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对玩游戏的孩子四句忠告(父母千万别禁止孩子玩游戏)

倘若已为人父母的你,在得知自己刚上初中的孩子最近迷恋上了游戏,一玩就是两小时,学习成绩还有了轻微的下滑,你会是何反应?

网络游戏常被许多父母当成是无可抵挡的洪水猛兽,仿佛孩子一旦喜欢上了游戏,就只有中途辍学、沿街乞讨,最终堕入魔道这一个结局。

甚至于,有的父母秉持早治疗早恢复的理念,还会立马拖着孩子去医院看心理精神科医生、送特殊学校戒网瘾等等。这种不分青红皂白地将游戏妖魔化,将孩子疾病化的做法,只会降低亲子间的信任感,给孩子的成长创造伤害。

家长对玩游戏的孩子四句忠告(父母千万别禁止孩子玩游戏)(1)

根据过往的心理学研究,游戏(包括电子游戏)并没有大众想象的那么不堪,游戏其实也会给孩子带来很多好处,具体包括这三方面:

第一,游戏可以增加孩子的亲社会行为,培养孩子的利他思维。

一说起游戏,不少对此缺乏了解的家长,会把游戏和色情、暴力、血腥杀戮等同起来,其实游戏的分类有很多种,比如益智、休闲、动作、冒险、体育、战争等等,其中不乏大量对孩子有帮助的游戏。

在一些亲社会内容为主的游戏中,互帮互助、合作共赢、通关升级才是游戏的根本目的,孩子在玩这种游戏的过程中,他能获得了除观察父母和同伴行为之外的另一学习机会,在游戏中强化了利他思维,提升了自己的亲社会性。

心理学者Crick和Dodge提出了关于行为的社会信息加工理论,该理论把儿童对社会情景的接触,到自身表现出相应行为的过程,划分为6个阶段:

1.编码:Encoding,将看到的信息转化成自己所能理解的形式。

2.解释:Interpretation,解释事情发生的前因后果。

3.目标澄清:Clarification of goals,将事情的解释与记忆中的经验产生联结。

4.反应评估:Response access,利用先前经验,评估自己即将做出的行为。

5.行为决策:Response decision,在评估之后,选择最有利的行为。

6.行动:Behavior enactment,将决策作出实施。

家长对玩游戏的孩子四句忠告(父母千万别禁止孩子玩游戏)(2)

而选择亲社会型游戏,就是孩子将社会信息进行加工的初始阶段,游戏中存在的大量亲社会行为,也通过这个理论,让孩子显著提高在现实中对同伴的帮助行为。

玩游戏也是增进同学友谊的一种方式,共同完成一个目标、结束后讨论共同的话题,其实就跟成人平时讨论护肤品、汽车一样随意——除了学习成绩以外,游戏也是儿童社交的重要话题。这一点,在很多现代电视剧中都有体现。

当然,暴力游戏的确会让孩子增加暴力行为,对暴力产生脱敏反应。心理学者Anderson和Bushman曾经提出了一般攻击模型,强调了暴力游戏会使儿童产生攻击性的认知、攻击性情绪及相应的生理唤醒。在游戏类型这一点,父母需要对孩子做好监管——父母需要了解孩子所玩游戏的形式、内容和目的。

第二,玩游戏可以提升认知能力。

在很多父母的认识中,玩电子游戏就等于躺尸。因为身体没有任何运动行为,跟跑步跳绳完全是天壤之别。

但其实,电子游戏也需要强大的视觉认知能力,处于激烈竞争中的用户,大脑经常处于多个目标持续动态变化的追踪情境中,他们需要及时关注敌方和我方的任务以及系统的各个参数,可谓是忙的不亦乐乎。

家长对玩游戏的孩子四句忠告(父母千万别禁止孩子玩游戏)(3)

有心理学研究表明,经常玩游戏的人比那些不经常玩游戏的人,通常拥有更强大的基本认知能力,他们可以更快地追踪物体的移动方向,也能检测出视觉中的客体变化,完成视觉转换和心理旋转等等。

所以在我们通常看到的,孩子在目不转睛玩游戏的过程中,其实他们的认知控制能力和多目标追踪的表现也在不断提高。

当一个人在游戏中表现为慌忙、顾此失彼时,也就是他的多目标追踪表现差时,这意味着他的认知能力可能出现了衰退或者发育未成熟。从这一角度来看,游戏可能还是改善老年人或神经发育障碍患者行为的一种有效方式。

第三,玩游戏可以通过“虚拟化身”来改善自我认同。

虚拟化身指的是游戏玩家在游戏中的自我呈现方式,不同的角色、不同的身份、不同的行为,都会影响玩家的自我概念形成。

游戏角色中的身份虽然是系统设定的,但具体的行为却完全掌控在玩家手中,而玩家的具体行为,又受到角色的影响,按兵不动或杀伐果断,野心勃勃或两袖清风,内敛或外向,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玩家的性格。

家长对玩游戏的孩子四句忠告(父母千万别禁止孩子玩游戏)(4)

所以对于孩子来说,当一个太过害羞和内向的孩子,在某个适合的角色中,可能会因此变得外向起来,而在此之前,父母和老师的多次教导都未曾起到作用。

根据心理学上的自我启动效应(self-priming effect),个体会将自己观察到、实践过的行为转化成无意识的特质,并在类似情境中激活相关的图式,长此以往,人的性格就可能会发生巨大的改变。

借此我们可以推理,游戏还可以改善用户的自我价值和自我评价。当个体在现实中存在巨大的理想——现实差异时,会产生负面类的情绪,比如抑郁、悲伤、失望等,他们更可能通过选择游戏中与自己理想相契合的角色,短期实现自我愿望,弥补现实生活的不足。

这有点像刷存在感,在残酷的现实之中找不到一席之地,在游戏中却执着追求于自我实现,梦想着如鱼得水。虽然很多人认为这是一种代偿行为,有点逃避现实,但有时候却是找回自尊、东山再起的一种方式。

其实游戏和世间的万事万物一样,本身其实是中性的,关键在于你怎么利用。就像刀子乍一听很害人,其实很多地方也会带来便利:削水果、拆快递箱、做手术等等。没有就会很麻烦,只要把它用在合适的地方,就可以避免祸端。

家长对玩游戏的孩子四句忠告(父母千万别禁止孩子玩游戏)(5)

对于家长来说,完全没必要因噎废食,玩游戏如今在青少年儿童中普遍存在,不仅是电子产品花样百出的最近几年,对于经济较为落后的八九十年代,也有不少街边游戏、单机游戏的出现。在三四十岁人的记忆中,童年的游戏是一种美好的记忆,远比抄作业、考试作弊更有趣味。

如果家长一位地禁止孩子玩游戏,无异于把孩子推到了自己的对立面,一是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你不允许,我就偏要去做,从而推远了亲子间的心理距离,二是会让孩子在得到喘息的机会时变得一发不可收拾。

比如现在很多大学生,在摆脱了父母的管束之后,成天待在寝室玩游戏,因为这是他们难得的一次机会,他们要把过去十几年没有享受的游戏好好体验一番,这是一种报复。而大学的时光短暂而重要,并不是通常想象的轻松自如。

游戏就如同一把双刃剑,如何使用好它,关键在于孩子的家长。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