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拼音(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记得《中庸》里有这么一句话:“好学近乎知。”换言之,真知灼见始于好学。这也许对我们而言是众所周知的,谁都知道“好学”,“求知”的重要性,可是对于很多人来说难就难在好学不起来,比起读书人们更乐于游戏和娱乐。
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知之者就是知道自己行业领域里所运用到关于这方面知识的人,但他们是不得已而学,懂得某项技术,以此来谋生。好之者就是好学的人,为追求精进而学,为目标而学,但在好学的人当中,有些人是太看重学习得来的结果,希望自己能考到更高的分数,最后导致给自己造成更多的压力,在学习的过程中并没有感受到快乐。而乐之者是学习最高的境界,因为一个乐之者学习不是为了达到某个目标,而仅仅是因为他热爱学习,享受学习的过程,所以很多时候,乐之者会有种不学习就会难受的感觉。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知已然不易”,“好知就更难了”。要让自己不仅努力学习,而且还要爱好学习,以学习为乐就显得更加不近人情。比起骄奢淫逸,贪财好色,好酒贪杯,游手好闲这些随性而然的“喜好”,好学之“好”何其无趣,何其强人所难。常言道:“学海无涯苦作舟。”除非出于无可奈何或功利性的目的,否则很少人会主动奔向学海之苦,难道不是吗?
但是不可否认,世界上还是存在很多好学者,而且这些好学人就如孔子所说那样成为智者,乐之者。无论古今中外,几乎一切的伟人都是好学之人,那么他们的好学秘诀是什么呢?我认为让人变得好学的神秘推动力量何尝不是“人类神圣的好奇心。”能够把未知变已知,将知识转化为有用的最初原始驱动力,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就是人类的好奇心,是它激发人的觉悟能力。
所以什么是好奇心?好奇心是一个让人引起极大探索欲,对很多问题抱着一种打破沙盘问到底的心态。它激活了我们的精神,使得我们试图从生活的细节中挖掘线索,我们被这样的问题驱赶的寻寻觅觅,到处寻找答案和灵感,从相关的书籍中;从与他人的探讨中;从独处的沉思中;从梦境的缝隙中;在这过程中会使得我们心痒痒,或许很漫长,但会很有趣,这就是求知的过程。
这个过程不只是横向的,而且还是纵向的,当我们不仅仅在横向的过程中寻找到答案时,我们还会在纵向好知好学的过程中,发现以前我们前所未闻的新东西,于是,未知的新知识向我们招手,唤醒灵魂对真理的回忆。
求知欲把我们引向探索之路,从这一个未知引领到下一个已知,激发了更多了的未知,周而复始,反复循环。
苏格拉底曾说过:“我所知便是我无知。”——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不知道。比如我们画一个圈圈,圆圈内代表我们知道的知识,圆圈外代表我们不知道的知识,那么当我们知道越多,这个圆圈就越大,而圆圈画的越大,它就与外界的接触面也就越大。也就是说我们知道的东西越多,就会发现我们不知道的东西越多。简言之,知道越多,未知越多。
随着人类的知识的高度不断地向着更高处攀升,人类的文明也随之迅速发展,包括医学,科学,人文….所以,人文的进步源于好学,好学源于好奇,好奇源于发现问题。比如科学之源,是一个问题——世界是由什么组成?宇宙最基本的物质是什么?围绕这个问题,出现了古希腊第一位哲学家泰勒斯,他观察生活中的一切,发现世间万物都离不开水的滋养,于是便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水,水是万物的基础,是世界最初始的元素。而古希腊自然哲学家亚理斯多德对于世界的本原理解是他的“四因说”,万物有四个因素——质料、形式、目的、动力。对于“世界的本质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激发了人类对世界的探索,也一不小心开启了迈向科学发展的里程。
再比如哲学,宗教,佛教,似乎都是源于一个问题——人难逃生老病死,每时每刻都迈向死亡,那么我们活着有什么意义,为什么而活呢?苏格拉底说过:“哲学就是习死之学。”意思是哲学是练习如何看待死亡的学问。哲学家帕拉图也说过类似的话:“哲学就是在精神上不断地练习死亡。”也就是说用哲学思考使自己在迈向死亡过程中,不断地提升精神境界,从而超越死亡。而这样的超越不是让我们长生不死,而是让我们可以坦然且平静看待死亡这事。
好奇世间万物为什么会死亡,也催生了如何看待死亡这个问题,考验着我们人类的智慧和心灵的力量。心理学也源于类似这样的问题——潜入我们自己深层的意识领域,探索内在心灵的秘密,了解自己的精神世界。
好奇心必然会激发人类的好学,如果一个问题让你感到好奇,却并没有激起你进一步的求知欲,那么这个问题并没有真正点燃你的好奇心,它也许只是暂时驱散你的乏味,但你的好奇心没有真正被点燃,被点燃的好奇心才是真正强烈的好奇心——它催人求知,却欲罢不能。
“好学近乎知”,在任何情况下都别丢失我们的好奇心,当我们不在对任何事情感到好奇了,那么我们的精神也就真的衰老了。人类的生理发展依赖于身体细胞的新陈代谢,但是人的生命不仅仅是只有生理,还包括了心理;不仅仅只是身体,也有精神的。“野火吹不尽,春风吹又生”,要让我们的求知欲像野草般坚韧顽强,唯独要让我们这个颗好奇心幼苗不受夭折,好奇心的夭折,也就是精神的夭折。当我们丢失了活泼的好奇心,也就丧失了精神生命自我更新的活力。
小时候看金庸武侠小说,看到这样的情节:修炼上乘武功,必须全身贯注,身心合一,否则会身心分裂,容易走火入魔。可见人的身体与精神本是一体,应当同步发展,如果我们的身体随着细胞的新陈代谢日新月异,而我们的精神却日渐陈旧,拖沓不前,那么我们也必定会像练武之人一样,走火入魔——不但不可能对生活充满热爱,纯真和快乐,而且还会对自己产生自厌,对生活疲倦疲惫。所以我们的精神更新应当与身体代谢更新基本持平,倘若身心能保证这样的齐头并进,才能真正达到身心和谐,才能真正实现身心的动态平衡。
所以归根结底,当我们的精神不能与身体细胞一样代谢更新,精神便会衰退。人类的精神唯有在好奇心的驱动下才会好学求知,才能抵御精神的堕落。这样,当我们用心去看这个世界便总会是一片新天地,而我们每一天也将是一次精神的重生。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