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太监权力为什么这么大(东汉名士的末路)

东汉太监权力为什么这么大(东汉名士的末路)(1)

公元169年,冬,汝南郡征羌县(今河南省漯河市召陵区)。

包括县令郭揖(yī)在内,全县干部群众都傻眼了。

因为,郡里的督邮老爷正抱着圣旨,趴在县驿站行政套房的大床上,嚎啕大哭。

督邮,东汉各郡的督察长官,从来都是他让别人哭,今天这是怎么啦?

咱也不知道,咱也不敢问。

因为督邮老爷一到驿站,就下令关闭大门,禁止任何人进出。

大名士范滂是征羌人,第一次党锢之祸后,被驱逐回乡、监视居住。

东汉太监权力为什么这么大(东汉名士的末路)(2)

范滂画像/古圣贤像传略

范滂仰天长叹:这肯定是因为我呀。朝廷要杀我。

答对了。

自从一年前,太监集团发动政变,诛杀窦武、陈蕃后,党锢之祸再次爆发:朝廷下诏,全国抓捕、诛杀党人【名士和文官集团(理想派)】。

督邮老爷正是奉旨前来,抓捕、诛杀汝南郡党人“首领”范滂的。所以,他才抱着圣旨,在驿站痛哭流涕。

因为,范滂的名望实在是太高了。

范滂,清正刚烈,和陈蕃、李膺齐名,为官多年,一直是打击太监集团的急先锋。

第一次党锢之祸,他被一撸到底,关在大内诏狱,饱受折磨,后虽被释放,但即刻被驱逐回乡,终生不得为官。当时,汝南和南阳郡的几千名士绅哭着喊着迎接爱豆返乡(士大夫迎之者,车数千辆)。

这一次,范滂自知无法幸免,就直接出门,到征羌县监狱“报到”。

征羌县令郭揖看到范滂前来“自首”,大惊失色,赶忙把他捞出来,挂印封金,要和他一起逃亡。

郭揖:天下之大,您何苦自投罗网?

范滂:我死了,这事就了了。我不能连累你,更不能连累家中老母亡命天涯。

范滂死定了。

范滂的母亲来狱中和儿子诀别。

范滂跪拜母亲,说:您不要伤心,都是儿子不孝。

范母说:你如今和李杜(李膺、杜密)齐名,虽死无憾。身逢乱世,名和命,岂可兼得?

范滂再次跪拜,感谢母亲的教诲。

范滂临死前,对儿子,说:我想让你作恶,但人不应该作恶。但让你不作恶吧,我就是不作恶的下场。

(吾欲使汝为恶,则恶不可为。使汝为善,则我不为恶。)

第二次党锢之祸,将东汉名士和文官集团(理想派)逼上了穷途末路。

帝国的精英阶层开始撕裂、分化。

范滂、李膺,属于最有气节的那一类,慷慨赴死,绝不低头。

张俭,属于另一类,亡命天涯,绝不送死。

东汉太监权力为什么这么大(东汉名士的末路)(3)

张俭,被当时的读书人尊为“八大人生导师”(八及)之首。和他齐名的,还有后来的荆州牧刘表。

当年,张俭担任山阳郡(今山东济宁一带)督邮,为了收集山阳籍大太监侯览的罪证,把侯家的祖坟都刨了。

现在,侯览能放过张俭?

张俭被全国通缉,罪名是:结党,造反。

张俭没有“自首”,而是选择了逃亡。

谭嗣同那首著名的绝命诗:

望门投止思张俭,

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

第一句,说的就是这件事。

张俭亡命天涯、风餐露宿。饿了、累了,看见有人烟的地方,就自报姓名,敲门借宿。对方一听是大名士张俭,都冒着杀头的风险收留他。

张俭这一路逃亡,因为收留他而家破人亡的,不计其数。

有一次,张俭逃亡到鲁国(今山东曲阜一带),去投奔孔子的后裔、好朋友孔襃(bāo)。

孔襃不在家,他16岁的弟弟孔融出面接待。

东汉太监权力为什么这么大(东汉名士的末路)(4)

张俭嫌孔融是个小屁孩,坐着不吭声。

孔融说:我哥虽然不在,但我也能做主,您就安心在我家待着吧。

后来消息泄漏,张俭逃了,孔襃、孔融被抓。

地方官有点犯愁:孔家兄弟,哪一个算窝藏重犯?

孔融说:张俭是我收留的,我有罪。

孔襃说:张俭是来投奔我的,我有罪,跟我弟没关系。

地方官蒙圈了,就问孔妈妈:你觉得你这俩儿子,谁犯了罪?

孔妈妈说:我是家长,你应该抓我,而不是抓我儿子。

地方官更蒙圈了,只好将孔家“一门争死”的情况上报朝廷。

朝廷批示:孔襃该死。

另一位大名士夏馥听闻此事,叹息道:自己作孽,何苦连累天下人。就算活着,有何意义?然后,隐姓埋名,藏在深山老林,孤独终老。

第二次党锢之祸,是东汉知识精英的一次浩劫。上千名党人及其家人,或被杀,或流放,或禁锢终生。

超级大名士郭泰,因为不参与政治,得以幸免,但也因为大批同道中人被杀而悲痛欲绝,说“汉室亡矣”。几个月后,郭泰去世,终年42岁。

详见:《东汉名士:大V进化史》

《党锢之祸:东汉“严打”纪实》

东汉太监权力为什么这么大(东汉名士的末路)(5)

郭泰画像/古圣贤像传略

能够幸存的,主要是一类名士:太监的朋友。

比如大名士陈寔(shí),三国名臣陈群的祖父。

陈寔是颍川郡(今河南许昌、漯河一带)人,和大太监张让是老乡。

当年,张让的父亲去世,张让回老家操办丧事。颍川郡名士没有一个愿意出席葬礼,除了陈寔。

所以,第二次党锢之祸爆发,陈寔毫发无损。

比如大名士袁绍

汝南袁氏,四世三公,一等一的豪门望族。

袁绍,袁家年轻一代的代表人物,少年成名,仪表堂堂、礼贤下士,如假包换的大名士。

东汉太监权力为什么这么大(东汉名士的末路)(6)

袁家附近,常年堵车,全是各地慕名而来、拜见袁绍的读书人。

但是,这次党锢之祸,袁绍不仅没事,反而成了最大的受益人。

因为袁家有个大靠山:大太监袁赦。

袁赦权倾朝野,但出身卑微,他想和大名鼎鼎的汝南袁氏认个亲、镀个金:一笔写不出两个“袁”字,咱们五百年前应该是一家人呀。

袁家:对对对,何止五百年前,现在也是一家人。

皆大欢喜。

袁家从此更加富贵逼人、兴旺发达(时诸袁以与袁赦同宗,贵宠于世)。

所以,官渡之战时,袁绍骂曹操是“死太监的无耻后人”(赘阉遗丑),确实有点昧良心。

当然,这个时候的袁绍,还是干了不少好事的。他在洛阳,利用自家的太监关系,上下疏通打点,救了不少名士(所全免甚众)。

党锢之祸,让天下读书人对东汉王朝彻底寒心。

很多人开始明哲保身,远离政治,后来演变成谈玄的魏晋名士。

还有很多人将这份忠诚和抱负转移到了主公(老师或长官)身上。

因为东汉的君臣关系,除了皇权和臣民之外,还存在于师生和上下级之间。

能当老师的,大部分都是官员(包括太监)。当时,拜太监为师的读书人,也不少。所以,此处将官员和老师合二为一讲。

当时的读书人做官很难,主要靠官员推荐(察举制)或聘用(征辟制)。

所以,被推荐或聘用的读书人,对官员感恩戴德,视为君父。

一个最明显的例证就是,上司去世,直系下属要守丧。

比如王允(《三国演义》里用貂蝉迷惑吕布杀董卓那位)的领导,太原郡守刘瓆,第一次党锢之祸时被杀。王允将老领导的遗体送回故乡安葬,并为他守孝三年。

所以,很多官员公器私用,用官职笼络读书人,让其为自己效忠。

最著名的是周瑜的堂祖父周景。

东汉太监权力为什么这么大(东汉名士的末路)(7)

周瑜(影视剧照)

周景历任太守、尚书令、司空、太尉等职,是东汉末年名臣。他当太守时,每年举孝廉,他都要请孝廉们到家里吃饭,而且是到内堂和自己家人一起吃饭,连续四次。

这待遇,已经很特殊了吧。还有更过分的。

周景还赠送孝廉各种进京任职的财物:路费、安家费、进京的马车、塞满后备箱的家乡土特产、仆人......

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他做不到的。如果财力允许,估计都能给你在洛阳买套房。

这待遇,已经很优厚了吧。还有更过分的。

周景还把孝廉的家人聘用到自己衙门当官!

用周景的话说,这叫“移臣作子”,把他们当亲儿子待。

东汉的名臣里,陈蕃、李膺、荀绲(gǔn,三国名臣荀彧的父亲),都被他征辟过,都享受过“干儿子”的待遇。

《三国演义》里说谁家牛叉时,经常说“门生故吏遍天下”,知道这句话的含金量了吧。

所以,袁绍、周瑜的牛叉,除了自身优秀外,家族的优秀更重要。

总而言之一句话:国家指望不上了,主公更靠谱。

东汉灭亡的丧钟,正式敲响。

东汉太监权力为什么这么大(东汉名士的末路)(8)

参考文献:

[1] 司马光:《资治通鉴》

[2] 范 晔:《后汉书》

[3] 王夫之:《读通鉴论》

[4] 钱 穆:《国史大纲》

[5] 吕宗力:《中国历代官制大辞典(修订版)》

[6] 罗 琨:《中国军事通史》

[7] 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

[8] 王 力:《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9] 周 强:《中国古都城地图》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