母院奇迹般的建筑抵抗了几万人。但是在混乱当中副主教伙同那个诗人格兰古瓦把女孩子抢走,抢到一个地方,威逼她要听从副主教我的话、要跟我好,那个女孩坚决不同意,那个副主教最后没办法,不同意就把你交给官军。因为那时候国王也知道这个事,国王本来以为这些浩浩荡荡去打巴黎圣母院的人跟司法方面作对,后来发现不是那么回事,国王也无法利用人民,因为国王跟司法还是有点矛盾的,国王后来派军队去镇压,这方面又打起来,混乱之中,最后这个少女还是被副主教出卖给了国王的军队。在圣母院的楼上,这个副主教跟钟楼怪人看那个女孩被送上了绞刑架,钟楼怪人知道这个副主教对那个女孩不好,是他出卖了这个女孩,所以最后把那个副主教从钟楼上推下去摔死。小说最后说,几个月以后在少女的墓室里发现钟楼怪人的尸体。这就是这样小说的一个故事情节。
篇章是这样,小说一共有11卷。
-
第一卷铺垫。
-
第二卷也是1月6日的事情,讲少女救诗人。
-
第三卷从情节中游离出来。
-
第四卷讲克洛德跟卡西莫多之间的关系。
-
第五卷讲巴黎圣母院,讲巴黎,跟故事情节几乎没什么关系。
-
第六卷讲艾丝美拉达的身世。
-
第七卷的故事发生在到3月29日,3月29日跟1月6日之间,这两个日子是小说里面故事发展比较迅速的时间,三月2二十9几号是就是艾丝美拉达跟军官约会,副主教捅刀伤了军官,神甫逃走,少女被捕。第七卷章是故事情节发展比较厉害的,我们年轻时候读这一章觉得很过瘾。
-
第八卷章,讲的是一个月以后,5月份的事情。
-
第九章也是一个月以后,圣母院中的避难。
-
第十章跟第十一章故事情节也是急转直下,攻打圣母院,卡西莫多反击,一个人保护圣母院,保卫这个女孩子。
-
第十一卷高潮,副主教把少女出卖给军队,少女被绞死。尾声,卡西莫多把副主教推下圣母院。自己去少女的墓室中死去。同时,另外两个人物,诗人继续他的创作,弓箭攻守队长结婚了。
我们小的时候读书只求快,三四天要把这本书读完,听别人说第三卷跟第五卷可以不读,因为跟故事情节一点没关系。我现在也不能建议大家不去读,也就是告诉大家一下,第三卷与第五卷跟故事情节几乎没有什么关系,它是游离于故事情节之外的雨果对于法国文化、对于巴黎圣母院、对于建筑艺术、对于巴黎社会、对于巴黎整个城市的看法。很多小说家写的时候会把故事情节、男主人、女主人写的非常惊心动魄,突然来了一章写别的东西,发表议论,雨果就是典型这样的人,我们读《悲惨世界》的时候会发现这个情节之外他谈到以前的拿破仑、以前的古希腊社会,都是游离的。但是这些章节如果不读的话,对于阅读、对于我们理解这个作品有损害的,也就是我们不能完全的理解或者读通、读明白雨果的思想,他到底怎么想的。所以我不建议大家不读,只是这两卷情节跟故事情节没什么关系,有的人会跳过去不读。
说到人物形象,回到刚才说的雨果的理论。雨果的小说美学之一是对照原则,人物性格的极端,几乎成为一种象征。比如卡西莫多象征丑陋、善良,艾丝美拉达象征美丽、无辜。走极端也可以说是雨果的极端浪漫主义小说人物写作的特色,也有说不通的地方,因为从理论上讲很难说得通为什么一个少女这么漂亮,又养了一头羊,又有魔力,勾搭男人怎么怎么,三个男人都为她打架打仗,她自己对这两三个男人无动于衷,只向往一个轻薄的公子哥,这说不通,但是雨果就是这么写。
-
艾丝美拉达,她的身份也比较怪,到底是埃及人还是哪里的什么人,当然你读了这个小说就知道她不是埃及人。青春、美丽、活泼、野性、天真、善良、率直,还有点傻乎乎。
-
卡西莫多,丑陋到极点,他是一个独眼龙、聋子、驼背、罗圈腿,但是他善良、孤僻,给人表面印象是很凶,力大无比。
-
克洛德,一般认为虚伪、狡猾、凶狠、色欲、道貌岸然、忧郁,但是他也很严肃,他也很庄重,他求学,他聪明,他很博学,但是心灵是扭曲的。
-
弗比斯是弓箭队长,他的形象就是英俊漂亮、公子哥、风流、轻薄等等,对人很冷漠,对那个女孩也很冷漠,最后他结他自己的婚。
-
格兰古瓦是那个诗人,这个诗人理智、冷静,当然也很豁达,在社会底层苦苦挣扎。
为什么这么写、写的如此极端?雨果故意要这么写,要把人写得的在丑陋的同时特别善良,在美丽的同时又特别直率,在很阴险毒辣的同时又非常非常博学。这个好像在一般情况下,社会上找不到这样的人。他跟古典主义的写法不一样,但他我就是写这样的性格,这样的性格就是一种象征,社会上可能找不到这种人。
体现了他的美学原则,这个理论概括一下,比如说那个女孩的美貌跟怪人的丑陋,这个女孩的善良跟副主教弗罗洛的狠毒,她的钟情跟她追求的那个队长的轻薄形成鲜明对比。同时在一个人身上,比如这个队长弗比斯英俊,但是风流成性,极为卑鄙,玩弄女孩以后还带着人去逮捕她。卡西莫多丑得不得了,但是心灵高尚,为了那个女孩的幸福不惜牺牲一切,等等等等。
这是雨果做到极致的地方,我们只能这么给他总结一下,因为给大家做讲座,可能也就是引起大家的兴趣,比如这部小说你可以这么读,也可以那么读。我要读故事情节也可以从里头看到人物形象的极端的对比,我们也能从中体会到作者的意图,也能感受到正义的力量、善良对我们的触动、美丽对我们的某种吸引、引起我们的向往也可以。但是如果要从专业上去总结,可能会总结到“对照”美学的原则,一般的读者不一定要去了解这个。但是我们如果知道雨果有这么一个理论思想,有一个指导原则在,对我们进一步加深理解这部作品肯定有好处,只是我们也不必非要弄特别明白。但是如果你是大学生,或者对文学特别爱好,你要写作,你要像雨果这么去写,可以多多地了解一下。
这几句话都是雨果自己写的,我们可以稍微读一下。
“丑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背后,美与恶并存,光明与黑暗相共。”
“滑稽丑怪作为崇高优美的配角和对照,要算是大自然所给予艺术的最丰富的源泉。”
“我们好像觉得已经有人说过这样的话:戏剧是一面反映自然的镜子。不过,如果这面镜子是一面普通的镜子,一个刻板的平面镜,那么它只能够映照出事物暗淡、平面、忠实但却毫无光彩的形象;大家都知道,经过这样简单的映照,事物的颜色和光彩会失去了多少。戏剧应该是一面集中的镜子,它不仅不减弱原来的颜色和光彩,而且把它们集中起来,凝聚起来,把微光化为光明,把光明化为火光。因此,只有戏剧才为艺术所承认。”
也就是说这样的戏剧、这样的小说才是雨果想象当中的好的艺术,也就是说跟古典主义戏剧不一样的浪漫主义戏剧或者小说。
我们看这四个男性人物跟一个女性人物,四个男性人物他们对爱的态度,也可以看出很极端。
格兰古瓦诗人,他到了奇迹王国,巴黎有一个底层社会,就是乞丐、流浪者构成的奇迹王国。进入奇迹王国以后,他触犯了他们的规矩,你不懂黑话。什么叫黑话?土匪有黑话,“宝塔镇河妖”之类的这些话他不懂,要被杀掉,除非有一个女的同意跟他结婚,他才不会被杀。艾丝美拉达同意跟他结婚,但是两人不同房,格兰古瓦对爱有低于物质的追求,就是要活命,那个女孩好是要活命,但是发现女孩不爱他,他也就无所谓了,一点没有私心杂念,你救了我已经很好了。
弗罗洛,副主教的爱伴随着一种自私的、一种心灵的扭曲,这个不需要我再分析了。
弗比斯的爱,公子哥,一个漂亮姑娘十六七岁,玩就玩吧,他就是这样欺骗、玩弄。
卡西莫多的爱,他是不可能实现的爱,因为他太丑陋了,他会把那个女的吓死,但是是崇高的,里头有奉献、有牺牲。
这四个爱都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说这个女性形象不可能爱上社会当中的任何一种人。这也是一个悖论,那么漂亮的一个女的,她会得到爱情吗?实际上不可能得到爱情,雨果把他们写的太极端了。当然我们欣赏作品可能会从另外一个角度看,男性人物对这个女性的爱也是不可能的,对比中展现了作品人物外表的美丑和心灵的美丑。
我们现在看一下里头的一些精彩描写,首先是艾丝美拉达跳舞这一段。
“周围的观众一个个看得目瞪口呆。她踩着鼓点狂舞,两只优美的圆胳膊将巴斯克手鼓举过头,敲得嘣嘣响。她身材窈窕,姿态轻盈,就像一只小黄蜂,金色的胸衣平整无褶,五颜六色的裙子随着舞步鼓胀,双肩袒露,衣裙飘舞,不时露出修长的双腿;头发乌黑,双眸似火,真是一个从天上下凡的仙女。”
卡西莫多,他在圣母院敲钟,每个钟都有名字,比如这个叫玛丽,大钟玛丽是他的宠妃。他怎么敲钟的?
“卡西莫多就呆在张开的钟口跟前,随着大钟的摆动,一会儿蹲下去,一会儿站起来,呼吸着令人神魂颠倒的气息,时而瞧瞧二百尺以下熙熙攘攘的广场,时而又望望不断地在他耳朵里嚎叫的巨大铜舌。这是他惟一能听见的话语,是惟一为他打破寂静世界的声音。他乐得心花怒放,犹如鸟儿沐浴到了阳光。突然,他也像大钟那样变得疯狂起来,双目放出奇异的光芒。他像蜘蛛等候苍蝇那样,等待大钟晃到他跟前,然后猛扑上去。”
蜘蛛等待苍蝇这个形象反复出现,蜘蛛和苍蝇在里头也是一种象征。
“于是他高悬空中,随着大钟剧烈晃动,双手抓住青铜怪兽的耳朵,双腿紧紧夹住钟身,用脚后跟推波助澜,竭尽全身的重量和冲力,加剧大钟的摇摆。这时,钟楼也晃动起来了。至于卡西莫多,他大声吼叫着,牙齿咬得格格响,红头发竖了起来,胸腔发出风箱的呼呼声,眼睛喷射出炯炯的火光,那口巨钟在他身下气喘吁吁,咆哮不止。此刻,圣母院的大钟已不再存在,卡西莫多也不再存在,只有梦境,只有旋风,只有暴风骤雨,仿佛骑乘着音响在腾云驾雾;那是攀在飞马后背上的幽灵,是半人半马的怪物,是被神奇的长翼铜马带走的令人胆战心惊的阿斯托尔夫。”
雨果写的浪漫得不得了,让人忘记那个社会,跟着他敲钟的声音。他不是这么敲,他是跳过去抱着钟本身,好像跟钟结合成一体的形象。
另外还有一段,写卡西莫多和圣母院的关系,也是很精彩好。
“圣母院对于他是什么?圣母院是他的卵、是他的窝、是他的家,是他的祖国和宇宙。”
另外一种译法,“在他成长的各个阶段,圣母院在他心目中是蛋壳、是鸟窝、是家屋、是祖国和世界。”雨果的文字非常漂亮,很干脆,我觉得上面译的好,是卵、窝、家、国、宇宙。
雨果在圣母院的塔楼楼梯中读“ἈΝΆΓΚΗ”(命运)一词, Louis Boulanger绘
克洛德·弗罗洛的命运。“命运”这个字在小说里头是一个关键词,我念一下右边,“这是命运——克洛德,你是蜘蛛。克洛德,你也是苍蝇!——你飞向科学,飞向光明,飞向太阳,你是一心一意奔向永恒真理的新鲜空气和明媚阳光,可是,当你扑向通往另一个世界,通往光明、智慧、科学世界的灿烂窗口时,盲目的苍蝇,疯狂的博士,你没有看见在你和光明之间,命运已展开了一张微妙的蜘蛛网,你却不顾一切地扑上去,可怜的疯子,现在你头破血流,翅膀折断,在命运布下的铁环中间苦苦挣扎!——雅克先生!雅克先生!让蜘蛛干吧!”
给大家看几张图,雨果在圣母院塔楼上读“命运”那个词,“命运”那个词是希腊文,我也不会念。右边是法国国家图书馆馆藏的巴黎圣母院的手稿,这是雨果写的。
法国国家图书馆馆藏的小说《巴黎圣母院》手稿
下面是《巴黎圣母院》的主要人物。
《巴黎圣母院》主要人物,Aimé deLemud为小说作的卷首图Perrotin,Garnier frères, 1844版
这是一个绘画家给小说做的卷首画,大家看几个人物,我们都会认识:艾丝美拉达,副主教克洛德·弗罗洛,国王,艾丝美拉达的母亲,钟楼怪人。其他都是次要人物,主要的四个人物我们刚才已经分析过了。1844年版的作品,挺好的。
钟楼怪人好像并不特别怪,因为雨果写的太怪了,任何画家把他画得很怪的话都达不到雨果的笔力所致,既是独眼,又是红头发,又是驼背、鸡胸。
Gustave Doré为1860年版的小说做的插图
这是奇迹王国,巴黎底层社会,艾丝美拉达所在的那个社会,里头有他们所谓的国王、公爵,这是奇迹王国。
这个是艾丝美拉达跳舞,我们刚才念的就是这个插图。
格兰古瓦
这是诗人格兰古瓦,很落魄,他写的剧跟当时的剧发生矛盾,当时的剧是圣迹剧,圣迹就是神圣的奇迹,圣徒他们的故事。他可能写的是另外一种剧,没人看,很落魄的诗人。
卡西莫多。雨果 绘
卡西莫多,这是雨果画的,罗圈腿,驼背,一个眼睛。他也不是一个眼睛没有,一个眼睛长了瘤子,瘤子把眼睛压住根本看不见。
克洛德·弗罗洛副主教,大家看图上人跟边上的兽,也就是我们说的滴漏,水流下去的地方,这个造型有点类似。
《一滴眼泪给一滴水》,布面油画
Luc-OlivierMerson作,1903,雨果博物馆藏
《一滴眼泪给一滴水》,因为他要示众,钟楼怪人听副主教的命令要去抓少女,结果少女被卫队长给救了,卫队长把他抓住了,他被判示众。在广场上,天很热,他很渴,谁都不理他,只有这个少女给他喂水,他生平流下第一滴眼泪就在这个时候,当然第二滴眼泪和第三滴眼泪是后面讲到的。
弗罗洛正要刺杀弗比斯,版画
Nicolas-Eustache Maurin作,1834
这是1482年3月底的那天约会29日的那天约会,弓箭队长跟艾丝美拉达在约会,副主教在后面把队长给刺伤。
这是卡西莫多挂在一个喷水口上。
奇迹王国的流浪人攻打巴黎圣母院
Chifflart绘,约1876-1877, 雨果博物馆藏
奇迹王国流浪汉攻打巴黎圣母院,小说描写得非常生动,几万人的队伍怎么去攻打,怎么也打不破巴黎圣母院,因为建筑本身牢不可破,要攻大门,大门又被锁起来。从上面流下来两道铅。今年巴黎圣母院被火烧了,上面石头部分完好无损,怎么也烧不掉,上面的屋顶有的用金属,这个金属不能太重,一般用铅或者铝、锡这种软金属做的,这个熔点很低,火一烧就化为溶液流下来。还有木头。烧的部分几乎都是比较轻的,木质化,比较容易烧的。主体结构完好无损,因为石头的东西怎么烧也烧不掉。这是卡西莫多的战术,他知道怎么吓底下的人。
赎罪婆居迪尔试图求司令官特里斯当·莱尔米特手下留情,保下艾丝美拉达一命 。
Louis Boulanger绘, 约1831,雨果博物馆藏
这里有一幕,是那个女的不同意跟副主教好,副主教没办法,最后要把她留在那里,自己去报告官军说艾丝美拉达在什么地方。这个地方正好有一个老太婆,这个老太婆几十年来一直隐居在那里,雨果把这个老太婆写成就是艾丝美拉达的母亲。她的母亲跟她怎么相认?是通过一只小鞋,母亲那里有一只,女儿那里也有一只,十五六年前孩子刚生出来的时候,因为这个母亲当年是一个妓女,艾丝美拉达是一个私生女孩。刚刚相认,官兵就到了把她带走。这个婆婆叫赎罪婆居迪尔,实际上是艾丝美拉达的母亲,她请求司令官手下留情,保下艾丝美拉达一命。这幅画就是小说的最后的重要情节了。
但是没办法,最后还是抓起来。大家看底下黑的身影是母亲抱着女儿,死死不肯放手。刽子手把她拉到上面去吊死。这是小说的最后。
Nicolas Eustache Maurin,艾丝美拉达之死
故事情节、分析人物、人物形象、对照原则,还有整部作品的结构,包括一共有几章、哪几章是雨果的思考,这些我们都讲完了。为什么书的名字叫《巴黎圣母院》?我们可以说这部小说主要人物是巴黎圣母院本身,而不是像我们以前所看的电影《钟楼怪人》,或者叫一个女孩跟副主教或者跟三个男的故事,为什么不这么叫?这不只是一部讲几个主人公命运的小说,当然他是讲人的命运。人的命运与巴黎、与圣母院的命运是连在一起的,我们刚才讲到第三卷专门讲巴黎和圣母院,占整个小说篇幅的7%,7%什么意思?100页里头有7页讲这个,篇幅很大,其中第一章、第二章,一个叫“圣母院”,一个叫“鸟瞰巴黎”。从巴黎圣母院上往下看,以后巴黎圣母院修复好大家去参观,一定要到上面,因为底下参观好像是免费的,上面去好像是要收费的,但是上去看看还是值得的,一会儿有照片大家可以看。
这就是鸟瞰巴黎。
雨果对主要人物怎么描写?他说:“一部宏伟的石头交响乐,是人类和一个民族的辉煌杰作”,“每一块石头都充分展现了工匠的奇想同艺术家的天才的完美结合”,“这是人类的一种创造,像神的创造那样威力无穷,丰富多彩,仿佛是从神的创造中窃取了多变与神圣这两重特征”。雨果是借助于他的宗教天主教的主的形象来看,这个主创造人类,这是西方基督教包括天主教等等的传统概念,我们说任何创造都是人类的创造,人类的创造如果真的像神一样的有整体的规划的话,巴黎圣母院无疑应该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一般人想象不出来,是非凡的艺术家、建筑大师、工匠所想象出来的,这个想象本身跟神一样的完美。这当然是雨果他们所说的,我们也可以把它理解为巧夺天工。
雨果在作品中描写到圣母院,他对于巴黎圣母院里头建筑的某些装饰风格,他提出了批评。他还指出圣母院以后或者当时遭受的种种破坏有几个因素,今年圣母院的火烧,也算是体现出了有这方面的预见。雨果在1831年完成这部作品,1832年他写了一篇文章,《向破坏古迹的人宣战》。谁是破坏古迹的人?当局。当局要发展,巴黎原来破破烂烂的不好,他我们要建设一个新的巴黎,提出很多方案。比如这个区怎么改造,哪些要拆、哪些要保留,这个情景中国人已经很熟悉了,而巴黎人他们当时也碰到这种情况,雨果的看法跟当时的巴黎行政长官奥斯曼的想法有冲突,他觉得更多东西应该保留下来,而不应该拆掉。
当时巴黎的行政长官为了巴黎以后的发展,要有一个整体的规划,适应现代化,要拆,拆完以后要建立地下的下水系统。大家知道巴黎的地下,我们现在北京地下也是这样,有几层,每家的地窖底下是通道,这个通道任何时候都可以接入电话线、光缆线,送信用的线,下水道、脏水,比如说我走路的时候一个戒指掉下一个阴沟,你报告警察局,警察局说你这个很值钱,我们让环卫工人到底下去找。什么路、几号门牌底下的什么地方,你下去一样,比如潘家园南里三路18号,地底下在同一地点也可以找到一个东西,如果这个戒指在,能够找得到,上面系统跟底下系统都是配套的。巴黎要的发展必须要改造,但是改造的时候对古迹我们应该怎么看待,这是雨果提出的一个思想。1831年写的小说,1832年写的文章,特别重视像圣母院这样的古迹的认真保护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对待。
比如他的批评,我PPT里的文字都是在这本书里挑出来的,我们现在不看故事情节,只看雨果的一些想法。他说:“是谁把陈列着显赫圣骨盒和圣物盒的古老哥特式祭坛拆毁”,也就是说巴黎圣母院里头原来有这么一个祭坛,现在拆毁。“代之以刻满天使头像云彩的笨重大理石棺,像是从神恩谷修道院和残废军人院拆下来的一块石头?”残废军人院跟神恩谷都是巴黎很有名的古迹,现在好像都不让参观,为什么?一个是军队的,残废军人院。神恩谷相当于我们的301医院,也是军队的一个医院,我有一次偷偷跑进去被军人赶出来不许看。“是谁这般愚蠢,把这个过时的笨重石棺嵌在加洛林王朝时期埃尔冈杜斯主教铺设的石板地上?难道不是路易十四为实现路易十三的夙愿?是谁用冷冰冰的白玻璃代替了从拱门圆花窗到后殿之间的‘绚丽夺目’的彩绘玻璃?”
雨果对这个有点疑义,他对巴黎圣母院提出很多类似的批评,雨果的审美对建筑艺术跟巴黎圣母院当时有的还是有点矛盾。
雨果又谈到圣母院等历史建筑会遭到破坏、会火烧、会倒塌,会怎么怎么样。我们讲座之前听的那个女高音唱的,实际上也是讲巴黎圣母院会不会倒塌下来,倒塌下来多少年以后人们怎么看待这个巴黎圣母院。
雨果说“从中世纪艺术遗迹上可以分辨出三类不同深度的创伤。”中世纪的艺术遗址,像有巴黎圣母院几乎已经是遗址,当然现在还不是遗址,现在还在。三大因素中对它的加害、产生损害,第一种,时间,这个可以理解,时间不知不觉留下伤害,表面会裂纹满目、锈迹斑斑。
第二种是政治或宗教的革命,法国也经历很多革命,大革命期间对文物的破坏也是很厉害的,包括巴黎公社期间好多寺院都烧掉了。这些革命天生是盲目而狂暴的,汹汹扑来,撕碎了中世纪建筑的华丽外表。拆毁圆花窗,砸烂美丽的项链——阿拉伯装饰花纹和小雕像,摧毁了塑像。
第三,时间、革命以外的第三就是时尚。我们现在的艺术追求,这个问题我们中国应该有所借鉴。什么叫时尚?时尚变得越来越愚蠢可笑,从文艺复兴时代种种的杂乱无章,一味追求华丽的风尚开始,式样层出无穷,建筑必然越来越衰落,时尚造成的破坏甚胜于革命。
这个我同意,革命带来的破坏,比如我国文化大革命当中砸教堂,带来的破坏确实是很厉害的,但是抵不住时尚对把整个古物的拆除,比如整个北京、天津、上海,好多好多地方都给改掉了,为什么?我们要追求现代化,我们要用现代艺术来改变社会原来的面貌等等。
雨果说“从各种时尚、从形式上象征、从逻辑思维到审美观念都不一样。因此时尚的破坏是更深层的,不是表面的。”我把原来雕塑的阿拉伯花纹改为四四方方整体的服从长官意志的这些东西。我们知道,欧洲历史上,比如墨索里尼时期的罗马建筑完全是法西斯风格,这个现在还留着,法西斯风格跟原来古罗马的东西完全不一样,这种东西留一两个看看也可以,包括北京以前也是各个时代追求各个时代的新的风格,六十年代风格、七十年代风格,留十个、八个看看也是可以的,但是不能让它把以前所有的古迹都给推翻。
《巴黎圣母院》插图本 名著名译丛书
“时尚的破坏是深层的,它能攻击艺术的骨架,伤其筋骨,对建筑物进行裁割、切削、肢解和杀戮。新的时尚问世,就会对建筑物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时间和革命却没有这种奢望。”时间也不行,革命也不行,但是新的艺术世界很可怕。
我下面写了几个,我不展开,但是我要提出问题。中国街道的改造,现在北京也是这样,很多家边上已经找不到吃饭的小铺子,所有东西都写着四个字、四个字,店招牌都是统一的,非常丑陋。对于城市的一体化、干净,一点没有好处,中间也不可能有美术字。中国很多地方都重塑雕像、佛像,比如佛像原来佛像是很庄重的佛,现在弄得的花里胡哨的。地名整顿也是,地名是记录着人们生活一段历史的东西,不能轻易改的,改过来再改过去也不好。古迹的拆除等等,中国也发生这种事情。我们现在讲的已经跳出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也跳出了巴黎圣母院本身,对古迹,人类历史的遗产,我们应该抱有什么样的态度,经过今天的讲座,希望大家也对它有所思考。
今年4月15日,下午6点50分左右,巴黎圣母院发生火灾。这是从东向西拍过去的,中间的部分是屋顶,已经烧坏了,这个尖塔已经倒掉了。这个是时间的破坏?不是,是革命的破坏?也不是。是时尚的破坏吗?恐怕也不是。因素有很多,当然也不排除可能人为破坏,但是警方也没有给出明确的最终意见。毁坏是很容易的,保存是很不容易的。
接下来,我们稍微讲一下历史小说里面的特点。《巴黎圣母院》被认为是十九世纪历史小说的经典作品,在法国不同时期有不同时期的历史小说,十八世纪以前很少有,除了克莱夫王妃讲宫廷里发生的故事,那时候的小说跟历史没关系,都不像我们《三国演义》一样的历史人物作为小说的主要角色。到十九世纪的时候历史小说成为一个时髦,写的比较好的有两个人,一个是大仲马,一个是雨果。大仲马写三剑客,《三个火枪手》。
中国的历史小说也是讲真里有假、假里有真。主要人物必须有这个人,中国的历史小说是这样,主要人物是有历史上的人。法国历史小说基本相反,主要人物虚构,艾丝美拉达虚构,钟楼怪人虚构。卫队长有这个人。副主教有这个人没这个事。国王有,次要人物。越是次要人物,可能描写的越是精细,《三个火枪手》就是这样,达达尼昂火枪手有历史原型,但是多数为虚构。但反而次要人物,比如王后、国王、主教黎世留等宫廷人士的生活生活,相对的历史真实性稍稍多一点。
刚才也讲到《巴黎圣母院》里面的次要人物,上至路易十一,雨果他把路易十一写成一个老头,穿着黑衣服,害着病,为什么?因为这个人物第二年就死了,1483年去世了,1482年的时候他已经老态龙钟。下到在圣母院广场围观弃婴的四个信女。大家注意读看第四卷第一章,1467年故事,跟1482年相差15年,也就是说艾丝美拉达出生那一年,艾丝美拉达活到16岁死了,她跳舞都是十五六岁的少女形象,1467年的故事是她刚出生后不久被人抱走遗弃的时候,边上有几个人围观这个弃婴,因为女婴是一个妓女生的,到后来被人抢走,她一直相信是那些乞丐抢走的,是奇迹王国的人抢走的,但实际上这些人是把怎么给她给救了,等等。其中那四个人,四个好心的女子,都是有出处可考的,一个叫阿涅丝,一个叫让娜,一个叫昂丽艾特,一个叫葛雪尔,都是有名有姓的真实历史人物,雨果也是按照法国人写小说的原则,就把那些人写到小说里头去。他有些地方写的很讲究细节的真实,但是这种细节的真实往往跟虚构捏合在一起,比如他讲路易十一不住在郊区的什么地方,他要来到城堡。这个城堡是法国大革命打下的那个监狱巴士底,巴士底监狱,是之前国王路易十一经常去住在的那个地方,就是路易十一。他讲路易十一不要住在他的宫殿里头,有几个套间的,前面有兵守卫,后面盥洗室、小客厅、卧室,他不要住那,他只要住在巴士底广场里头的某个石头做成的矮房子里,这个矮屋子长几尺、宽几尺、高几尺,这个“尺”都是精确的,就是跟当时的房屋尺寸一样,他很也讲究历史的真实。当然他在写历史资料的时候,为了艺术需要也修改了很多历史,这是雨果的权利力。
说到这个小说的真实性,我们可以这么看作为十九世纪,《巴黎圣母院》是十九世纪写的,1830年写成以后就有人读,到二十世纪的读者,到现在二十一世纪的读者,去读这个历史小说,发现十九世纪的时候雨果所写的那个时代的这么一部作品,里头反映的十五世纪的历史背景,也就是说,小说中的故事,也就是说我们读者读到作家作品,故事里头的那个时间,这里头就有三个时间段,对于历史的真实判断已经日渐模糊,对它的要求不是特别逼真,巴黎圣母院本身的建造谈到的是1163年-1345年,也就是十二世纪到十四三世纪的时候,花了一百七八十年,这个历史小说的真实性已经完全不可考据,也没有太多的必要去考据,因为我们只想了解一下这个历史小说在法国写作的时候有什么特点、后面的人对它有什么继承发展。雨果并不太忠实于历史细节的真实,比如从巴黎圣母院上面看巴黎,小说里头有很多例子,现在考据已经不行了,我读的时候还傻乎乎的往左边看、往右边看是不是这样,还对着巴黎地图看,其实发现有时候读书也不要这么认真看,不然就反而挺傻的。你要读故事的精彩所在,而不要被故意所做的所谓的逼真疑惑。
雨果说到,“还有圣雅克-德-布什里教堂富丽堂皇的方形钟楼,由于布满雕刻,四个塔角似乎失去了锋芒。”也就是说,雨果写的时候,写的那个建筑圣雅克塔楼,是小说故事发生以后才建造的事情。“这座钟楼在十五世纪还没有竣工,但就这个样子也已使人惊叹不绝了。那时候,四只怪兽还没有安放上去,现在它们蹲在塔顶的四个角上,仍然像斯芬克司,让新巴黎去猜旧巴黎之谜。”
也就是说,雨果很明确的写到了这个东西,在钟楼怪人这个故事发生的时候它还没有,是在这个故事以后才有的,雨果作为十九世纪的人告诉后来的人说我现在看到的是故事发生以后的一些东西。我们考据了一下,这个钟楼1508年建的,1523年建成,非常漂亮的一个钟楼,离巴黎圣母院不远,稍微往西走两步就到这个地方。但是在钟楼怪人的时代,在艾丝美拉达时代,这个看不到,因为它还没有竣工,还没有开始。
小说中有一句话:“一个杀死另一个”,法语“Ceci tuera cela”,我觉得很有意义。他的意思是什么?雨果讲到巴黎圣母院迟早都要倒塌,或者即便不倒塌没有,它也会被一些东西杀死。我们刚才谈到时间、革命、时尚的艺术,它可能会杀死以前的东西,雨果认为书籍可能要杀死建筑,他指的建筑是石头建筑,也就是说哥特式建筑以前的那些东西可能会被书本给杀死。大家知道,书本的重要性,在西方的书本怎么在西方,没有书也就不会有现代文明呢?。书的诞生,哥德堡的印刷术的发明,文艺复兴的兴起,造成了现代社会,印刷术与这个是很有关系的。雨果提出了问题:书本将要摧毁建筑,我们的批评家、我们的读者可能会问,广播、电视、电影会不会杀死书籍?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些东西已经大大削弱了书籍,互联网是不是杀死了阅读?某种程度上已经把它杀得的够呛。手机是不是能够杀死一切?这是我们现在碰到的问题。当然阅读,手机上也可以阅读,但是跟以前很不一样。“这个杀死那个”是历代文化人所考虑的问题,我们每个时代都有所代表性的的这种文化的载体,过去是书本,后来是报纸、杂志,后来是电影电视,现在当然是手机、互联网等等,这个会不会杀死那个?雨果的担心我认为是有道理的。
但是,他的小说作品《巴黎圣母院》没有杀死建筑巴黎圣母院,我们现在去看巴黎圣母院会想到我有没有读过雨果的这部作品,如果没有读过去,看巴黎圣母院之前或者之后,他可能会做功课去读这个作品,也就是说著名的文学经典促进了旅游,我在这里举了三个例子,一个是伊夫堡,就是大仲马小说《基督山伯爵》中主人公被抓进去的到一个监狱里头,大家如果到马赛去,从马赛坐船半个小时就到伊夫堡,他当时死里逃生,马西亚长老怎么教他利用潮水的间隙时间,怎么从监狱跳到海里,再游回到陆地城堡。这个地方现在由于大仲马的这部作品《基督山伯爵》而变得非常有名。巴黎的艺术桥也是一样的,现在这座桥的栏杆上已经被很多爱情锁给得面目全非锁死了,到了一定的时候警方会把好多锁拆掉,但是同心锁,为了表示爱情,到巴黎旅游,到艺术桥上锁一下,这也是由于某部电影作品产生以后觉得到艺术桥锁一下很时髦。
《穿墙记》也是法国作品,我们知道中国有崂山道士穿墙而过的传说,巴黎也有这么一个故事穿墙而过,讲发生穿墙而过故事的地方现在已经有了一个雕塑,一个人从墙里穿出来。大家可以看一下这个图片,《穿墙记》非常精彩,有兴趣可以读一下。左下角的图片是在马赛的伊夫堡监狱,现在是旅游景点。
这个可能杀死另一个,但是文学作品跟历史建筑之间发生的某种对调的关系,这个养育另一个,这个促进另一个,这个养活另一个,这个繁荣另一个,应该是这样来看。
代表性的建筑还是应该留下来的,我们现在已经离开小说《巴黎圣母院》,进入到巴黎圣母院历史建筑上。我们要考虑一下,每个时代可能都有每个时代建筑上的代表作品,比如说,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就亲自总结了一下:
-
在以前的时代,在卡特琳娜·德·美迪契时代有杜伊勒里宫,杜伊勒里宫相当于一个圆明园,圆明园被烧了,杜伊勒里宫也被巴黎公社的人烧了,被革命派的人烧了。
-
亨利二世时代建立的市政厅现在还在,市政厅有多少年的历史也可以计算。
-
亨利四世时代留下的王宫广场,法国文化部所在的王宫广场,非常漂亮。一个时代留下一个时代的建筑,相当于我们中国慈禧太后时代有什么建筑、光绪时代有什么建筑、康熙时代、乾隆时代有什么建筑一样,他们也是什么时代留下什么建筑。
-
路易十三,神恩谷修道院,现在是陆军总医院。
-
路易十四,残废军人院,现在是军事博物馆。外面人可以参观,里面有些地方进不去。, 现在是军事博物馆。
-
路易十五,圣絮尔皮斯教堂,这个可以参观,非常雄伟。
-
路易十六,先贤祠,为共和国伟人设立的公墓,相当于城里头的一个八宝山,雨果、左拉、大仲马、伏尔泰、卢梭、居里夫人都埋在里头。
-
共和时期有医学院,拿破仑时期有旺多姆广场。
以上这是雨果总结的巴黎的历史建筑,在雨果以后,我替他总结一下,也局限于巴黎。
-
七月王朝,1830年开始,雨果写这部小说的时候1831年,凯旋门就是那个时候。
-
第二帝国的时候建有立巴黎歌剧院。
-
第三共和国的时候埃菲尔铁塔,钢铁时代。
-
一次大战之前,大王宫、小王宫。二次大战破坏很厉害。
-
戴高乐时代,中央菜市场,相当于新发地、大钟寺这种地方,大家如果想看原来的菜市场是怎么回事,可读左拉的作品。
-
蓬皮杜时代建立蓬皮杜文化中心(外表很像化工厂),二十世纪建筑艺术的某种代表。
-
蓬皮杜以后,德斯坦、希拉克时代应该是大拱门,小凯旋门到大凯旋门到最大的大拱门一条中轴线线。
-
密特朗时代,国家图书馆(四本书)。
2019年巴黎圣母院遭火灾,代表性建筑还是应该能够留下来。
我们这次讲座开始之前有一个女高音唱的《巴黎圣母院》,其歌词原来是一首诗人奈瓦尔的一首诗《Notre-Dame de Paris》,很荣幸,二十多年前我把这首诗翻成了中文。
“圣母院够古老的了,或许人们将看到它。/有一天埋葬当年它曾看着诞生的巴黎。/但在千年之后,时间将让那笨重的骨架/犯下过失,就像一条狼让一头牛顿失前蹄/扭曲它钢铁的神经,以一副聩昏的利牙/忧愁地的啃噬着它岩石构成的古老骨脊!/来自大地上所有国家的众多人们/将前来此地把这威严的墟景瞻仰/并且想入非非的重读维克多的书(就是指雨果这部小说《巴黎圣母院》)/会以为又看到了古老的大教堂,/就这样又长又方,雄伟壮丽,巍峨精神/矗立在他们面前像一个死人的影障!”
未来有一天也许我们看不到巴黎圣母院原来的样子,有些部分会倒塌,有些部分会变掉。但是我们站在它面前,我们会又看到的维克多所写的这本书。它的样子还在,它的魂还在,这挺好的。
原来我不知道自己译的诗,我都忘了,巴黎圣母院烧了以后,我的同事又找出了发掘出来这个东西给我,他说余老师你多年以前译的东西还挺好的,他还帮我找来刚才唱的这首歌的,那个女高音是根据这首诗翻唱的。
最后,有点时间我稍微讲一下译本。《巴黎圣母院》的译本在中国已经有十多个,我稍稍看了一下,我对其中三四个可能有疑问,因为是近年出的。近年来的译本是有问题的,相反2000年以前或者1999年、1980年以前的译本应该没有问题。这个话有点悖论,以前人难道比现在人翻译的好吗?也不是,因为现在出版太容易,我碰到一些大学的老师带着学生,随随便便一个译本就出来了,反正有资助费。我想把原来老的翻译家那些译本强调一下。
嚣俄,就是雨果的中文翻译。《活冤孽》就是《巴黎圣母院》,1923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嚣俄的《钟楼怪人》,越裔译述,上海群学书店,1946年。这两个版本现在很难找不到。
现在有陈敬容译《巴黎圣母院》,上海骆驼书店,1949年。她在1947、1948年的时候开始译。上海三联书店1950年重版,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重版。现在出了新的网格本,大家知道什么是网格本吗?封面上跟网格一样,还是1949年那个本子,但是会有一些前言重版。右边的四个还是可信的,上海译文管震湖先生译的。译林出版社施康强先生等译的。浙江文艺出版社潘丽珍等译的。李玉民译的,河北教育出版社,后来又卖给几家出版社。我认为右边这四个也是可信的,当然前面那个陈敬容是资格比较老的译本,我也愿意推荐这个译本。
根据要求讲一个半小时,我不能展开太多,我把这个书的故事情节、它的人物关系、它的基本精神、它的艺术创作原则,根据我的理解稍微讲一下,然后再提出一个问题,小说《巴黎圣母院》跟建筑巴黎圣母院之间的关系,雨果对它的看法,他的看法对中国现代的社会、对我们的发展是不是有借鉴意义,我要提出这些问题来。
我先讲到这里,期待大家的问题。
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是法国文豪维克多·雨果第一部引起轰动效应的浪漫派小说。小说以十五世纪路易十一统治下的法国为背景,通过一个纯洁无辜的波希米亚女郎惨遭迫害的故事,揭露了教士的阴险卑鄙,宗教法庭的野蛮残忍,贵族的荒淫无耻和国王的专横残暴。
读者提问
余老师您好,刚才讲到苍蝇和蜘蛛,我想问这个意象有什么含义?
第二,雨果在卷首提出命运,我想问一下命运跟作品本身有哪些关系?
余中先
这个命运,雨果借托这个词,是他在巴黎圣母院上看到的,但实际上这也是虚构的。写人物命运是古希腊悲剧里面常有的主题,这也体现雨果对于西方文学主题方面的一脉相承,我们说的命运是人被神所捉弄,或者说一个英雄摆脱不了神的捉弄,无奈的生活在这个世界当中,但是他比神更高明的地方或者神奈何他不了的地方是他认识到了这个命运。这个东西说起来很哲理,我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碰到这样那样的人,比如卡西莫多、谁谁谁也好,这都是命运的捉弄让他成为漂亮的或者丑陋的,博学的但是禁欲的,种种性格可能是上帝神给他带来的,这种命运,人应该怎么对待它,雨果怎么描写它,这都是他所思考的。但是具体人怎么做,他也没有回答出一个所以然,他只是提出这么一个东西。从古希腊开始也有很多,比如俄狄浦斯,命运让你杀父娶母,他为了避免这个命运的发生,我就逃开了,逃开以后还是没有摆脱这个命运,他最后认识到这是命运加给我的东西,但是我要担负起这个责任来,到了二十世纪萨特描写他,也有存在主义的思想在里头,至于我们现在怎么看这个问题,我们也可以把我们种种的想法套到这个神话的主题上,雨果的命运本身也是西方重大的主题。这是我的理解,雨果也没有真正解决这个问题,因为是千古难题,命运跟人,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也是这样的。
蜘蛛和苍蝇,苍蝇是被俘的俘虏,蜘蛛是抓它的猎手人,人物关系里面有很多,我既是苍蝇又是蜘蛛,比如副主教。其他的人物也有这个关系,更多的是苍蝇的关系,比如那个女孩就是苍蝇,她不是蜘蛛。但是卡西莫多也是苍蝇,某种意义上也可能是蜘蛛,但他是被蜘蛛所利用的。蜘蛛是抓人的人,苍蝇是被抓住的,也是命运所促成的一对矛盾体。雨果在这里也回想到自己的童年,他把自己描写成一个蜻蜓,我不知道你读到没有,你可以仔细的读一下,在某一章里头,雨果游离出蜘蛛和苍蝇的小说故事,写了一只个蜻蜓,一个夏日的早晨,轻轻的风吹来的时候,有一只个蜻蜓飞舞游过水面,这是对于雨果自己纯洁、美好的少年时代的回想,这些苍蝇也好、蜻蜓也好,都是一种象征的文学形象,我只能这么回答你。
读者提问
谢谢您的演讲,我的问题是,刚刚看您列出的对巴黎圣母院的描述,感觉到是一种伟大的神性,这样一个建筑是有神性的。当他敲钟的那一部分,包括整个身体扑上去,我感觉到一种巨大的人性。你刚才讲到古希腊命运的观念,古希腊经历了从对神的描述到对英雄的描述一直到对人命运的描述,在您的描述中我感觉有一种神性和人性的碰撞,感觉这些主人公,比如副主教被情欲所纠缠,卡西莫多被巨大的美好所冲击,我想听听您对巴黎圣母院所代表的神性和人性的对抗或者冲突的看法。
余中先
比较重大的一个问题。神性和人性,西方文学里头一直讲这两种东西,比如说上帝死了,但是人对这个的思考还在。从古希腊开始,在神跟人之间有一个过渡的形象,这个形象是人的形象也是神的形象,是英雄。我们现在想到的英雄跟古希腊意义上的英雄是两个概念,我们说英雄是为国牺牲的是英雄。但是古希腊所谓的英雄,比如可能父母一个是神,一个是人,因为神诱惑人生下来的是英雄。从某种意义来说,神跟人之间有一个连接,这是英雄。在文学作品里头,当然我们现在唯物主义者跟唯心的、宗教的跟非宗教的不一样,像宗教的一些作家,比如写《约翰-克里斯多夫》的罗曼·罗兰,写的也是神引导人认识自己的错误,归根到底他要走向神。我们现在唯物的,他不走向神,但是走向一种美好的精神,这个精神介乎于神和人之间,或者摆脱神,自己造出一个像神一样绝对的原则原子、一个先决条件、一个绝对的创造力,在物质的创造跟精神艺术的创造当中,这都是允许的,都是应该有的。雨果在这里头所描写的人物,他是一种英雄式的人物,比如说卡西莫多完全是一种,神把你造成这样,但是你还是意识到我的不足,我对于爱情是没有希望的,但是我要保护一个形象,要跟另外一个人做斗争,要把那个坏人推下去等等。
但是雨果笔下的这个英雄形象,我们应该看出是十九世纪也就是文学历史上的一个过渡,最开始法国文学史更多强调古典主义的英雄,这种英雄要牺牲自己个人的爱情、家庭,要服从于国家的利益,有点像我们现在所说的正统的主旋律。雨果的时代把这个东西撇除掉,撇除掉以后有宗教倾向的作家跟没有宗教倾向的作家都特别强调写自由,写一些绝对的精神的追求。雨果从古典主义走向现代文学当中的一个过渡,也就是浪漫主义,这个浪漫主义写人的最自然本性的追求,对于大自然美好和谐的追求,要排除以前的那些规律,要打破这些规律。也就是说写野蛮人是可以的,写印第安人也是可以的,写丑八怪也是可以的,写两重性格的人物也是可以的,不像过去那样到最后有一个好、一个坏的对比。我们可能更多强调雨果在文学史上提出浪漫主义美学原则的这种创始,这种创始在巴黎圣母院里面出现一个苗头,或者说最开始按照他的美学原则所写出的这么一部作品,但是应该说它有它的问题,我们不能用今天人的眼光来看,因为从浪漫主义发展到后来现实主义、自然主义、象征主义,又到新的,我们消解了这个英雄,二十世纪更多的文学作品里头没有像原来意义上的奋斗成功的英雄,而是小人物,我们现在的社会更多也是一些小人物,但是这些小人物也是某种意义上的英雄,因为他们认识到自己的命运,这个命运是别人加给他的,我们能做多少就做多少,我们做不了也应该认识这个命运。这是我对于阅读雨果这部小说,分析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而得出的一点点看法。
读者提问 4
雨果说教堂很快在地球上消失,巴黎圣母院的塔塌的时候,人家说他的预言实现了,是这样吗?
余中先
不是说他的预言实现了,他可能会预见,可能会有这种情况。后面那首诗不是雨果的,是雨果的同时代的诗人奈瓦尔的,奈瓦尔是雨果家的常客,他是那个时代的人,他也预见到这么一种情况,教堂的石头可能会掉下来,文学艺术的力量还在。
阅读文学经典·第二季(共五场)日程安排
开启世界文学之旅
为使读者有更多的机会、更好的方式深入体会世界文学经典作品,人民文学出版社与首都图书馆联合举办“阅读文学经典”系列讲座。讲座每年举办一季,每次围绕三四部经典文学作品展开。第二季讲座邀请了余中先、陆建德、曹立波、陈众议、刘文飞等资深学者、研究者,为广大读者深度解析、展示传统文学作品及其魅力所在。
【主办】
首都图书馆、人民文学出版社
【时间】
2019年6月—8月
第二讲:莎士比亚笔下的女性形象
嘉宾:陆建德
外国文学专家,先后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和文学所,曾任《文学评论》主编。
内容:
《哈姆莱特》中的一句经典台词是“软弱啊,你的名字是女人”。随着剧情的发展,哈姆莱特这位丹麦王子的女性观也变得更为复杂。莎士比亚创造了众多熠熠闪光的女性人物,她们有着丰富的精神世界和出色的行动能力,丝毫不比男性逊色。莎剧中女性的群像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瑰宝,中国读者可阅读更多的莎剧,在深入了解的同时培养一种比较的意识,以便于认识中国女性在传统文学中的地位和形象。
推荐图书:《莎士比亚全集》(11卷本)、《莎士比亚喜剧五种》《莎士比亚悲剧五种》
主办:首都图书馆 人民文学出版社
时间:2019年7月13日(周六)14:00
地点:首图B座四层第一影院
第三讲:《红楼梦》中人与曹雪芹的眼前人
——红楼人物形象虚实问题探析
嘉宾:曹立波
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高校名师,中国红楼梦学会常务理事。著有《红楼梦东观阁本研究》《红楼梦版本与文本》《红楼十二钗评传》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红楼梦清代木刻本海外流布与影响研究》等科研项目,在《文学遗产》《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红楼梦学刊》等刊物发表论文70余篇。《红楼梦》相关讲座在CCTV百家讲坛、文明之旅、国宝档案等栏目播出。
推荐图书:《红楼梦》(红研所校注版)、《红楼十二钗》(增订本)
主办:首都图书馆 人民文学出版社
时间:2019年7月20日(周六)14:00
地点:首图B座四层第一影院
第四讲:永远的骑士——塞万提斯与《堂吉诃德》
嘉宾:陈众议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学部委员,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会长,以西班牙及拉丁美洲文学为主要研究对象,代表作有《堂吉诃德的长矛》《塞万提斯学术史研究》《拉美当代小说流派》《西班牙文学大花园》等。
推荐图书:《堂吉诃德》
主办:首都图书馆 人民文学出版社
时间:2019年7月27日(周六)14:00
地点:首图B座四层第一影院
第五讲:托尔斯泰的三部长篇小说
嘉宾:刘文飞
首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北京斯拉夫研究中心首席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文学博士,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翻译家协会理事,中国社科院长城学者。著有《二十世纪俄语诗史》《诗歌漂流瓶》《墙里墙外》《红场漫步》《明亮的忧伤》《阅读普希金》《布罗茨基传》《伊阿诺斯,或双头鹰》《文学的灯塔》《俄国文学的有机构成》《俄国文学演讲录》等二十余部,译著有《普希金诗选》《俄罗斯文化史》《俄罗斯侨民文学史》《三诗人书简》《“百事”一代》《萨宁》《俄罗斯美女》《抒情诗的呼吸》《俄国文学史》《曼德施塔姆夫人回忆录》《刘文飞译文自选集》《悲伤与理智》等四十余部。
推荐图书:《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宁娜》《复活》
主办:首都图书馆 人民文学出版社
时间:2019年8月10日(周六)14:00
地点:首图B座四层第一影院
活动免费,请读者自行报名
【展览简介】
展览包括两个主题:
讲座相关图书插画作品展、版本展
主题一:讲座相关图书插画作品展
内容:展览展示《巴黎圣母院》《莎士比亚全集》《红楼梦》《堂吉诃德》《托尔斯泰文集》等多部世界文学作品的插画作品。
展示形式:
临时展墙悬挂,作品由宣纸印制、轻便木质框装裱
时间:2019年6月29日—8月10日(随开闭馆时间展示)
地点:首图B座四层第一影院
主题二:版本展
内容:
雨果、莎士比亚、曹雪芹、塞万提斯、托尔斯泰……无数熟悉的名字和他们笔下的伟大作品,如点点星辰,汇成一条跨越时空的灿烂文学之路。陈敬容、朱生豪、杨绛等杰出翻译家的精心翻译更是让经典作品更加精良,责任编辑更是适时增加插图等使作品不断完善、推出新版本。
展览将展示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至今不同版本实体书二十余种。
展示形式:透明展柜实体书展示
时间:2019年6月29日—8月10日(随开闭馆时间展示)
地点:首图B座四层第一影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