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官婉儿会因为什么断大(逆风翻盘却香消玉殒)

上官婉儿会因为什么断大(逆风翻盘却香消玉殒)(1)

唐玄宗李隆基

上官婉儿会因为什么断大(逆风翻盘却香消玉殒)(2)

唐中宗李显与韦后

上官婉儿会因为什么断大(逆风翻盘却香消玉殒)(3)

上官婉儿

上官婉儿会因为什么断大(逆风翻盘却香消玉殒)(4)

上官婉儿

上官婉儿会因为什么断大(逆风翻盘却香消玉殒)(5)

韦后

上官婉儿会因为什么断大(逆风翻盘却香消玉殒)(6)

女皇武则天

公元710年,多政变的唐朝发生了一起“唐隆政变”,李隆基协同太平公主带兵杀死了唐中宗李显的皇后韦氏及女儿安乐公主,同时被处死的还有大名鼎鼎的唐朝才女:上官婉儿。

上官婉儿(公元664-710年),出生于陕州陕县(今河南陕州),祖籍陇西郡上邽县(今甘肃天水),名门之后,唐代女官、诗人、皇妃,深受武则天信赖,是有“巾帼宰相”之名的内舍人。遍阅中国史,她这种权倾朝野的铁腕女人,可谓凤毛麟角。一方面,她资质佳、天赋好,具有卓越的文才;另一方面,她玩弄权术,生活荒淫无度,最终悲惨死去。

1、悲凄童年

上官婉儿出身名门却身世悲惨。她的高祖父上官贤官至北周幽州太守,曾祖上官弘隋朝时官至江都宫副监,祖父上官仪乃唐高宗李治时期的宰相。上官家的命运就在祖父这一代改变了。

公元664年,皇后武则天引道士入宫,行厌胜之术(指用法术诅咒或祈祷以达到压制人、物或魔怪的目的),被宦官王伏胜告发。当时唐高宗李治因武后专权,对她本来就不满,心中有废后之意,便密召宰相上官仪商议。上官仪认为:“皇后专横,海内失望,应废黜以顺人心。”于是李治便命他起草废后诏书,不想武则天得到消息后,找李治大吵大闹,废后之事不了了之,但武则天就此恨上了上官仪。

公元665年1月,武则天指使亲信许敬宗诬陷上官仪、王伏胜勾结太子李忠意图谋反(由于上官仪曾在李忠的陈王府担任谘议参军,与王伏胜一起侍奉过李忠,因此遭到诬陷)。上官仪因此与儿子上官庭芝、王伏胜一同被处死,家产被抄没,李忠也被赐死。当时上官婉儿才1岁,就与母亲郑氏一同被“没入掖庭,充为官婢”,成了朝廷的官奴。虽说保住了性命,可是处境极为低贱,郑氏拼死拼活地干苦力拉扯婉儿长大。毕竟官宦人家见识不凡,虽然生活艰辛,但她还是千方百计让婉儿接受全面而严格的正统教育,而婉儿天资聪颖,刚四五岁就作得一口漂亮的诗词。再大一些,上官婉儿不仅能吟诗作文,而且明达吏事,聪明异常。这是婉儿后来被武则天重用的基础。

父庭芝,与仪同被诛,婉儿时在襁褓,随母配入掖庭。及长,有文词,明习吏 事。(《旧唐书》)

2、巾帼宰相

公元677年,武则天听说上官婉儿的才学,这时婉儿已经14岁了,终于给了破败的上官家一个翻身的机会,将这对可怜的母女召进了皇宫,当场出题考试。考试结果让武则天非常满意,婉儿文不加点,须臾而成,且文意通畅、词藻华丽、语言优美,于是除了她们母女的“贱籍”,把婉儿留在身边,让其掌管宫中诏命,也就是掌管诏书的贴身秘书。武则天继位的诏书、敕令大都出自婉儿之手。从此上官婉儿开始了自己开挂的人生。

年十四,武后召见,有所制作,若宿构。自通天以来,风掌诏命,掞丽可观。(《旧唐书》)

上官婉儿凭借头脑、姿色在宫里混得风生水起。16岁的时候她妩媚地躺在太子李显的怀里(其墓志铭记载她13岁为才人,有可能是武则天为除藉需要而给予的名份),后来李显登基,她被封为昭容,上官昭容的名号由此而来。本来以为背靠大树好乘凉,可是好景不长,李显被废为庐陵王,远戍钧州、房州,她便又抱上武则天侄子武三思的大腿。她利用皇帝秘书的便利,替这位情人大开绿灯,大讲武三思的好话,甚至有意排挤李唐皇室。这期间武则天又让她处理百司奏表、参与政务,于是她权势日盛,军国谋略、生杀大权,大多取决于她,“巾帼宰相”的说法就来自于这个时期。

帝即位,大被信任,进拜昭容,封郑沛国夫人。婉儿通武三思,故诏书推右武氏,抑唐家。(《旧唐书》)

3、最后荣光

风水轮回,公元705年,李显又从武则天手中接过了皇位,上官婉儿见风使舵,随即投靠。可是中宗李显性格软弱,又被母亲武则天折磨得了无生气,皇后韦氏和安乐公主师法武则天开始掌权。婉儿一看,李显看来不一定靠得住啊,要广撒网,于是她又在韦后身上押了宝。她用的手段也很奇妙,是给韦后引荐情人,很快武三思就爬上了韦后的床。这一时期上官婉儿可谓是红得发紫。

她劝说韦后行武则天的故事,于是韦后上表请求:规定全国百姓一律为被父亲休弃的母亲服丧3年;规定天下百姓23岁时才算成丁,59岁就免除劳役。这些用来收取民心的建议李显都准许了。她最出风头的应该是大兴文学之风,在皇宫大搞赛诗会,皇帝皇后王公大臣纷纷参与。文采飞扬的婉儿成了焦点人物,既主持诗会,还担任评委对文才绝佳者进行奖赏,期间还捉刀为帝后作诗,风头一时无两。

数赐宴赋诗,群臣赓和,婉儿常代帝及后、长宁安乐二公主,众篇并作,而采丽 益新。又差第群臣所赋,赐金爵,故朝廷靡然成风。当时属辞者,大抵虽浮靡, 然所得皆有可观,婉儿力也。(《新唐书》)

这之后投机钻营的人纷纷投靠,对此时的上官婉儿来说,提拔个把官员就是小菜一碟,她的情人崔湜就是这么升上来的,一直升到宰相的高位。

上官婉儿在依附韦后的同时,也同李唐宗室太平公主暗通款曲。太平公主是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小女儿,在当时也是权势通天的人物。婉儿与太平公主的合作缘于一场宫廷政变。公元707年,太子李重俊与李多祚、李承况等人发动兵变,诛杀武三思父子,而后攻打皇宫,意图杀死韦后、婉儿等人,却被阻于玄武门外,因士卒倒戈而失败。李重俊逃奔终南山,途中被部下杀死。此次流血政变对上官婉儿有很大触动,表面上虽仍然依附于韦后,但暗地里开始与太平公主结成同盟。

4、惨遭处死

公元710年,中宗李显猝死,上官婉儿与太平公主为平衡韦后与李唐宗室势力,草拟了一份遗诏,大意是皇子李重茂继位,韦后以太后身份摄政,相王李旦辅政。韦后对此不满意,她不能接受李唐皇室参知政事,于是强行改诏,改李旦为太子太师。这就将韦后一党与李唐皇室的争斗摆到台面上来了,斗争趋于白热化。不久之后,太平公主协同李旦儿子李隆基发动“唐隆政变”,率羽林军冲入宫中,将韦后及其党羽杀死。上官婉儿执烛率宫人迎接,并把她与太平公主所拟遗诏拿给刘幽求,证明自己与李隆基乃是一派。刘幽求拿遗诏到李隆基处为其说项,太平公主也为她求情,但李隆基不为所动,诛杀婉儿于旗下,一代才女就此香消玉殒!她被处死的罪名是:品行不端、迷惑皇帝、秽乱后宫,被处死时,她才46岁,但她已经历了寻常人的好几辈子。

太平公主与上官昭容谋草遗制,立温王重茂为皇太子,皇后知政事,相王旦参谋 政事。(《资治通鉴》)

及草遗制,即引相王辅政。临淄王起兵,被收。婉儿以诏草示刘幽求,幽求言之 王,王不许,遂诛。(《新唐书》)

上官婉儿并不是罪魁祸首,为什么李隆基却不放过她,一定要处死呢?

原因之一:婉儿虽天资聪颖,才学出众,但她逃不出名利场,没看清自己的位置。一朝天子一朝臣,武则天在位时欣赏她、重用她,但不是所有人都会像武则天一样厚待她。她得罪武则天也只不过受“黥面”之刑,但李隆基恨她就会置她于死地。她在武则天时期虽是“巾帼宰相”,说到底也不过是一个贴身秘书而已,本身在朝廷并没有多大的势力。如果势力足够大,她又何必先投靠韦后,再依附太平公主呢?她有武则天之志,却没有学会武则天韬光养晦的本领。唐朝政权当时暗流涌动,太平公主、韦后、李隆基几股势力明争暗斗,哪一派都不是她能比拟的,谁能笑到最后又有谁能说得清呢?她最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武则天去世后激流勇退、明哲保身,可她却还是放不下权力欲望,还想去漩涡里分一杯羹,这不是找死吗?

原因之二:朝三暮四,左右逢源,政治立场不坚定。上官婉儿虽有才华,但她左右逢源,三易其主,是政治上的墙头草,没有忠诚度可言,这对谁来说都是个未知隐患!先跟随武则天,李显一失势立即投入武三思的怀抱;武则天一去世又转身依附李显,韦后得势立马转向了韦后;发现韦后成不了事,又开始投靠太平公主。总之,谁有权势跟谁。这可能与她的出身有关系,毕竟从小被抄家灭族的人、靠着身边人的宠信慢慢长大,哪里学得会什么叫“信仰”?也许,活着就是她的立场,命运逆转之后的荣耀她又怎么舍得放下?这是上官婉儿的悲剧。

原因之三:李唐宗室恨她,朝中正直的大臣也恨她。原因很简单,上官婉儿与武三思私通以后,“诏书推右武氏,抑唐家,节愍太子不平”,李重俊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太子尚且起兵表示其“不平”“叩肃章门索婉儿”,其他李唐宗室会对她有好感吗?武三思受唐中宗和韦后重用后,造成“武氏之势复振”,武三思可是婉儿推荐给韦后的,刚刚复辟的李唐宗室是不是又会想起武则天将宗室斩杀殆尽的惨剧?而武三思得势后,相继设计贬杀了张柬之、桓彦范、敬晖、袁恕己和崔玄暐等为李唐复辟立下大功的五王,这些人可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忠臣、能臣啊!恨屋及乌,李唐皇室、朝中正直的大臣,是不是免不了对上官婉儿有意见呢?

原因之四:李隆基并没有把上官婉儿当成自己人。野史上说李隆基杀她是因为她是他的第一个女人,后来婉儿滥情,李隆基由爱生恨,所以痛下杀手。野史不可信,姑妄听之。李隆基欣赏她应该是事实,要不他也不会在婉儿死后派人收集她的诗词、汇编成册,予以流传。但他肯定没把婉儿当成自己人,这一点确凿无疑!婉儿都将她是自己人的证明“遗诏”拿给李隆基看了,太平公主也求情,婉儿还是难逃一死,这就是证据。为什么呢?李隆基本人有野心,当时太平公主的势力要远超于他,他心里可能早有计划要对付太平公主,而婉儿投诚的对象可不是他,而是太平。翦除对手的羽翼,那是他求之不得的事情,而婉儿此时就把绝妙的机会送到眼前,此时不杀更待何时?所以他干脆利落地下手了。

红颜祸水,红颜未必是祸水。在权力的问题上,男女并无本质的不同。人处在“一言兴邦、一言丧邦”的位置上,任何性别都会改变历史的进程。上官婉儿的悲剧在于她看不清政治形势,对自己没能准确定位,盲目自信,迷恋权力,最后什么也没有得到,只留下一个传说飘散在历史的天空中!

搜寻历史的点点滴滴,一起感悟中国上下五千年浩瀚历史故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