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用笔才算真正入门书法(书法用笔这张窗户纸)

怎样用笔才算真正入门书法(书法用笔这张窗户纸)(1)

书法中“提按”二字“误”了多少墨海求索的莘莘学子!

上期中我提到董其昌在总结书法用笔时用了四个字:提得笔起。

他这句话一说出来可不得了。三百多年来,有多少书家皆因这个“提”字绞尽脑汁,挖空心思去解读,希望能从中找到书法用笔的密码。!

但事与愿违,非但没能拿到用笔密码这把“金钥匙”,反而在迷途中越走越远。为自圆其说,不知是谁别出心裁,在“提”字的后面加上了一个“按”字,这样以讹传讹,如此一来“提按”就成了书法用笔的“金科玉律”!

直到现在仍有一大批“有志之士”小心“维护”着这两个字,如果谁要否定的话就跟你急。

这样一来,提按用笔自然大行其道。无数莘莘学子在探求书法的征途上也都把这个方法当作宝典,苦苦地耕耘收获的却是一片荒芜!

那么,“提按”一说到底真的能还原古人的运笔规律吗?

首先,提和按是一种动作,它包含着一种力,而且是垂直于水平面的上下之力。假如说“提按”是书法用笔的核心,那么我们在运笔时,就必须通过加重或减轻笔锋与纸面的垂直压力来实现线条的粗细变化。事实上,过多地“提”会造成线条的空怯;而过多地“按”则导致线条形成“墨猪”。

针对这种现象有人进一步地解释道:要做到提中有按,按中有提。这一模棱两可的解释令许多人无所适从。总之,说来说去还是没有把古人运笔的原理讲清楚。

要想走出上述概念的误区,就必须明白以下几点:

一、古人是非常智慧的,写字的时候不会用蛮力,而提按就属于蛮力。想想古人制作的一些手工机械器具,无一不是运用了杠杆原理。

二、古人善假于力,也就是借笔锋的弹性来完成运笔。就像弓箭一样,手一拉弓弦,箭便飞了出去。

三、古人运笔动作应该是一种摆动运动,并非垂直于纸面的平动。实践证明,摆动是人体最自然、最舒适的运动方式。

由此判断,古人是借助笔锋的弹性,运用摆动原理来完成书写是大概率的事情。

这种书写习惯不仅会自然产生线条的粗细变化,而且由于摆动的角度和弧度不同,使得每一个点画都千姿百态、变幻莫测。

正是因为这种摆动加扭转的书写方式,毛笔的每个运行瞬间,笔锋对纸面的压强是不一样的,(比如横画的下边缘压强比上边缘大,竖画的外边缘压强比内边缘大),同一个点画上大小不一的压强让人产生了“提按”的错觉,于是有人便发明了“提中有按,按中有提”的说法!

据此分析来看,那些高举“提按”大旗的人,在书写时不见得真的使用提按,只不过他们再也找不到更加合适的词语来形容!好在“提中有按,按中有提”的理论毕竟向古人靠近了一步。

古人的智慧就在于宁可用一个具象化的动作名称,如锥画沙、印印泥、担夫争道来启示你,也绝不会用一个概念化的词语来固化笔法的玄妙莫测。孙过庭《书谱》所言:心之所达,不易尽于明言,言之所通,尚难形于纸墨。这正是古人对神妙笔法的表达和感慨。

我们学习古人书法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将他们教书于人的智慧学到手,词汇再多也不能滥用,要循循善诱,因势利导。正如怀素跟颜真卿对话时所言:吾观夏云多奇峰,辄常师之,其痛快处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

像这样明心见性,启人心怀的“佛言禅语”或许能让那些墨海求索的莘莘学子们从中得到启迪,最终迈进书法的大门。

怎样用笔才算真正入门书法(书法用笔这张窗户纸)(2)

声明:虽为一家之言,实为多年所悟,若有不同观点,敬请留言赐教!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